腰腿痛與脊柱的解剖學改變關係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髂、臀部等處的疼痛,可伴有一側或兩側下肢痛、馬尾神經症狀。其病因複雜、發病率高、範圍廣,檢查繁瑣,診斷不確切,治療上難以根除。現就其病因與臨床解剖學上改變的特點予以探討。

 

【腰椎間盤病變】

【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由於外傷或本身變性,髓核或纖維環,或兩者向椎管或椎間孔突出。椎間盤突出均伴有纖維環破裂,呈環形、縱形或輻射形破裂。突出的部分擠壓神經根,引起充血、水腫或變性等變化。時日較久,突出的組織可呈纖維化或鈣化。如椎間盤退化、椎間隙變為狹窄,加以相應椎骨的關節小面向前移位,椎間孔(管)人為縮小,亦能引起神經根壓迫症狀。

 

 椎間盤可向不同方向突出︰透過破裂脆弱的軟骨板突出至椎體松質骨內形成許莫氏結節(Schmorls node),使受累的椎間隙變窄。朝前,因有堅強的前縱韌帶所阻擋,且椎體前方即腹後壁,有較大空間,不致產生症狀。向前上(下)方,有時髓核物質逸出而不是突入毗鄰的椎體,使椎間盤的其餘部分變薄,鄰近椎體硬化,邊緣產生唇形突起。向後至椎管,由於在中部有後縱韌帶,一般向側方突出,椎間盤的後外側部,為椎間孔所在位置,比較薄弱,突出多在此處發生。由於神經根管比較狹窄,很少有退讓餘地,容易使神經根受壓。但少數可在中央突出,引起馬尾神經受壓綜合征。因此椎間盤椎管內突出按橫向定位可分為中央型、中間型(旁中央型)及(後)外側。近年來有人報道,少數突出位於椎間孔或孔外,稱極外側型,一般椎間盤突出均壓迫其下位神經根,而極外側型突出則壓迫同節段的神經根。

 

【椎間盤真空証】︰

 亦稱Kautsson病,多發生於老年人,經CT發現,其發生機理為︰退變是基礎,髓核脫水老化,間盤內產生間隙,游離氣體(氮)積聚。退變引起軟骨炎,外傷後間盤脫出合併真空。損傷後出血機化遺留的液體部分,感染菌產生氣體。此種情況的發生率約為腰痛的1~3%,一般症狀不明顯,無神經根症狀。

 

【椎管狹窄】︰

 各腰椎椎孔造成椎管,形狀不一(L1、2卵圓形、L3、4三角形、L5三葉形),前界為椎體、纖維壞後面及後縱韌帶,後界為椎板、棘突基部及黃韌帶、兩側為椎弓根,後外為關節突。腰椎管自L1、2間隙以下含馬尾神經根,其在硬膜鞘袖發出後在椎管內的段為神經根管,然後白根向椎間孔穿出。

 

 引起椎管狹窄的原因很多,包括:骨性椎管發育障礙(橫經矢徑變小、側隱窩狹窄、椎板增濃、椎板間角度小)、退變(椎間盤膨出、椎體後緣和椎板上下緣骨質增生、關節突增大),黃韌帶及後縱韌帶增濃、鈣化和皺折,椎板間隙變小,腰椎滑脫、外傷及椎板融合術後(醫源性)等。其不屬單一性病變,而是多元性,且互相關聯。發生椎管狹窄後,硬膜及馬尾神經根被緊緊包裹,神經受到牽扯,影響微循環、延緩神經傳導,出現間歇性跛行。坐及蹲位時,椎管容積稍有增加,症狀可有所緩解。

 

【脊柱滑脫】︰

 可為先天性缺損或外傷引起,峽部不連、崩裂或滑脫,有滑脫(上椎體向前滑)、反滑脫(向後滑脫)及假性滑脫(無移位)等類型。根據滑脫程度可分為1~4°。輕度者可無症狀。可因軟組織勞損,並發韌帶肥濃,椎間盤脫出等而出現不同症狀。

 

【小關節紊亂】︰

 亦稱腰椎椎間關節綜合症。相鄰椎骨上下關節突關節面與關節囊構成此滑液性小關節,功能在穩定關節而非負重。小關節間隙呈向後向內開放的弧形,全腰小關節間隙自上而下由矢狀趨向冠狀,腰關節形態變化大。由於原發的形態變異,外傷(腰過屈過伸或突然旋轉)或繼發退變均可引起小關節異常或病變(類風濕),發生滑膜嵌頓、錯縫或炎症。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中年以後多發,局部痛為主,並伴神經根症狀,有棘突偏歪、伸展旋轉時腰痛加重,可放散至臀及大腿部。

 

【不穩定腰椎病】︰

 脊核架構有維持其自身生理平衡的能力。一般認為,制約多動節段穩定性的原素(辦稱運動節段穩定器)有以下4種︰

  架構性穩定器:包括椎體和關節的形狀、大小、方向;

  動力性穩定器:包括韌帶、纖維環、關節面軟骨;

 


 

  隨意性穩定器:包括運動肌如腰方肌、棘肌,位置肌(如脊間肌、橫突問肌);

  流體力學穩定器:即髓核的膨脹度。

 退變和外傷是腰椎不穩的主要原素,外傷和退變可使小關節面、關節囊以及椎間盤的軟骨盤纖維化,濃度減小和骨質致密化。滑膜可出現急性炎症、滲出、進而增濃導致關節周遭的纖維化。反覆的損傷或退變可使椎間盤高度減小,小關節重疊程度加大,黃韌帶增濃、椎管與神經根管變窄,這系列變化使腰椎穩定性降低,進而產生刺激神經症狀。

 

【脊柱的先天性畸形】︰

 引起脊柱先天畸形的主要原因是︰中胚葉分化不全,先天性代謝障礙,骨、軟骨及結締組織發育障礙,子宮內病變以及各種藥物、病毒、放射線照射等對胎兒發育的影響。脊柱嚴重畸形者多伴有全身其他畸形,常引起早期死亡,因此臨床上較為常見。臨床所見多系輕度畸形者,包括︰形狀異常的蝴蝶椎、楔形椎與半椎體,數目增減的腰椎化、胸椎腰化、椎腰化或腰椎胸化等,體積過大的橫突(以L3為多見),鉤棘及小關節異常,椎骨缺損的脊椎裂、浮棘及吻棘等,椎間關節缺如的椎體融合,以及發育性椎管狹窄症等。大多數先天畸形並無症狀,多在作放射線檢查時發現。因先天畸形直接引起或參與構成病變者不僅少見,且多發生於成年以後,常伴有某種後天獲得性原素所致,臨床上常見的有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和浮棘(脊柱裂)。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

 其主要的解剖和生物力學基礎為;L3椎體位於腰椎前凸的頂點,是腰椎活動的樞紐,同時,當體重對腰椎產生水準方向的拉應力時,中心也位於L3,而兩側橫突所受拉應力最大︰胸腰筋膜中層的纖維由外向內交叉聚集,逐漸成束附著於腰椎橫突末端,而在最長的L3橫突末端附著範圍最大。每一橫突間隙內均有一神經血管束從胸腰筋膜中層穿出,如果周遭的筋膜增濃或損傷極易擠壓穿行於其問的神經血管束;脊神經的後外側支經過L3橫突時被纖維束固定於橫突的背面,周遭無脂肪組織為相對固定段;所以當腰部長期過勞,急性腰損傷、姿勢不正確時,由於這些解剖學的特點,可導致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較高的發病率。

 

【浮動棘突】︰

 其可有4種類型側椎板發育不良,縱或斜裂,20%無症狀;椎板兩側發育不良,有裂隙、棘突游離,壓迫硬膜;數個椎板不連,棘突缺如、管裂、疤痕形成;脊柱裂合併椎弓根不連。其引起症狀的原因主要是浮棘壓迫硬膜或神經根,或由於架構缺損引起軟組織勞損。總之,引起腰腿痛的病因繁多複雜,只有充分了解其解剖學上的改變特點,逐個分析其可能導致疼痛的病因,針對其病因作出行之有效的治療,才能治愈腰腿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