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關性疼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概述

 臨床表現複雜,病因多樣,以勞損和退行性變疾病為多,病程多較長。治療因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不同。

 

常見的原因如下:

(一)脊椎源性

 1、退行性:椎管狹窄、脊椎滑脫、脊椎關節病、退行性椎間盤病變。

 2、炎症:AS脊柱關節炎、骶髂關節炎。

 3、代謝性:OP骨軟化症、纖維囊性骨炎。

 4、感染性:細菌性結核性、其他感染。

 5、腫瘤性:良性、惡性、轉移性

 6、先天性:脊柱側彎脊柱裂、移行椎、脊椎滑脫、椎間假關節。

(二)神經源性

1、神經根或神經周圍病變: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折脫位、骨質增生、腫瘤、硬膜外血腫、膿腫。

2、神經根或神經炎:帶狀皰疹、腰神經根炎、其他神經炎。

3、神經根或神經纖維化:蛛網膜炎、腰神經根袖纖維化。

(三)牽涉性

 1、內臟疾病:腎輸尿管病變、子宮及附件疾病、膀胱及前列腺疾病、結腸及直腸疾病。

 2、血管疾病: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或髂部動脈阻塞、腎動脈栓塞。

 3、腹膜後腫物:淋巴肉瘤、柯傑金氏病。

 

二、脊柱相關疼痛診斷思維

 規範的臨床思維要建立在系統完整的病史、系統理學檢查和豐富的解剖與病理生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之上。

臨床思維過程:待就診階段、診斷階段和治療階段待就診階段: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程式化的醫學思維方法。

診斷階段:認知—資料的完整病史、體查、輔助檢查。

判斷:強調臨床資料應用分析,不可先入為主。強調自我判斷,不可人人云亦云。

    排除推理—橫向思維

    演繹推理—縱向思維

治療階段: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及時修正診斷治療方案。

 臨床思維的特點:

    整體和局部:提出假設----模糊性

    特異性排除:檢驗假設----系統性

 

三、脊柱相關疼痛的臨床診斷

定性(因)診斷:

 軟組織(外傷/勞損)、骨關節退變或骨折、炎症(結核、風濕等)、腫瘤、先天性、牽涉性、血管性、代謝性、精神因素。

 

定位診斷:

脊柱的病變(椎管內外)、頸肩臂、胸腹臀腿病變、骶髂關節和髖病變、內臟牽涉、神經源性、血管源性。

受累解剖結構:軟組織、骨關節、椎管

椎管內外的鑒別:依據病史特點、理學檢查、輔助檢查。

 

(一)病史特點:靜息痛與運動痛、頸椎活動、腹壓增高對疼痛的影響、一日疼痛的變化、是否向胸腹下肢放射,疼痛的性質、病程演變特點、椎管內的極端情況。

 

1、靜息痛與運動痛:

 椎管外軟組織損害:由於肌攣、肌攣縮變性粘連的病理性改變。軟組織痙攣,病損處軟組織無菌性炎症的加劇。伴隨脊柱力學改變者活動站立加重。單純軟組織炎症適當的活動或行走,疼痛可以逐漸緩解。

 椎管內硬膜囊外和神經根鞘膜外脂肪結締組織的炎症反應,只有採取制動的臥姿下(脊柱無縱向壓力)才能使炎症得到控制或消退。頸段病變則上肢屈曲上舉位可使症狀緩解。腰椎負重狀態下的活動使神經鞘膜外軟組織無菌性炎症加劇,突出的腰間盤或增厚的黃韌帶都是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刺激物。運動後加劇疼痛,或運動後突發疼痛,而在靜臥時能緩解這種病理性刺激。

 

2、腹壓增高對疼痛的影響

 胸腰段椎管內病變由於腦脊液壓力的增高而對神經根或硬脊膜產生直接加壓作用,當神經處於激惹狀態時,自然會因用力排便、咳嗽、噴嚏等加劇疼痛。下腰病變的患者如果佩戴腰圍減輕腰脊柱軸向壓力則會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壓,從而緩解由此引起的疼痛。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所致的疼痛則少有受到腹壓變化的影響。

 

3、一日疼痛的變化

 椎管外病變的特點:

 軟組織損害性:晨間或固定體位元疼痛明顯,腰段部分病人甚至淩晨時刻因痛醒而不能平臥,須起身活動後方能緩解疼痛,白晝一般工作與活動無妨礙。

 牽涉性:常伴有晚間痛,靜息痛,多數活動後無不能緩解。因原發疾病的階段和受累及的臟器範圍不同,除腰背疼痛外要注意其他伴隨症狀。

 

椎管內病變特點:

 椎間盤病變:患者在一日之中晨起乃是腰腿感覺最佳時刻,無痛或輕微疼痛,如下床行走活動則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最為明顯,坐位姿勢也使疼痛更快加重。如果為椎間隙感染,相應棘間叩痛明確。

 


 

 椎管占位:常常呈持續性,可有間歇性加重,漸進性發展,多伴有節段性脊神經區運動及感改變。

 椎管或椎體病變:以轉移癌為多,伴靜息痛,但活動加重。骨質疏鬆症椎體壓縮改變未累及神經解剖通道時以胸腰背局部為主,活動加重,休息好轉。

 

4、疼痛的性質:

椎管內病變:性質為銳痛、電刺激感位置明確,胸段多伴有胸腹部疼痛,腰段可向小腿放射。

椎管外病變:深部鈍痛,部位不明確,痛不過膝。

 

5、病程演變特點:

 椎管外組織損害:疼痛可以突然發作,但一般在短期內即可緩解,且間歇期(緩解症狀)長,自限性明顯,勿需特殊處理。

 

椎管內病變:

 頸段病變多合併有雙上肢感覺變化及運動障礙,早期以感覺改變為主,後期可伴有肩臂疼痛,甚至下肢運動感覺障礙。胸段多有胸腹區疼痛,可呈發作性,漸進性加重,後期多伴有支配區感覺障礙可下肢功能障礙。腰段多誘發腰腿痛,發作有間歇期,漸頻,發作期長,一般須2-6周經專門治療方能緩解。可無明顯的誘因,間歇期縮短。

 發作性腰腿部疼痛如由自行緩解轉而不能緩解,應考慮腰椎管內外混合型病變所致。提示兩類不同損害導致腰脊柱的穩定性破壞,也是病情嚴重性的表現。

 症狀倘若脊背疼痛持續發展,進行性加重,且出現下肢無力、沉重或萎縮現象,要注意神經損害的節段性與程度,高度懷疑椎管內腫瘤的存在。

 

(二)理學檢查
 一般檢查:

 1、脊柱形態;

 2、腰椎活動度;

 3、壓痛點;

 4、下肢肌肉萎縮;

 5、肌力改變;

 6、感覺減退;

 7、反射改變。

 

 特殊檢查:

 1、直腿抬高試驗;

 2、健肢抬高試驗;

 3、直腿抬高加強試驗;

 4、下肢肌肉萎縮;

 5、仰臥挺腹試驗;

 6、屈頸試驗;

 7、屈髖伸膝試驗。

 

(三)輔助檢查:

 1、腰椎正側位片;

 2、腰椎CT;

 3、腰椎MRI;

 4、肌電圖。

 

(四)其他特殊檢查:

 1、血管造影;

 2、實驗室相關檢查;

 3、SPECT;

 4、超聲。

 

四、椎間盤源性以外脊柱相關性疼痛性疾病的診斷

(一)脊柱腫瘤病變

1、椎管內腫瘤

  夜間痛和休息痛是臨床上鑒別椎管內腫瘤的要點之一。頸段多伴有肩臂疼痛麻木,後期可至脊髓損害,胸段病變者除胸背部局部症狀外,常常伴有胸腹部疼痛,部分病人以下肢肌緊張麻木為主,時有下肢放射痛加劇,夜間更明顯,而當直立或行走後疼痛則有所緩解。且疼痛性質呈刺激樣。

體檢:頸胸病變常有與脊髓平面一致損害體征,而腰段在合併椎間盤突出的患者要注意其與椎間盤病變平面不一致這一特點。表現為壓痛部位一般在腫瘤相應部位;下肢疼痛或感覺障礙區域與椎間盤突出平面不一致或有多神經根受累的表現;不能用腰椎間盤突出症來解釋排尿困難的原因,腰骶MRI鑒別。

 

2、椎體轉移癌

  對曾有惡性腫瘤病史的腰腿痛患者,應首先考慮腰椎轉移癌的可能。夜間痛和休息痛,逐日加重體重下降發熱消瘦食欲下降。血沉、鹼性磷酸酶不同程度的升高。

 

(二)休門氏病

 休門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是指發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變,由Scheuermann於1920年首先報導。病因不清、多個椎體楔形變致胸椎後凸畸形,椎間盤變性的疾病,截癱少見。

 常常因為胸腰腿疼痛而就診。由於合併椎間盤變性突出,多數病有典型的腰腿疼痛症狀與體征,伴漸進性下肢無力麻木及雙下肢疼痛麻木,應特別注意與少年型損傷性椎間盤突出症鑒別。

體檢:多伴有脊柱胸腰部側彎,部分伴後突畸形,身高較同齡人明顯矮小。脊柱局部有叩壓痛。神經根牽拉征可呈陽性。累及脊髓者可查見神經定位體征。

影像學檢查:脊柱正側位片可見與年齡不一致的應力性改變,椎體楔形變,雙凹征,椎間隙變窄,脊柱側彎。MRI可見椎體楔形壓縮,許莫氏結節形成,椎間盤變性突出等。

 

(三)脊柱源性腹痛

 腹痛是臨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多數由腹部臟器疾病所引起,也是診斷過程中首先考慮的病因。許多腹痛在臨床上往往無明顯腹部臟器病變表現,常常是由於脊柱病變所引起。由於經腹部症狀而求診,在診治過程中常常反復求治,療效不佳,病人十分痛苦。

 

其發病機制:

 腹部神經分佈有脊神經和內臟感覺神經,脊神經分佈於腹壁及腹膜的壁層來自T6~L1脊髓節段,內臟感覺神經分佈於腹腔內器官及臟層腹膜,內臟神經與脊神經之間有感應性聯繫。脊柱任何能夠刺激或者壓迫內臟感覺神經的改變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腹痛。同時脊柱結核、椎體血管瘤、脊柱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間盤突出症、椎管內腫瘤及感染等脊柱、椎管病變可直接刺激、壓迫或破壞腹腔內臟感覺脊神經或初級中樞,引起腹痛。

 

臨床症狀:

 多以腹痛為首要症狀,大約1/4的病例合併有腰背疼痛,大部分病例(75%)可見脊旁壓痛、豎棘肌張力增高,但很少有腹部體征。多數疼痛與體位相關,約半數病人勞累可引發腹部疼痛發作。

 

 除了臨床表現外,腹部及胸腰部輔助檢查也是非常必要的。腹部輔助檢查可以排外腹部疾病,如腹部B超、X光、CT及內窺鏡檢查。所有行腹部檢查者,無陽性發現。胸腰部X光、CT、MRI檢查有確診價值,有近35%病例有陽性表現,而大部分病例脊柱無陽性發現(65%)。

 

(四)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典型病例診斷並不困難,但由於本病起病隱匿,症狀表現複雜多樣,誤漏診常有發生。國內文獻報導其誤診率達到54.7%~78.8%,其中多數誤診在半年以上,並且多次誤診,有的誤診時間達數年之久。較多患者以骨骼疼痛為首發症狀,其中半數患者合併腰背胸疼痛症狀,以腰背部脊椎為最多。後期可出現全身其他扁骨疼痛。臨床對大於50歲腰痛疼痛患者,應關注其疼痛性質與疼痛變化規律,充分瞭解病人一般情況。結合血液常規與生化,及影像學檢查與骨髓象不難確診。

 

(五)十二指腸潰瘍

 經典消化道疾病,但十二指腸後壁潰瘍時,往往出現腰背部疼痛,疼痛與飲食無明顯相關性。疼痛呈發作性以腰背部刀割樣痛鈍脹痛為主,呈持續性,午後及夜間疼痛明顯,步行後疼痛稍緩解。常常無明顯腹部體征,在未形成梗阻時,內鏡檢查常有漏診。

 臨床對無明顯脊柱影像學改變的腰背痛,仔細詢問病人既往消化道病史,查體無神經定位體征,下胸段豎棘肌張力多有增高,並壓痛,部分病可有腹部放射痛,應該特別注意與脊柱源性腹痛鑒別。監測大便常規,多可發現有潛血陽性。隔夜空腹次日內鏡檢查有利於全面診斷。

 

(六)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早期可只有背部、脊椎、髖部、胸肋骨處或四肢,伴有壓痛。後期出現漸進性頭痛,全身疼痛。常訴下肢不能支持重量,行走困難,容易被誤診骨質疏鬆症,或脊柱退行性變。

 多數病人有消化道症狀如食欲差、便秘、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部分患者伴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嚴重者可出現胃潰瘍病和胰腺炎。常常以消化道疾病獨立治療。

腎臟病變:腎結石,腎鈣化和腎功能不全合併感染。

 神經系統出現下肢近端肌肉萎縮、乏力、易倦、抽搐。心血管系統出現心悸、室性期前收縮,束枝傳導阻滯,ST段縮短,Q-T間期縮短,U波增高。

 結合病史與症候群,查血電解質、尿症、血清甲狀旁腺素測定測定血清iPTH,骨片多可明確診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