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瘍敷貼類方

凡腫瘍初起時,腫高赤痛者,宜敷涼藥,以寒勝熱也。

 然亦不可太過,過則毒為寒凝,變為陰證。

 如漫腫不紅,似有頭而不痛者,宜敷溫藥,乃引毒外發也。

 《經》云:發表不遠熱,敷熱藥亦發表之意。

 

凡調敷藥,須多攪,則藥稠粘。

 敷後貼紙,必須撕斷,則不崩裂,不時用原汁潤之。蓋借濕以通竅,乾則藥氣不入,更添拘急之苦矣。

 

凡去敷藥必看毛孔有汗,意者為血脈通,熱氣散也,反此者逆。

 

 


 

【如意金黃散】

 此散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濕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熱瘡,無不應效,誠瘡科之要藥也。

 南星、陳皮、蒼術(各二斤)、黃柏(五斤)、薑黃(五斤)、甘草(二斤)、白芷(五斤)上白天花粉(十斤)、厚樸(二斤)、大黃(五斤);

 上十味共為咀片,曬乾磨三次,用細絹羅篩,貯瓷罐,勿洩氣。

 

凡遇紅赤腫痛,發熱未成膿者,及夏月時,俱用茶清同蜜調敷。

 如欲作膿者,用蔥湯同蜜調敷。

 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等證,俱用蔥酒煎調敷。

 如風熱所生,皮膚亢熱,色亮遊走不定,俱用蜜水調敷。

 如天泡火丹,赤遊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證,俱用大藍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

 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敷。

 以上諸引調法,乃別寒熱溫涼之治法也。

【方歌】

 如意金黃敷陽毒,止痛消腫實良方,南陳蒼柏薑黃草,白芷天花樸大黃。

 

【五龍膏】

 此膏治癰疽陰陽等毒,腫痛未潰者,敷之即拔出膿毒。

 五龍草(即烏蘞。詳《本草綱目》蔓草部。俗名五爪龍,江浙多產之)、金銀花、草車前草(連根葉)、陳小粉(各等分);

 上四味俱用鮮草葉,一處搗爛,再加三年陳小粉,並飛鹽末二三分,共搗為稠糊。

 

 遍敷瘡上,中留一頂,用膏貼蓋,避風為主。

 若冬月草無鮮者,預采蓄下,陰乾為末,用陳米醋調敷,一如前法並效。

 如此方內五龍草,或缺少不便,倍加草亦效。

【方歌】

 五龍膏用拔膿毒,平劑五龍草銀花,草車前俱搗爛,小粉飛鹽攪糊搽。

 

【四虎散】

 此散治癰疽腫硬,濃如牛領之皮,不作膿腐者,宜用此方。

 草烏、野狼毒、半夏、南星(各等分);

 上四味為細末,用豬腦同搗,遍敷瘡上,留頂出氣。

【方歌】

 四虎散敷陰疽癰,頑腫不痛治之平,濃似牛皮難潰腐,草烏野狼毒夏南星。

 

【真君妙貼散】

 此散治癰疽諸毒,頑硬惡瘡,散漫不作膿者,用此藥敷之,不痛者即痛,痛者即止。

 如皮破血流,濕爛疼苦,天泡火丹,肺風酒刺等證,並用之皆效。

 蕎麵(五斤)、明淨硫黃(為末,十斤)、白麵(五斤)

 上三味,共一處,用清水微拌,乾濕得宜,趕成薄片微曬,單紙包裹,風中陰乾,收用。

 臨時研細末,新汲水調敷。如皮破血流濕爛者,用麻油調敷。

 天泡、火丹、酒刺者,用靛汁調搽並效。

【方歌】

 真君妙貼硫二面,水調頑硬不痛膿,油調濕爛流血痛,靛汁泡丹酒刺風。

 

【二青散】

 此散治一切陽毒紅腫,疼痛熱等證,未成者即消。

 青黛、黃柏、白蘞、白薇(各一兩)、青露(即芙蓉葉,三兩)、白芨、白芷、水龍骨(即多年船舊油灰)、白鮮皮(各一兩)、天花粉(三兩)、大黃(四兩)、樸硝(一兩);

 上十二味為末,用醋、蜜調敷。已成者留頂,未成者遍敷。

【方歌】

 二青散用敷陽毒,腫痛紅熱用之消,黛柏蘞薇青露芨,芷龍鮮粉大黃硝。

 

 


 

【坎宮錠子】

 此錠子治熱毒腫痛,赤諸瘡,並搽痔瘡最效。

 京墨(一兩)、胡黃連(二錢)、熊膽(三錢)、麝香(五分)、兒茶(二錢)、冰片(七分)、牛黃(三分);

 上七味為末,用豬膽汁為君,加生薑汁、大黃水,浸取汁,釅醋各少許,相和藥成錠。

 用涼水磨濃,以筆蘸塗之。

【方歌】

 坎宮錠子最清涼,熱腫諸瘡並痔瘡,京墨胡連熊膽麝,兒茶冰片共牛黃。

 

【離宮錠子】

 此錠子治疔毒腫毒,一切皮肉不變,漫腫無頭,搽之立效。

 血竭(三錢)、朱砂(二錢)、膽礬(三錢)、京墨(一兩)、蟾酥(三錢)、麝香(一錢五分);

 上六味為末,涼水調成錠,涼水磨濃塗之。

【方歌】

 離宮錠治諸疔毒,漫腫無頭涼水塗,血竭朱砂為細末,膽礬京墨麝蟾酥。

 

【白錠子】

 此錠專敷初起諸毒,癰疽疔腫,流注痰包惡毒,及耳痔、耳挺等證。

 白降丹(即白靈藥,四錢)、銀黝(二錢)、寒水石(二錢)、人中白(二錢);

 上四味,共為細末,以白芨面打糊為錠,大小由人,不可入口。

 每用以陳醋研敷患處,如乾再上,自能消毒。

 

【方歌】

 白錠專敷初起毒,癰疽疔腫與痰包,降丹銀黝人中白,寒水白芨醋研消。

 

【蝌蚪拔毒散】

 此散治無名大毒,一切火毒、瘟毒,敷之神效。

 寒水石(研極細末)、淨皮硝(研極細末)、川大黃(研極細末,各等分)、蛤蟆子(初夏時,河內有蝌蚪成群,大頭長尾者撈來,收壇內泥封口,埋至秋天化成水);

 上用蝌蚪水一大碗,入前藥末,各二兩,陰乾再研勻,收瓷罐內。

 每用時,以水調塗患處。

【方歌】

 拔毒散治無名毒,火毒瘟毒俱可施,寒水硝黃蝌蚪水,浸乾藥末水調之。

 

【二味拔毒散】

 此散治風濕諸瘡,紅腫痛癢,疥痱等疾,甚效。

 明雄黃、白礬(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用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處。癢痛自止,紅腫即消。

【方歌】

 二味拔毒消紅腫,風濕諸瘡痛癢寧,一切肌膚疥痱疾,雄礬為末用茶清。

 

【回陽玉龍膏】

 此膏治癰疽陰瘡,不發熱,不痛,不腫高,不作膿,及寒熱流注,冷痛痹風,腳氣手足頑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鶴膝風等證。

 但無肌熱者,一概敷之,俱有功效。

 軍薑(炒,三兩)、肉桂(五錢)、赤芍(炒,三兩)、南星(一兩)、草烏(炒,三兩)白芷(一兩);

 上六味制畢,共為細末,熱酒調敷。

【方歌】

 回陽玉龍陰毒證,不熱不疼不腫高,軍薑桂芍星烏芷,研末須將熱酒調。

 

【沖和膏】

 此膏治癰疽發背,陰陽不和,冷熱相凝者,宜用此膏敷之。

 能行氣疏風,活血定痛,散瘀消腫,祛冷軟堅,誠良藥也。

 紫荊皮(炒,五兩)、獨活(炒,三兩)、白芷(三兩)、赤芍(炒,二兩)、石菖蒲(一兩五錢);

 上五味共為細末,蔥湯、熱酒俱可調敷。

【方歌】

 沖和發背癰疽毒,冷熱相凝此藥敷,行氣疏風能活血,紫荊獨芷芍菖蒲。

 

【鐵桶膏】

 此膏治發背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瘡不收束者,宜用此藥圍敷。

 膽礬(三錢)、銅綠(五錢)、麝香(三分)、白芨(五錢)、輕粉(二錢)、郁金(二錢)、五倍子(微炒,一兩)、明礬(四錢);

 上八味共為極細末,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慢火熬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黃泡為度,待溫,用藥末一錢,攪入醋內,燉溫,用新筆塗於瘡根周遭,以棉紙覆蓋藥上,瘡根自生縐紋,漸收漸緊,其毒不致散大矣。

【方歌】

 鐵桶膏收毒散大,周遭敷上束瘡根,膽礬銅綠及輕粉,五倍明礬麝郁金。

 

【烏龍膏】

 此膏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用此藥敷上,極有神效。

 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

 上四味於鐵銚內,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換,自外向裏塗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

【方歌】

 烏龍膏用治諸毒,赤暈能收治腫瘍,木鱉草烏小粉夏,涼水調敷功效良。

 

【神效千捶膏】

 此膏專貼瘡瘍、疔毒初起,貼之即消。

 治瘰癧連根拔出,大人癍瘡,小兒拱頭等證,並效。

 土木鱉(去殼,五個)、白嫩松香(揀淨,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

 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餘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

 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撚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

【方歌】

 千捶膏貼諸疔毒,瘰癧癍瘡拱頭,木鱉松香銅乳沒,蓖麻巴豆杏仁投。

 

 


 

【馬齒莧膏】

 馬齒莧性味清涼,能解諸毒。

 今用此一味,或服或敷,甚有功效,所治諸證列後

 一、治楊梅遍身如癩,喉硬如管者,取莧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一、治發背諸毒,用莧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出汗,再服退熱去腐,三服即癒。並杵莧敷之。

 一、治多年頑瘡、癍瘡,疼痛不收口者,杵莧敷之,取蟲。一日一換,三日後腐肉已盡,紅肉如珠時,換生肌藥收口。

 一、治面腫唇緊,搗汁塗之。

 一、治婦女臍下生瘡,痛癢連及二陰者,用莧四兩,青黛一兩,研勻敷之。

 一、治濕癬白禿,取鍛石末炒紅,用莧汁熬膏,調勻塗之。

 一、治丹毒,加藍靛根,和搗敷之。

【方歌】

 馬齒莧膏只一味,楊梅發背服敷之,頑瘡面腫搗汁用,

 婦女陰瘡共黛施,濕癬白禿加灰末,丹毒藍根相和宜。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