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處。督脈)。
凡中風、頭風,風癲、角弓反張、忘前失后、氣絕、脫肛、目淚、耳聾,針此穴。
上星穴:(從髮際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處。督脈)。
凡腦冷、鼻塞、腦漏、汗不出、目睛痛,針此穴。
神庭穴:(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督脈)。
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針此穴。
天突穴:(結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脈)。
凡喉瘡、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針此穴。
上脘穴:(臍上五寸,任脈)。
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蠱狀如覆盆、風癇等征,針此穴。
中脘穴:(臍上四寸,任脈)。
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針此穴。
下脘穴:(臍上二寸。任脈)。
凡腹脹堅硬、痃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針此穴。
[注]:
痃:ㄒㄧㄢˊ
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任脈)。
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滯氣成塊狀若覆盆,針此穴。
關元穴:(臍下三寸。任脈)。
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針此穴。
中極穴:(臍下四寸。任脈)。
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針此穴。
臨泣穴:(從目中上入髮際五分陷中,即臨泣穴。足少陽。)
凡目痛內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針兩穴。
客主人(一名上關)穴:(耳前骨上宛中間,開口即空處。足少陽)。
凡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針兩穴。
期門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陰)。
凡傷寒結脅、咳嗽吐膿、腹膨、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產后飲食不調,針兩穴。
天樞穴:(臍兩旁,各開二寸。足陽明)。
凡夾臍痛沖少腹、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子血損,婦人血塊,針兩穴。
肩髃穴:(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臂取之。手陽明。)
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針兩穴。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手陽明)。
凡偏風不遂、兩手拘攣、臂細無力、肘內寒冷而痛,針兩穴。
手三裏穴:(曲池下二寸,銳肉端。手陽明)。
凡手臂不仁、肘攣疼痛、頰頷紅腫、齒痛、瘰疬,針兩穴。
風市穴:(膝上七寸。外廉兩筋間,端立垂手於股,中指尖到處。足少陽)。
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瘓、一切香港腳,針兩穴。
內庭穴:(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足陽明)。
凡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針兩穴。
行間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
凡白濁、尿難、腹脹、心疼、咳逆、吐血、煩悶、短氣、手足浮腫、四肢厥冷,針兩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三毛中。足厥陰)。
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上入腹、陰痛偏大、臍腹腫脹而痛、屍厥如死、香港腳紅腫、婦人血崩,針兩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