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錯位所致疾病~眩暈

眩暈,是一種受到某種刺激而導致血管神經產生激惹現象的臨床綜合征。由頸椎錯位壓迫椎動脈,引起腦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稱為頸性眩暈或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自覺周圍景物沿一定方向轉動或自身天旋地轉、噁心欲吐、不敢睜眼,頭重腳輕等。

 

【臨床表現】

【症狀】

(1)眩暈:為首發症狀,有時為早期的惟一症狀。眩暈可表現為旋轉性、搖擺性等,眼前發黑、頭重腳輕、肢體發軟,同時伴有複視、眼震、耳鳴、聽力下降、噁心嘔吐等症狀。頭部活動和姿勢改變使眩暈加重是本病的一個重要特點。

 

(2)頭痛:椎——基底動脈缺血時,引起側肢循環血管擴張,導致血管性頭痛,表現為搏動性,多位於枕部、枕頂部或顳部,位置較深。常伴有噁心出汗等,嚴重時出現感覺障礙、運動障礙、聽覺和視覺障礙。

 

【體徵】

頸部活動受限,局部肌肉緊張性增高,壓痛明顯,可觸及條索狀或結節狀硬結,還可發現棘突或橫突的偏移,轉頭時可聽到摩擦音,並可出現眩暈加劇。

 

【臨床檢查】

(1)X光片檢查:正位片注意鈎椎關節及間隙是否對稱,有無椎體的傾斜、旋轉造成的關節錯位、骨質增生及椎間隙的狹窄等。

側位片椎間隙狹窄,椎體滑移,小關節移位,椎間孔改變以及項韌帶鈣化等。

(2)其他檢查:如椎動脈造影、腦電圖、腦血流圖等。

 


 

 

【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1)多發作性或慢性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視物不清、吞咽困難以及枕部不適、僵硬、疼痛等症狀,頸部活動可使症狀發作或加劇者。

(2)多發生在中年以上。頸部壓痛、活動受限、肌肉痙攣,可觸及條索狀或結節狀包塊,或棘突、橫突偏移。

(3)仰頭或轉頭試驗陽性。

(4)頸椎正側位片有異常變化,椎動脈造影有梗阻現象。

 

【鑒別診斷】

(1)美尼爾氏征

又稱為內耳性眩暈或發作性眩暈,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內耳淋巴代謝障礙性疾病。它發作突然,一般持續35天;間歇期無遺留症狀;發作時常與刺激性因素有關,如光線、全身活動時加重;嚴重時常伴有頭痛、耳鳴、面色蒼白、大汗、嘔吐等症狀;檢查時一般無頸部症狀與陽性體徵。

 


 

 (2)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較常見,常與頭部外傷、耳病、噪音性損傷,及藥物中毒等造成的內耳隋圓囊的耳石變性、移位有關。,鑒別要點為:多見於4560歲婦女;睜眼可查出位置性眼球振顫;眩暈有周期性特點;某一體位可造成眩暈,改變體位則眩暈停止,這是本病最典型的特點;頸椎和x片無明顯改變。

 

(3)大腦(顳葉)中樞型眩暈

鑒別要點為:聽覺與平衡同時障礙;自發性眼震並具有位置性特點;可能出現運動性失語;視野缺損,常發生於上1/4視野區;顳葉癲癇發作,發作前後有嚴重頭昏。

 

(4)鎖骨下動脈偷漏綜合征

常由於鎖骨下動脈的一部分感染、動脈硬化、外傷及先天性畸形等造成不全性或完全性閉塞。當患側上肢活動或用力時,引起患側椎動脈的血流逆行,以供應患側上肢的需要。此時可引起椎一基底動脈和上肢供血不足的症狀和體徵,如眩暈、視覺障礙、上肢無力、發沉、疼痛及發凉感。

 

對診斷有較大幫助,可與頸椎性眩暈相鑒別。患側上肢的血壓明顯低於健側,收縮壓可相差20mmHg(266kPa)。患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在患側鎖骨下動脈處可聽到血管雜音;症狀的出現可因患肢的活動而誘發或加重,而與頸部活動無關。

 

【手法治療】

治療效果較好,往往一次就可痊愈,只要解除了對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的壓迫或刺激,症狀即可解除。但要求拇指觸診準確無誤,復位徹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特效點穴治療】

(1)外關:位於前臂背側面橈、尺骨之間,腕橫紋上2寸處。

(2)足臨泣:位於足背第四趾與第5趾之間。將手指往上移動,自然停下的地方即是穴位。

(3)曆兌:位於第二趾,趾甲邊緣近端的中央。

 

【運動與保養】

(1)按摩頸椎:右手按左側頸椎,左手按摩右側頸椎,每次按摩510分鐘。

(2)自我點穴:雙側風池、太陽、翳風、聽宮、聽會、內關、合穀等。

(3)自我轉頭:前屈後伸9次,坐穩閉目先緩慢左轉9次,再右轉9次,最後梳頭9次。每天持續做12次,必獲奇效。

 

 

A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