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消渴是以多食、多飲、多尿等「三多」和身體消瘦「一少」為特徵的病証。中醫消渴在臨床較常見,尤以中老年人為多。因消渴而變生的其他証候嚴重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如咳喘、癰瘍、水腫、雲翳遮睛等,應該積極防治。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
【病因病機】:
(一)、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及辛燥刺激食物,損傷脾胃,內蘊積熱,化燥耗津,而成消渴。
(二)、情志失調: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肝氣鬱結,鬱久化火,消爍肺胃陰津,而致消渴。
(三)、勞欲過度: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則「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幹」,終至腎虛肺燥胃熱俱現,而成消渴。
(四)、過服溫燥藥物:長期服用溫燥壯陽之劑,可使燥熱內生,陰津虧損,發為消渴。
消渴的病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病機主要在於陰津虧損、燥熱偏勝,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燥熱愈甚則陰愈虛,而陰愈虛則燥熱愈甚。病變的臟腑重在肺、脾、腎三臟,腎為關鍵。三者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常相互影響。
2、本証遷延日久,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傷或陰陽俱虛,甚則可見腎陽衰微。
3、陰虛燥熱,多發變証。可並發白內障、雀盲、耳聾、肺癆、瘡癤、癰疽、偏癱、水腫。
4、消渴發病常與血瘀有關。
【臨床表現】:
(一)、上消(燥熱傷肺):煩渴多飲,口乾咽燥,多食易饑,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二)、中消(胃燥津傷):可見消穀善饑,大便秘結,口乾欲飲,舌質紅,苔黃,脈滑有力。
(三)、下消(腎陰虧損):可見尿頻量多,混如脂膏,頭暈目眩,耳鳴,視物模糊,舌紅,無苔,脈細弦數。
【治療】:
(一)、治療原則:養陰清熱,益氣補腎。
(二)、取穴及部位: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命門、三焦俞、大椎、中脘、梁門、神闕、氣海、關元、曲池、足三裏、三陰交、湧泉。
(三)、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振法、擦法
(四)、操作方法:
一、基本操作:患者俯臥。醫者用一指禪推法推背部脊柱兩側膀胱經第一側線,從膈俞至腎俞,往返操作約10分鐘。按揉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三焦俞、阿是穴,阿是穴為重點,每處約1分鐘。指振大推穴,約1分鐘。用擦法直擦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橫擦腎俞、命門,以透熱為度。患者仰臥位。按揉中脘、梁門、氣海、關元,每穴約2分鐘。按揉曲池1分鐘左右,點按足三裏、三陰交,每穴約2分鐘,以酸脹為度。擦湧泉穴,以透熱為度。
二、辨証加減
1、上消明顯者
(1)、指按揉心俞、肺俞、中府、雲門、手三裏、陽陵泉,每穴約1分鐘。
(2)、掐少商穴,約1分鐘。
(3)、拿肩井、上臂、前臂,約5分鐘。
2、中消明顯者
(1)、指按揉肝俞、天樞、期門、章門、血海,每穴約1分鐘。
(2)、搓脅肋2分鐘左右。
3、下消明顯者
(1)、指按揉肝俞、志室、水分、中極、太溪,每穴約1分鐘。
(2)、橫擦骶部,以透熱為度。
4、三消並存者
在基本治法後,用指按揉法按揉上述上、中、下三消所加用的全部或部分穴位。
【輔助療法】
1皮膚針療法:主要叩刺胸椎7-10兩側部位,隔日1次。
2、足底按摩:選胃、十二指腸、胰腺、腎上腺、頭、垂體、生殖腺。
【注意事項】:
(1)、上述治療對本証的輕中型患者在配合飲食控制的情況下,可以起到改善症狀和調節胰島素分泌功能的作用,但對重型病人及胰島素完全依賴型病人,效果較差。
(2)、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推拿對輕、中型患者效果較好,必要時視病情需要配合使用降糖藥物。適當鍛煉,控制體重對治療有一定的幫助。患者應注意節制飲食,以清淡為宜,不要過飽,忌食肥甘。
(3)、囑患者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心情舒暢;不要過度勞累,節制房事。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不宜食後則臥,終日久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