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外傷或勞損導致髖關節囊和關節軟骨損傷,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症或關節粘連,引起髖關節疼痛和功能活動障礙的病症,稱為髖關節扭傷。
【生理解剖】:
髖關節是人體中最大且最深的關節,它屬於杵臼關節。髖臼較深呈倒杯狀,股骨頭呈圓球形,約占圓球的2/3。髖臼與股骨頭頂部有較粗的圓韌帶相連。從髖臼到股骨頸中、上2/3處有堅強的關節囊包繞,關節囊內有寬闊的滑膜組織,關節前面有堅強的髂股韌帶,後面有恥股韌帶和坐股韌帶,既可穩定關節又可限制關節活動。關節周圍有豐富的肌肉,既能控制髖關節的活動,又能起到保護和穩定髖關節的作用。
髖關節的神經主要來自坐骨神經和閉孔神經前支,後者又有一支感覺支分佈於膝關節,故髖關節疾患往往反應為膝部疼痛,而被誤認為膝部疾患。
【病因病機】:
髖關節周圍肌肉豐滿,韌帶堅強,軟組織損傷發生率較低。一般多見於以下原因:
(一)急性外傷:
由於遭受直接或間接暴力,導致髖關節囊和關節軟骨的損傷,產生軟骨破裂和囊內滲出、血腫,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礙。
(二)慢性勞損:
多由於長途行走等使髖關節過度活動,其關節馬蹄形軟骨受到過多的摩擦損傷,使髖關節產生無菌性炎症和粘連,從而影響關節的功能活動。
【臨床表現】:
患者多有髖部外傷或勞損史。患側髖關節和腹股溝處有壓痛,或有輕度腫脹,髖關節功能活動障礙,行走困難,急性損傷或發作時,患足不能踩地,不能行走。
【檢查】:
(一)患側腹股溝和髂前上棘後緣有明顯壓痛。
(二)腹股溝部略有腫脹,患髖呈外展外旋屈曲位,不能伸直。
(三)髖關節功能活動以外展內收和內外旋障礙明顯。
(四)X光片顯示,無明顯的骨質異常。
【診斷】:
依據病史、症狀體徵及相關檢查,可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需與髖關節結核或類風濕關節炎等病相鑒別。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環跳、居髎穴,髖關節周圍。
(三)主要手法:點按、揉、彈撥、搖、髖關節拔伸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準備手法: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先用揉法作用於臀部2~3分鐘。
2、治療手法:接著,點按居髎、環跳、殷門等穴3分鐘,以有明顯酸脹感為度;配合髖關節被動後伸和外展運動,反復5次;患者取仰臥位,以掌揉法作用於腹股溝處2分鐘,並彈撥患部的痛點10次;作髖關節被動外展、內旋、外旋運動5次。
3、結束手法:醫者用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手扶膝,將患肢儘量屈膝、屈髖後突然將髖關節拔伸,反復2~3次。
【其他方法】:
針灸、外敷中藥、理療等。
【注意事項】:
(一)髖關節扭傷後應注意適當休息,注意避免上樓、上坡的活動。
(二)不宜坐冷、硬板凳。
(三)局部應保暖,避免受寒。
【按語】:
髖關節扭傷後,應用手法治療可起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使局部疼痛緩解,無菌性炎症可消除。同時還可配合中藥內服和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