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檢查
一、望診
二、頸部運動檢查
三、壓痛點
四、神經系統檢查
五、有關的血液迴圈檢查
六、特殊檢查
一、望診
01、頸短而粗,呈翼狀頸,頸部皮膚寬闊,發際低,常提示短頸畸形。
02、頸前部腫塊,應與甲狀腺疾病鑒別。
03、頸項部腫塊,多為脂肪瘤。
04、胸鎖乳突肌的雙側不對稱或單側萎縮,常提示副神經損害。
05、頭頸部姿勢:頭頸有否偏斜,頸椎是否僵硬,有無頸椎後凸,側彎或扭轉畸形。
06、後凸多見於頸椎結核或骨折脫位。
07、頭頸旋轉或斜頸畸形多見於上頸椎損傷或先天畸形,及寰椎骨折或齒狀凸骨折。
08、急性扭傷,頸後部肌肉緊張為首發症狀。
09、頸部肌肉扭傷、頸椎間盤損傷、小關節損傷多表現為頸部僵直。
二、頸部運動檢查
作頸部運動檢查時,應注意患者肩部必須保持不動,再以第一胸椎棘突和兩側肩峰作為參照物,作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檢查。
01、前屈:正常時下頜可觸及胸前,35~45°。
02、後伸:正常可達35~45°。
03、側屈:正常左右各為45°。
04、旋轉:正常左右各為75°(60~80°)
頭部的轉動主要在寰樞關節,頭頸大幅度的伸屈主要在下頸椎(C5~7),頸椎側屈運動主要在中頸段(C3~5)。
注意:急性頸椎損傷,嚴禁作頸椎被動檢查。
三、壓痛點
01、頸椎棘旁、頸椎棘突間,觸到壓痛及硬結,多為項韌帶鈣化;
02、在棘間韌帶或項肌有壓痛,多為扭傷;
03、胸椎棘突與肩胛部之間壓痛,多為“落枕”。
04、頸椎病或椎間盤突出症,壓痛多在患側的下部頸椎段棘間、椎旁,肩胛內上角處,並向患側上肢放射。
四、神經系統檢查
01、檢查上肢觸覺、痛覺、冷熱覺、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肌腱反射及Hoffmann 徵,並與對側進行比較。
02、對比兩側肌力及肌張力。
03、疑有頸脊髓病變時,則應檢查軀幹及下肢。
頸部脊髓損傷定位
第四頸脊髓節段平面損傷:膈肌、肋間肌麻痹,自動呼吸困難。
第五頸脊:整個上肢喪失自動活動。
第六頸脊:肩部能活動,能屈肘,但不能伸肘、伸腕、屈腕及手指。
第七頸脊:能伸肘、伸腕,不能屈肘、屈指和對掌。
第八頸脊:能屈腕,但不能屈第四、五指。
頸交感神經損傷:出現霍納(Horner)綜合徵,即上眼瞼下垂及瞳孔縮小,同側顏面部出汗減小。
五、有關的血循環的檢查
01、對比兩手及前臂皮膚的顏色、溫度,以及指端毛細血管的充盈的時間。
02、對比兩手橈動脈搏動情況。
六、特殊檢查
01、頸椎間孔擠壓試驗(Spurling test):
患者座位,頭頸後仰並向側方旋轉,檢查者立於背後,用雙手按壓患者額頂部,出現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為陽性。
提示頸神經根受壓,多見於頸椎間盤突出症或神經根型頸椎病。
02、頸椎間孔分離試驗(頸椎拔伸試驗):
對疑有頸神經根痛者令其端坐,檢查者用雙手分別托住患者雙側下頜及枕部,逐漸向上牽引,若原有上肢麻木疼痛減輕或消失為陽性,表明頸脊神經根在椎間孔內受到卡壓,多見於神經根頸椎病。
若原有上肢麻木疼痛反而加重為反陽性,表明脊神經根張力過高,多見於頸椎間盤突出症。
03、頸脊神經根牽張試驗(Eaten test)
又稱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患者坐位或站位,頸椎略屈曲並向健側旋轉,檢查者立於患者患側,一手抵於顳頂部推向健側,另一手握住患側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出現上肢麻木或疼痛者為陽性。
神經根型頸椎病、臂叢神經損傷和前斜角肌綜合徵均可為陽性。
若檢查時使上肢內旋,則稱為Eaten 加強試驗。
04、頭頸傾斜試驗(Adson test)
患者坐位,雙臂自然下垂,檢查者立於患側,一手扶住頜部,使患者頭後仰並向患側旋轉傾斜,另一手觸摸患側脈搏,檢查有無變化,再令患者深吸氣,檢查脈搏變化,最後囑患者做頭回中立位動作,同檢查者對抗用力,使前斜角肌強力收縮,若出現脈搏減弱或消失,或出現手臂麻木、疼痛則為陽性。
多見於前斜角肌綜合徵、頸肋及胸廓出口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