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患者關節做生理活動範圍內的屈伸、旋轉、內收或外展等被動活動的手法,稱之為運動關節類手法。本類手法主要包括搖法、背法、扳法和拔伸法,是臨床常用的推拿手法之一。其具有很好的理筋整復、鬆解粘連的作用,對某些疾病常能取得「立竿見影」的功效。

 

搖法

使關節做被動的和緩迴旋運動的手法,稱為搖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運動的關節的不同可分為:頸項搖法、腰椎搖法、肩關節搖法、肘關節搖法、腕關節搖法、髖關節搖法、膝關節搖法、踝關節搖法。

 

【操作方法】

頸項搖法操作方法:受術者坐位,頸項部放鬆,術者用一手扶住患者頭頂後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頜部,兩手臂協調運動,使頭頸部做順時針和逆時針環轉搖動,反復搖轉數次。

 

腰椎搖法操作方法:

仰臥位搖腰法:患者仰臥位,兩下肢並攏,自然屈膝屈髖,術者雙手分別按住兩膝關節,一手按患者膝關節,另一手按住足踝部,雙手協同用力,帶動腰部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搖轉運動。

 

俯臥位搖腰法:患者俯臥位,兩下肢並攏自然伸直,術者一手按壓腰部正中,一手從患者雙下肢大腿前方穿過,抱起雙下肢,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同時按壓腰部的一手適當的施加一定的壓力。

 

站立位搖腰法:患者站立位,雙手平伸扶墻,術者一手扶按其腰部,另一手扶按於其臍部,兩手做一前一後協調的環轉揉動,使患者腰部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搖轉運動。

 

滾床搖腰法:患者左於診斷床上,術者站在其後方,助手按住患者雙膝以固定,患者上身後仰靠在術者身上,術者用兩手臂環抱其胸部並雙手交鎖固定,適當做向上牽托時,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搖轉。

 

肩關節搖法操作方法:

托肘搖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鬆,患側肘關節自然屈曲,術者站於受術者患側,用一手扶按住肩關節上部,另一手從其前臂下方穿過,以手腕托住肘關節,用手拿住肘關節上方,使其前臂放在術者前臂上,然後雙手協調用力,讓患肩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從小到大幅度的環轉搖動。

 

牽拉搖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鬆,術者站於其患側,用一手扶按住肩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其手部,稍用力做手臂牽拉,待手臂拉直後,保持一定牽拉力的情況下,使其肩關節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轉搖動。

 

大雲手:患者坐位,雙上肢放鬆自然下垂。術者站於其前外方,兩足成「丁字步」,面向患者而立,雙手掌握住患肢的腕關節,適當牽拉上肢並使上肢內收逐漸上抬,在托起上肢的過程中,位於下方的一手逐漸翻掌,當上舉至160時,即呈虎口向下位握住腕部,然後另一手順勢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關節上部。稍作停頓,兩手協調運動,按於肩部的一手固定肩關節並略向下按,握腕的一手上提,使肩關節上抬,然後使肩關節外展,從後下方搖落回初始下垂位置,下落時扶按肩部的一手隨勢沿上臂、前臂滑落回腕關節,呈初始時兩手掌握住腕部狀態。此為肩關節大幅度搖轉一周,反復搖轉數次。在搖轉肩關節的過程中,要配合腳步的移動以調節身體的重心,當使肩關節向上及向後外方搖轉時,前足進一小步,身體重心向前;當使肩關節向下及向前外下方復原時,前足退步,身體重心後移。

肘關節搖法:患者坐位,上肢放鬆,術者用一手托握住其肘關節後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關節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被動環轉運動。

 

腕關節搖法:患者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臂前伸,術者雙手合握住其手掌部,用兩拇指平按於腕關節背側,餘指分別握住其大、小魚際部,在適當牽拉的時,術者兩手臂協調運動,使患者腕關節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轉運動;或者術者用一手握住其腕關節上部,另一手握住其並攏伸直的四指,兩手做背向用力牽拉時,使患腕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轉運動。

 

掌指關節搖法:患者四指自然伸直並攏,掌心向下,手臂前伸,術者用一手握住其掌部一側,另一手握住其伸直並攏的四指,兩手做背向牽拉用力時,使患者掌指關節做被動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轉運動。

 

髖關節搖法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一側髖膝屈曲,術者一手扶按於其屈曲的膝關節前部,另一手握住足踝部或足跟部,將髖、膝關節屈曲的角度維持在90°左右,然後兩手做協調運動,使其髖關節做被動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轉運動。

 

膝關節搖法:患者仰臥位,一側髖膝屈曲,術者一手托扶其屈曲的膝關節後膕窩部,另一手握住足踝部或足跟部,然後兩手做協調運動,使其膝關節做被動的小範圍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轉運動。

踝關節搖法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下肢自然伸直放鬆,術者用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向上牽拉時水準位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搖運動;或患者俯臥位,受術下肢屈膝,術者用一手扶按於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兩手協調運動,做垂直方向的順時針或逆時針環搖運動。

 


 

【操作要領】

兩手協調配合,動作柔和,用力穩、準,除被搖動的關節外,其餘部位應固定,避免產生晃動。

搖動時切勿使用暴力或蠻力,搖動的速度由慢漸快,尤其剛開始搖動時速度要慢,可隨搖轉次數的增加和患者的逐漸適應而漸加快速度,但搖動的速度總以慢為宜。

搖動的方向和幅度要在生理許可範圍內和患者能耐受度內進行,幅度由小漸大,循序漸進。

【功效】

滑利關節、鬆解粘連、解痙止痛、行氣活血。

 

【適應症】

該類手法用於全身各關節處,多用於治療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如下:

落枕、頸椎病、頸項部軟組織損傷,可用頸項部搖法搖頸項部,常配合頸項部拿法、揉法、扳法應用。

肩關節周圍炎、肩部軟組織損傷等,可用肩關節搖法搖肩,可配合肩部拿法、牽抖法、揉法使用,肩關節周圍炎早期,應使用小幅度搖法,以患者舒適為度。

急性腰扭傷、腰背筋膜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恢復期,常用腰部搖法搖腰。

髖關節扭傷、髖關節滑膜嵌頓、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常用髖關節搖法搖髖。

肘、腕、膝、踝關節扭挫傷,骨折後遺症等,可用肘、腕、膝、踝關節搖法。

常作為保健手法使用,各關節搖轉時應緩慢,使受術者感覺舒適、輕鬆。

 

【注意事項】

搖法使用前應先用和緩輕柔的手法如,揉法、拿法等,使肌肉放鬆,疼痛緩解後才操作搖法。

搖法的幅度要限制在正常的生理範圍內及患者能耐受的範圍內,禁止使用暴力、蠻力。

搖轉時速度應逐漸加快,不可突然快速搖動。

搖轉時其運動軌跡是圓錐形,常用一手固定關節的一端,另一手搖動;或以關節為中心,兩手同時做相向的環轉運動。

 

【禁忌症】

對於有習慣性脫位病史的患者禁用搖法。

對於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頸椎病慎用搖法。

頸部外傷、腰椎滑脫、脊柱骨折等病症禁用搖法。

對於四肢傷筋疑為肌腱、韌帶斷裂傷禁用搖法。

 


 

背法

將患者背起以牽伸腰部的方法稱之為背法。背法可分為反背法、正背法及側背法,現臨床多用的是反背法,即背靠背所操作的背法,其他兩種以非常少用。

 

【操作方法】

術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雙足分開與肩同寬,以兩肘關節勾套住患者兩肘部,然後彎腰、屈膝、挺臀,將患者反背起,使其雙足離地,短暫維持一會兒,以牽引患者腰脊柱;然後術者腰臀部用力做小幅度的左右擺動或上下抖動,以使患者腰部放鬆;待其腰部放鬆後,做快速的伸膝挺臀動作,同時以臀部著力輕度顫動或搖動患者腰部。

 

【操作要領】

醫患肘部要相互勾緊,醫者兩腿成馬步,站立穩定。

患者被背起時應充分放鬆身體,自然呼吸,頭向後仰,身軀緊靠在術者背上,兩腿自然下垂。

術者做伸膝挺臀動作時,動作協調連貫,要掌握好臀部用力的大小,控制好患者脊柱後伸的幅度。

操作時術者的臀部以能著力於患者的腰骶部為宜,如術者較矮,可以站立在牢固的矮凳上進行操作。

【功效】

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整復脫位。

 

【適應症】

本手法常用於治療腰脊柱的疾病,如:

腰椎後關節紊亂、滑模嵌頓等病症,應用背法常能立即見效,病人症狀完全消失,無需使用其他手法。

急性腰扭傷,常先針刺人中或後溪透合穀等治療使腰部肌肉痙攣緩解,然後採用背法,背後配合腰部的點法、揉法、按法操作。

腰柱間盤突出症,使用背法可使突出物還納或移位,有利於神經根受壓症狀的解除,但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疼痛劇烈時不宜使用,另外,中央型大塊突出者也不可使用背法治療。

 

【注意事項】

操作的時間不宜過長,如操作時間過長,可導致患者脊柱長時間過伸,顱內壓升高而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操作時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耐受力調整挺臀的力量、速度,避免猛使暴力。

操作完畢後,將受術者緩慢放下時,要注意保護好患者,避免因體位行改變或顱內壓的改變而失衡跌倒。

 

【禁忌症】

腰部持續緊張、痙攣者,疼痛較劇烈者禁用。

年老體弱或有較嚴重的骨質增生、骨質疏鬆及其它骨病者禁用。

有嚴重的心胸疾患者禁用。

有高血壓病史,嚴重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者慎用。

 


 

扳法

用雙手同時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協調扳動某關節,使關節產生伸展、屈曲或旋轉等運動形式的手法,稱之為扳法。扳法是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扳法應用於關節,多以「巧力寸勁」使關節做短暫、快速的運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扳動的關節不同分為:頸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關節扳法、肘關節扳法、腕關節扳法、髖關節扳法、膝關節扳法、踝關節扳法。

 

【操作方法】

頸椎扳法:包括頸椎斜扳法、旋轉定位扳法、環樞關節旋轉扳法

頸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頸項放鬆,頭略前俯或中立位,術者立於其側後方,用一手扶住其後頭頂部,另一手托握住其下頦部,兩手協調反向運動,使頸椎做側方旋轉,當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時,略停頓片刻,隨即雙手用「巧力寸勁」協調、快速扳動,使頸椎過旋,此時頸椎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隨即鬆手。可按同法做另一側的扳動。亦可在患者仰臥位時操作,患者仰臥位,全身放鬆,術者用一手托握住其下頦部,另一手扶持住其枕後部,兩手協調用力,在適當地做頸椎牽引的同時,使頸椎做側方旋轉,當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時,略停頓片刻,隨即雙手用「巧力寸勁」協調、快速扳動,使頸椎過旋,此時頸椎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隨即鬆手。

 

頸椎旋轉定位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頭頸微前屈,頸項放鬆。術者立於其棘突偏歪側後方,用一手拇指頂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兜托住下頦部,在適當地做向上牽引頸椎的同時,將其頭部緩慢的旋轉,當旋轉到有阻力時略為停頓一下,隨即用「巧力寸勁」做一相反方向的扳動,即兜托下頦部的一手略向上提,頂按棘突的拇指同時用力向對側外上方推動,此時頸椎常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同時拇指下亦有棘突彈跳感,隨即鬆手。

 

環樞關節旋轉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頭頸微前屈,頸項放鬆。術者立於其側後方,用一手拇指頂按住第二頸椎棘突旁,另一手以肘彎部兜托住下頦部,肘臂部協調用力,將頸椎均勻的向上拔伸,在維持牽引的基礎上使頸椎旋轉,當旋轉到有阻力時略為停頓一下,隨即用「巧力寸勁」做快速扳動,同時頂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時做相反方向的推動,此時頸椎常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同時拇指下亦有棘突彈跳感,隨即鬆手。

 

胸椎扳法:包括擴胸前頂後扳法、挺胸對抗復位法、拉肩式胸椎扳法、摟胸膝頂法和仰臥壓肘胸椎扳法。

擴胸前頂後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兩手十指交叉扣住並保於枕後部。術者立其後,用雙手分別握住患者兩肘部,以一側膝關節頂在患椎棘突上,同時囑患者主動向後擴胸至最大限度,並深呼吸,在患者呼氣末,術者兩手托其肘快速小幅度將兩肘向後扳動,同時膝關節前頂,此時胸椎常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隨即鬆手。

 

挺胸對抗復位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挺胸雙上肢相握上舉,術者立其後,用一手扶持住雙上臂遠端,另一手拇指抵住患椎棘突上,術者順勢向後扳動其雙上肢的同時,拇指用力向前推動所按棘突,此時胸椎常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隨即鬆手。

 

摟胸膝頂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術者雙上肢繞過患者肩關節外側,摟住其胸部,十指於其胸前交叉扣住,以一側膝關節頂在患椎棘突上,同時囑患者主動向後擴胸至最大限度,並深呼吸,在患者呼氣末,術者雙上臂摟住其雙肩部向後扳動,同時膝關節前頂,此時胸椎常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隨即鬆手。

 

拉肩式胸椎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全身放鬆,術者立於其健側,用一手穿過對側腋窩兜托住其肩前部,另一手用掌根按壓在患椎棘突旁,兜托住肩部的一手將其肩部拉向後上方,同時按壓其患椎的一手將患椎向健側推動,當有阻力時略為停頓一下,隨即用「巧力寸勁」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動,此時胸椎常可發出「哢嗒」的彈響聲,隨即鬆手。

 

仰臥壓肘胸椎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兩臂交叉置於胸前,兩手分別抱住對側肩部,全身放鬆;術者一手握拳,拳心向上,將拳墊在其背脊柱的患椎處;另一手按壓在其交疊的雙肘部。囑患者做深呼吸,在其呼氣時,壓肘的一手順勢下壓,待呼氣將盡未盡時,隨即用「巧力寸勁」做快速、有控制的向下按壓,此時胸椎常可發出「喀喀」的彈響聲,隨即鬆手。

腰椎扳法:包括腰椎斜扳法、腰椎定位旋轉扳法、直腰旋轉扳法、腰椎後伸扳法。

腰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側臥位,在上的下肢屈膝屈髖,在下的下肢自然伸直,術者面對患者而立,用一手或肘部扶按於其肩前部,另一手或肘扶按於患者的臀髂部。兩手或兩肘協調用力,先使其腰部作小幅度的扭轉活動,即扶按於肩部和臀髂部的手或肘同時用較小的力量向下按壓,使肩部向背側、臀部向腹側轉動,壓後即鬆,使腰部形成小幅度的扭轉而放鬆。待腰部完全放鬆後,再使腰部扭轉至有明顯阻力時,略停片刻,然後施以「巧力寸勁」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動,此時腰椎常可發出「喀喀」的彈響聲,隨即鬆手。

 

腰椎定位旋轉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腰部放鬆,雙手扣住放於枕後部,腰前屈到某一需要角度後,以棘突向右側偏歪,相應做右側旋轉扳動為例:一助手位於其左側前方,用兩下肢夾住其左側小腿部,雙手按壓於左側下肢股上部,固定患者的下肢和骨盆。術者位於患者的右側後方,用左手拇指頂按住腰椎偏歪的棘突側方,右手臂從右腋下穿過,並用手掌勾住其頸項後部,右掌緩慢下壓,至術者左拇指感覺其棘突活動、棘突間隙張開時停止加壓,保持此時的腰部前屈幅度,然後右側手臂緩慢用力,左拇指頂住腰椎偏歪的棘突為支點,先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後,再使其向右旋轉至最大限度,略聽片刻後,右掌下壓其項部,右肘部托住其右肩部向上抬,左手拇指同時用力向對側頂推偏歪的棘突,雙手協調用力,以「巧力寸勁」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動,常可聽見「喀」的一聲,左拇指可感覺棘突的彈跳感,術者隨即鬆手。

 

直腰旋轉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兩下肢分開,與肩同寬,雙上肢自然下垂,腰部放鬆。以向右側扳動為例:術者立於患者的左側,用兩下肢夾住其左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右手從其右腋下穿過,以手掌和腕部勾托住其右肩部,左手掌抵住其左肩部後方,然後兩手協調用力,右手腕及掌牽托住患者肩部上提的同時向後拉肩,左手掌則前推左肩後部,使其腰部向右旋轉,至有阻力時,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勁」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動,常可聽見「喀」的一聲,隨即鬆手。另一種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腰部放鬆。術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兩下肢夾住其雙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以左手掌抵於其肩前,右手掌抵於其肩後,兩手協調用力,一推一拉,使患者腰部向右側旋轉,至有阻力時,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勁」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動,常可聽見「喀」的一聲,隨即鬆手。

 

腰椎後伸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雙下肢並攏,全身放鬆,術者用一手按壓其腰部,另一手臂環抱住其雙下肢膝關節上方部,托住其雙下肢緩慢上抬,使其腰部後伸,當後伸至最大限度時,略停片刻,兩手協調用力,以「巧力寸勁」做快速、有控制的下壓腰部與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的扳動。

 


 

肩關節扳法:包括肩關節前屈扳法、外展扳法、內收扳法、旋內扳法、上舉扳法。

肩關節前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上肢放鬆自然垂於體側,術者半蹲於患肩前外側,將患側上臂放於術者內側前臂上,雙手十指交叉放於患者肩部,從其前後方將患肩扣住。然後術者緩緩起立,雙手臂協調用力,將患臂緩緩上抬,至肩關節前屈有阻力時,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隨即放下。在做扳動之前,為使肩關節儘量放鬆,常先使患者肩關節做小幅度的前屈數次或做小範圍的環轉搖動數次,再做扳動。

肩關節外展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上肢放鬆自然垂於體側,術者半蹲於患肩外側,將患者患側上臂的肘關節上部放在術者肩上,雙手十指交叉放於患者肩部,從其前後方將患肩扣住。隨後術者緩緩起立,雙手臂協調用力,使其肩關節緩慢外展,至有阻力時,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勁」,做一肩關節外展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肩關節內收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患側上肢屈肘緊貼於胸前,手搭扶在對側肩部。術者立於其身後,用一手扶按於患側肩部以固定,另一手穿過其健側肩部,托住其患側肘關節外側並緩慢向胸前上提,上提時保持肘緊貼胸前,至有阻力時,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肩關節旋內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患側上肢的手和前臂置於腰部後側。術者立於其身後,用一手按住其患側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將患肢小臂沿其腰背部緩緩上抬,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較快速、有控制地上抬其小臂的動作。

 

肩關節上舉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雙上肢放鬆自然下垂。術者立於其患側後方,用一手握住患側前臂近腕關節處,將其上肢自前屈外展位緩緩上抬,至120°~140°時,用另一手並排握住其前臂下段,雙手協調用力,向上逐漸牽拉其上肢,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較快速、有控制地向上牽拉動作。

 

肩關節上舉扳法還可在患者臥位時操作: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術者坐於其頭側端,操作同上。

肘關節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患側上肢放鬆平放於床面。術者坐於其患側,用一手托握住其患肘關節後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前臂遠端,先使肘關節做緩慢地屈伸和搖動,以使肘關節充分放鬆,然後根據其關節的功能障礙具體情況決定辦法的應用。如是肘關節屈曲功能受限,則在其放鬆後,使肘關節緩慢屈曲,至有明顯阻力時,用握住前臂的一手持續用力加壓使肘關節維持屈曲,維持片刻後,雙手協調用力,以「巧力寸勁」,做一較快速、小幅度地加壓扳動,隨即鬆手。

 

如是關節伸直受限,則以反方向用力施法。

其他如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等處的扳法,均可參照肘關節扳法操作。

 

【操作要領】

扳法的整個動作要求:「穩」、「準」、「巧」。

 

「穩」一指用力平穩,不可突發暴力、蠻力;一指整個操作過程平穩,分階段逐步進行,

第一步是使關節放鬆,可採用放鬆類的手法和關節的搖法結合關節小範圍的逐步活動,使關節逐步鬆弛;

第二步是將關節極度地伸展、屈曲或旋轉;

第三步則是保持關節極度地伸展、屈曲或旋轉位元的情況下,運用扳法。

 

「準」

一是指扳動時著力點及發力的方向準確,順其關節的運動趨勢而扳動。

二指扳動時發力的時機要準,如發力時機過早,關節還有鬆弛的運動餘地,則未盡其法;如發力時機過遲,關節在極度伸展或屈曲、旋轉的狀態停留過久,易使鬆弛的關節緊張,即不易操作,還容易導致損傷。

 

「巧」指的是扳動用力要用「巧力寸勁」,「巧力」指的是扳動時發力的技巧性,用力要適當,與蠻力、濁力相對而言;而「寸勁」則指發力迅捷而短促,使關節扳動迅速而又在生理活動範圍內,關鍵在於發力快,收力也快,使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剛一緊張,關節已回復初始位置,即起到扳動的目的又避免了軟組織的損傷。

 

扳動時要順應、符合關節的生理功能,對於所扳動的關節,一定要認真掌握其解剖結構、生理活動範圍、活動方向等特點,順應關節的運動規律實施扳法,嚴禁反關節運動扳動。

 

扳動時雙手用力要協調,一般四肢關節扳動常用一手固定關節近心端,另一手扳動,而脊柱的扳動雙手用力常相反,動作協調,形成力偶作用,使脊柱圍繞其縱軸旋轉扳動,避免各小關節的相互碰撞造成損傷。

 

【功效】

滑利關節、理筋整復、鬆解粘連、舒筋活絡、解痙止痛。

 

【適應症】

扳法廣泛地應用於全身各部關節,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及神經血管卡壓綜合症,如:

頸椎病、落枕、環樞關節半脫位等頸椎疾病:頸椎病、落枕,可使用頸椎斜扳法,對於椎動脈型、脊髓型頸椎病則不適用扳法,頸椎間盤突出早期雖無脊髓受壓者,亦應慎用或不用扳法;頸椎後關節紊亂,可用頸椎旋轉定位扳法;環樞關節半脫位,可用環樞關節旋轉扳法,但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並謹慎操作。

 

腰椎間盤突出症、脊椎後小關節紊亂等胸腰椎疾病:胸椎或腰椎後小關節紊亂,常採用擴胸前頂後扳法、挺胸對抗復位法、拉肩式胸椎扳法、摟胸膝頂法和仰臥壓肘胸椎扳法和腰部斜扳法;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使用腰椎斜扳法、腰椎定位旋轉扳法、直腰旋轉扳法、腰椎後伸扳法及直腿抬高扳法。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突出物較大,硬膜囊受壓明顯者禁用後伸扳法。

 

肩周炎、四肢關節外傷後功能障礙等病症:肩周炎,可用肩關節前屈扳法、外展扳法、內收扳法、旋內扳法、上舉扳法,在肩周炎後期粘連較重時,使用扳法宜從小量分解開始,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循序漸進,逐步分解,切忌一次性分解粘連,造成肩周軟組織的大面積撕裂傷。四肢外傷骨折後關節功能障礙者,應用四肢關節扳法,也應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循序漸進,逐步取得療效為治療原則。

治療一些內科雜症,也常採用頸、胸、腰椎的扳法治療,臨床上有「疑難雜症取之脊」的說法。如膽絞痛,可採用胸椎扳法治療。

 

【注意事項】

患者被扳動的部位要先放鬆,再扳動,扳動後再次放鬆。

操作時醫者的姿勢要注意既有利於發力,有能順應關節的運動規律,動作自然協調,避免生硬、機械。

扳動時不可逾越關節運動的生理範圍,以免造成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及神經的損傷,扳動要在生理範圍和患者能耐受的範圍內操作,如患者不能耐受同樣易造成損傷。

扳動時禁止使用暴力、蠻力,要充分理解手法操作的「穩」、「準」、「巧」,嚴防出現醫療事故。

扳動時用力要有控制,不可刻意追求彈響聲。在頸、胸、腰椎扳法操作中,常可聽到「喀」的彈響聲,一般認為是關節復位、手法成功的標志,但操作中未能出現這種聲響,不可刻意追求,若為追求聲響,反復扳動,易使關節緊張度增大,常是造成不良後果的誘因。

 

【禁忌症】

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有脊髓受壓症狀及體徵者忌用脊椎扳法。

診斷不明確的脊柱外傷及有脊髓症狀體徵者禁用扳法。

有骨質病變者,如骨關節結核、骨腫瘤等禁用扳法。

對於四肢關節外傷,骨折未癒合者禁用扳法。

有嚴重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症者慎用扳法。

 


 

拔伸法

固定關節或肢體的一端,沿其縱軸方向牽拉另一端,使關節或半關節伸展的手法,稱之為拔伸法。其又稱為「牽引法」、「牽拉法」、「拉法」和「拔法」,是正骨推拿流派常用手法,包括全身各部關節、半關節的拔伸牽引方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拔伸的關節或半關節分為:頸椎拔伸法、肩關節拔伸法、腕關節拔伸法、指間關節拔伸法、腰椎拔伸法、骶髂關節拔伸法、踝關節拔伸法。

 

【操作方法】

頸椎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臥位拔伸法三種。

掌托拔伸法:患者坐位,術者立於其後,雙手掌心向上,雙前臂尺側放於患者肩頸部,以雙手拇指指端或羅紋面頂住其兩側風池穴,兩手掌分置於其兩側下頜部,用兩手掌及拇指頂托住患者頭部,緩慢向上拔伸,同時兩前臂下壓,利用槓桿力的作用,使患者的頸椎持續地向上牽引1~3分鐘。

 

肘托拔伸法:患者坐位,術者立於其後,用一手橫托住患者的枕後部以固定助力,以另一上肢肘彎部托住其前下頜部,手掌自然扶住一側面部加強固定,兩手協調用力托住患者的頭部緩慢地向上牽引,使其頸椎持續地向上牽引1~3分鐘。

 

仰臥位拔伸法:患者仰臥位,術者坐於其頭端,面向患者,用一手托扶住其枕後部,另一手托扶下頜部,兩手臂協調用力,托扶住患者的頭部沿水準線向其頭頂端緩慢牽引,使其頸椎持續地水準位牽引。

 

肩關節拔伸法:包括上舉拔伸法、對抗拔伸法、手牽足蹬拔伸法。

 

上舉拔伸法:患者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術者立於其患側後方,用一手托握住患肢側上臂下段,並將其手臂自前屈位或外展位緩慢抬起,至肩關節外展120°~140°時,用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關節處,同時托上臂的一手自然上移,握住其前臂,兩手協調用力,向上緩慢地拔伸,至有阻力時,以鈍力持續進行牽引。

 

對抗拔伸法:患者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術者立於其患側,用雙手分別握住其腕部和肘部,保持肩關節外展位持續牽拉。助手協助固定其身體上半部或囑患者身體向另一側傾斜對抗用力。

 

手牽足蹬拔伸法:患者仰臥位,患肩位於床邊。術者立於患者患側,面向其頭面部,以臨近患者一側下肢的腳掌置於其腋下,雙手握住其腕部或前臂部,沿水準線斜向外下方緩慢牽拉,同時頂住腋下的腳掌用力與之對抗,手足協調用力,使其肩關節在外展位20°~40°得到持續牽引,牽引一定時間後,再逐漸使肩關節內收、內旋。

 


 

腕關節拔伸法:患者坐位。術者面向患者而立,用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水準用力,緩慢地進行拔伸。

 

指間關節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側腕關節,另一手捏住患指末節掌背面,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緩慢地拔伸其指間關節。

 

腰椎拔伸法:患者俯臥位,雙手用力抓住床頭,或一助手雙手扶住其腋下,幫助固定其身體上部。術者立於患者足端,用雙手分別握住其兩足踝部,同時向足端斜上方逐漸用力牽拉。在牽拉中,術者可站於矮幾上,身體上半部順勢後仰,兩肘關節伸直,以加強牽拉的力量。

骶髂關節拔伸法:患者仰臥位,患側膝關節屈曲,另一側下肢自然伸直,會陰部墊一軟枕。術者立於患側,面向患者頭部,一手扶按其患膝前部,另一手臂穿過其膕窩,握住扶膝一手的前臂,並用腋窩挾住其小腿下段,同時用一足後跟抵住其會陰部軟枕上,手足協調用力,將其下肢向下方逐漸拔伸,術者身體亦隨之而後仰,以增強拔伸之力。

踝關節拔伸法:患者仰臥位,術者用一手握住其患足掌前部,一手托握住其足後跟,兩手協同用力,將其患踝向肢體遠端拔伸,助手可握住患者的患肢小腿下段與術者作對抗牽拉,在拔伸過程中,可配合踝關節的屈伸活動。

 

【操作要領】

牽引拔伸時力量應循序漸進,由小逐漸增大,拔伸到一定的程度後,則需維持一個穩定的牽拉力,但總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拔伸動作要穩而緩,用力均勻而持續,不可突然暴力牽拉。

牽拉時要注意固定好近端,牽拉遠端,牽拉的方向應順應肢體的縱軸線,不可歪斜。

臨床操作中,根據病情輕重緩急的不同和施術部位的不同,控制好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功效】

理筋整復、鬆解粘連、滑利關節、順筋舒筋、解痙止痛。

 

【適應症】

本法廣泛用於治療各種傷筋疾病:四肢各關節粘連、功能障礙,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四肢關節脫位,骨折等,如: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頸椎病,宜用頸椎拔伸法,操作時注意根據頸椎的正常生理屈度,調節拔伸的角度,避免觸及頸部兩側的頸動脈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後關節紊亂、急性腰扭傷,常用腰部拔伸法配合腰部的拿法、扳法。

肩周炎、肘關節強直等四肢關節粘連、關節功能障礙疾病:使用相應的各關節的拔伸法,配合關節的扳法、搖法等手法。

廣泛應用於各部的骨折、脫位的手法復位。

 

【注意事項】

拔伸時要注意順應關節的生理特點,調節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拔伸中禁止突然的暴力牽拉,以免造成神經、肌肉組織的牽拉損傷。

關節復位時不可在疼痛、痙攣較重的情況下拔伸,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及軟組織的對抗反映,造成手法的失敗。

 

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