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位按壓或對稱性地擠壓體表的一類手法。該類手法有按壓類和捏拿類兩類。其中按壓類手法是最早出現的推拿手法之一,推拿古稱按摩、按蹺就來源於此。按壓類手法是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位垂直用力按壓體表的手法。其代表手法為按法,還包括點法、壓法、撥法和踩蹺法等;捏拿類手法是用指、掌對稱性的擠捏體表或肢體的手法,此類手法包括捏法、拿法、拈法、擰法、擠法等。

 

一、按法

用指、掌部著力於體表,用力由輕到重逐漸按壓,按而留之的手法稱為按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著力面的不同,可分為指按法、掌按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處穴位,掌按法—適用於面積大而平坦的部位

 

【操作方法】

指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指峰、螺紋面或整個指腹按壓在體表,其餘四指自然伸直置於相應的位置,固定助力,腕關節屈曲40°~60°,拇指垂直向下用力按壓,用力從輕到重,到最大力時停頓片刻,漸減壓力,再重複加壓,使整個動作過程既平穩又富有節奏性。

 

掌按法操作方法:用雙手或單手手掌掌面緊貼體表,手指自然伸直放於體表,腕關節背伸,肘關節微屈,上半身前傾,將上半身的重量漸通過肩、肘傳至手掌面,垂直向下按壓,用力方式同指按法。

 

【操作要領】

手指或掌面著力於體表,用力垂直向下按壓,部位固定,用力從輕到重,不可突加暴力。

按壓過程用力有一定的節奏性,漸加漸減,使刺激逐步滲透到組織內部。

指按法要懸腕並自然屈曲,拇指按定體表,其餘四指固定於相應的位置,使拇指著力更平穩著實。

掌按法用於腰背及胸腹時要病人配合呼吸,呼氣時逐漸用力向下按,吸氣時逐漸減壓。

 

【功效】

舒筋通絡、解痙止痛、溫經散寒。

 

【適應症】

手法特點:該手法是最早出現的推拿手法之一,刺激性較強,尤其指按法常可替代針刺,也常稱之為指針手法之一。

 

常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頭痛、三叉神經痛、腰腿痛、坐骨神經痛、痹症等各種痛症。頭痛、三叉神經痛,用指按百會、太陽、魚腰、風池、下關、合穀等穴位,常常按揉結合,組成拇指按揉法按揉上述穴位,配合頭面部的抹法、一指禪推法等治療;腰腿痛、痹症,多採用掌按法按腰背部、肢體的後側,以通經活絡、溫經止痛,可配合(扌袞)法、推法等作用於上述部位。

 

風寒感冒、風濕麻木、頸項強直等症。風寒感冒,可掌按或指按背部膀胱經諸穴,常配合一指禪推法、擦法、推法作用於膀胱經;風濕麻木、頸項強直,常用指按法結合揉法按揉局部穴位,可配合指撥法。

 

【注意事項】

指按法接觸面積小而刺激較大,故臨床操作中常與揉法結合應用,邊按邊揉,有「按一揉三」的說法,即重按一下,輕揉三下,形成有規律的按揉結合的連續手法操作。

按法的用力一定要逐漸加壓,從輕到重,從重到輕,禁止突發突止,暴起暴落。

掌按法在腰胸部應用時要注意患者的骨質情況,避免造成醫療事故。

 

【禁忌症】

骨質疏鬆、骨結核、骨腫瘤等骨質病變時禁用掌按法。

嚴重肺胸疾患禁用掌按法。

有心臟疾患、或嚴重代謝疾患時禁用按法。

年老體弱、孕婦等禁用按法。

 


 

二、壓法

用拇指螺紋面、掌面或肘關節尺骨鷹嘴部著力於治療部位持續按壓的手法稱為壓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著力部位的不同,分為指壓法、掌壓法、肘壓法,指壓法—可用於全身各處穴位,掌壓法—適用於面積大而平坦的部位,肘壓法—主要用於腰臀部等肌肉豐厚部位。

 

【操作方法】

指壓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指峰、螺紋面或整個指腹按壓在體表,其餘四指自然伸直置於相應的位置,固定助力,腕關節屈曲40°~60°,拇指垂直向下用力持續按壓。其手法形態同指按法。

掌壓法操作方法:用雙手或單手手掌掌面緊貼體表,手指自然伸直放於體表,腕關節背伸,肘關節微屈,上半身前傾,將上半身的重量通過肩、肘漸傳至手掌面,垂直向下持續按壓,其手法形態同掌按法。

肘壓法操作方法:一手握拳,肘關節屈曲,用肘關節尺骨鷹嘴部的最高點著力於治療部位,另一手握住該手的拳背面,手臂抬起幫助穩定肘關節,上半身前傾,將上半身的重量通過肩漸傳至肘關節尺骨鷹嘴部,垂直向下持續按壓。

 

【操作要領】

指壓法和掌壓法的手形與準備動作、用力的方向同指按法和掌按法。

壓法與按法的區別在於用力的方式,壓法使持續的向下壓,按法則是有節奏的向下壓,可以說按法包括了幾個壓法的過程,有節奏輕重交替的重複過程,壓法則相對靜止,壓住不動。

壓法用力仍從輕到重,然後壓住不動,持續一段時間,再逐漸減壓。

【功效】

舒筋通絡、解痙止痛。

 

【適應症】

指壓法、掌壓法與指按法、掌按法的作用相同,適應症雷同;肘壓法,多用於治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以及頑固性腰腿痛等疾患。

 

【注意事項】

同按法

 


 

三、點法

用指端、指間關節著力於患者體表,持續的向下進行點壓的手法稱為點法。點法首見於《保生秘要》,從按法發展而來,可屬於按法的範疇。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著力面的不同,可分為指端點法、屈指點法。指端點法—可用於全身各處穴位及痛點,屈指點法—適用於背部及腰臀部俞穴。

 

【操作方法】

指端點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著力患處或穴位,其餘手指自然屈曲握空拳,肩肘放鬆,上臂主動用力下壓,通過肘、腕關節傳導,使指端持續向下點壓。

 

屈指點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屈曲的近節指間關節背側著力於操作部位,其餘手指自然屈曲握實拳,肩肘放鬆,上臂主動用力下壓,通過肘、腕關節傳導,使指間關節屈曲面持續向下點壓。

 

【操作要領】

指端點法宜手握空拳,用相鄰的手指固定著力指第一指間關節,如拇指則將第一指間關節緊貼食指第一指間關節的外側,中指則用拇指及食指螺紋面緊貼其第一指間關節掌側及背側,以免用力時損傷指間關節。

屈指點法宜手握實拳,手指自然屈曲握緊以便對用力指起固定和助力作用。

點法操作時,應由肩或前臂發力,並施以身體的重量,意念集中於著力處。

用力要由輕到重,持續而穩定,使刺激逐步滲透到機體的組織深部,使之產生「得氣」的感覺,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點法的用力方向多與受力面相垂直,點在穴位上時,壓力方向常常與針刺穴位的方向相一致。

 

【功效】

舒筋活絡、調經通氣、活血化瘀、解痙止痛。

 

【適應症】

該手法刺激較強,「以指代針,點法是也。」一般認為,點法與按法的區別在於:接觸面積大,壓力較為緩和的按法;接觸面積小,壓力較大的則為點法,有以指代針之義。常常用於治療各種痛症,如:

頭痛、頸痛、落枕等,頭痛,點風池、太陽、魚腰、百會等穴;頸痛、落枕,點風池、華佗夾脊穴、天宗、拇指根部等。

腰腿痛,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八髎、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等。

牙痛,點合穀、下關、聽會、頰車、翳風等

胃脘痛、腹痛,點脾俞、胃俞、足三裏、上巨虛、內關等。

以上各種痛症採用點法治療,均具有很好的止痛療效,常和按法、壓法和揉法等在上述穴位配合操作。

 

【注意事項】

點法用力要注意逐漸加力和逐漸減力,禁止使用暴力,並且力量的大小既要產生「得氣」感,又要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避免造成局部損傷。

對於年老體弱、久病體虛的患者不可使用點法,猶以有心臟疾病的患者忌用。

在臨床上點法常與揉法配合使用,邊點邊揉,可以避免氣血積聚和局部的如組織損傷。

 


 

四、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對用力,在操作部位作有節律的、一緊一鬆的擠捏,並作勻速上下移動的手法稱之為捏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拇指與其他手指配合的多寡分為:三指捏法、五指捏法,三指捏法—適用於頸部、肩部,五指捏法—適用於四肢、背部。

 

【操作方法】

用拇指與食、中指的指面,或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面自然貼附在體表的兩側,相對用力擠捏,隨即放鬆,再用力擠捏、放鬆,反復重複擠捏和放鬆動作,並循序勻速移動。

 

【操作要領】

操作時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面及虎口、掌面自然緊貼在體表。

拇指和其餘手指要以指面著力,腕關節放鬆,施力時雙方用力對稱,用力輕柔,輕重交替。

操作中用力均勻,動作要有節奏性,連續而不間斷。

一般順經擠捏,且隨一張一合連續緩慢移動,輕重適度。

 

【功效】

通經活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消炎利腫。

 

【適應症】

本手法刺激中等,輕重適中,常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疲勞性四肢酸痛、四肢關節疼痛、頸痛等痛症,四肢部用捏法自四肢的近端捏向遠端,可配合四肢部的拿法、揉法治療;頸椎病、頸痛,以捏法從兩側風池穴向下捏至頸根部,常配合頸部指按法、指揉法、彈撥法及拿法等手法施用。

水腫、脈管炎、骨折後期四肢腫脹等,常採用向心性擠捏,可配合向心性推法、抹法等使用。

 

【注意事項】

操作中避免指端用力,應用指面著力,腕關節放鬆。如用指端著力則失去擠壓的作用。

擠捏移動的方向不同作用有差異。抬高肢體,向心性移動,能使津血歸心、消炎利腫;反之,肢體下垂,離心性移動,可使氣血發散、活血化瘀。臨床應用應加以區別。

擠捏時不要含有揉、提的手法,如捏中帶揉、提,則類是拿法。

擠捏前,可先在腋下或腹股溝處點按、彈撥,從而使經脈暢通。

 


 

五、拿法

用拇指和其餘手指相對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膚的手法稱之為拿法。有「捏而提起謂之拿」的說法。「推拿」的說法最早出現於明代,由「按摩」到「推拿」名稱的改變也表現了推拿手法運用的飛速發展。後世的「拿罎子」、「抓沙袋」等功法的訓練,即主要針對拿法而立,以增加手腕部的力量。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拇指與其配合手指的數目,可分為三指拿法、五指拿法。三指拿法—適用於頸、肩部,五指拿法—適用於頭部、腰部及四肢部。

 

【操作方法】

用拇指於其他手指相對用力,在擠捏肌膚的同時用腕關節的力量向上提起肌膚,即而放下,並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施以揉動,持續有節律的進行以上手法的重複操作。

 

【操作要領】

擠捏和提起時用拇指和其餘手指的指面著力,避免使用指端著力。

操作中拇指和其餘手指的指面、虎口及掌面盡可能的緊貼體表。

操作中腕關節要放鬆,動作靈巧、連綿不斷,力量柔和,富有節律性。

拿法是一複合手法,提捏中含有揉法的作用,實際上包含了捏、提、揉三種成分。

 

【功效】

舒筋通絡、解痙止痛、發散風寒、升舉陽氣、行氣活血、消積導滯。

 

【適應症】

該手法即有力又柔和,患者感覺輕鬆舒適,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常用於治療臨床各種疾患,如:

落枕、頸椎病、肩周炎、偏癱、四肢酸痛等症。落枕、頸椎病,可拿頸項部、肩井部及患側上肢;肩周炎、偏癱、四肢酸痛、運動性疲勞等,可自四肢近端拿向遠端,可配合四肢的捏法、揉法、抖法等手法應用。

感冒、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等症。風寒外感、頭痛身痛,常拿風池、頸項部、肩井及頭部,多採用重拿法,以發汗解表;風熱外感,可用輕拿法拿肩井、頸項部,輕快柔和以解肌發表。常配合抹頭面、顳部掃散等手法治療。

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可採用腹部的拿法或拿肚角的方法,配合腹部的摩法、推法、振法等手法。

 

【注意事項】

拿時一緊一鬆的提起、放下,用力由輕到重,和緩而有節律性,逐步達到滲透的作用,切忌突然的加力、減力。

操作中要注意腕關節的靈活性,動作協調,可雙手交替操作或同時操作,避免死板僵硬。

初習者不可用力久拿,避免損傷手指和腕關節。

 


 

六、拈法

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患者的指、趾或肌腱等部位,作對稱、快速的拈線狀的搓揉,並上下往返移動的手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羅紋面與食指橈側緣或羅紋面相對捏住施術部位,稍用力做對稱的、快速的拈線狀的搓揉動作,並做上下往返移動。

 

【操作要領】

拈動時用力靈活、均勻,不可呆滯,夾持力適中。

拈動的速度要快,上下左右的移動慢而有連貫性。

拈動時著力面於皮膚之間儘量不產生摩擦移動,主要是移動皮下組織。

拇指和食指在拈動時揉勁宜多,搓勁應少,兩指拈動的方向相反,是一種相向運動。

 

【功效】

理筋通絡、消腫止痛、活血祛瘀、滑利關節。

 

【適應症】

本手法常用於手指間關節、足趾間關節及淺表肌膚、肌腱處,常作為上肢手法治療的常規手法之一。常用於治療指間關節扭傷、類風濕關節炎、屈指肌腱腱鞘炎等筋傷疾患。如:指間關節損傷、類風濕關節炎,常拈關節左右兩側處或手指左右兩側從上到下依次拈動,可配合手指的牽拔法;屈指肌腱腱鞘炎,拈患指的腹側面為主,可配合推法、揉法治療。

 

【注意事項】

操作時兩指夾持力以能夾持住施治部位為宜,太重則拈動呆滯,太輕則摩擦過大,揉動力減少。

拈動時,常常稍同時牽拉施治部位,使之理筋、順筋作用更好。

拈法與搓法相似,搓法著力部位是手掌,夾持部位較大,用力大,搓動、上下移動幅度大;拈法著力部位是手指,夾持部位較小,用力小,搓動、上下移動幅度小。

 


 

七、踩蹺法

用單足或雙足有節律性踩踏施術部位,稱之為踩蹺。踩蹺法臨床應用廣泛,踩踏的力量沉穩著實,可深入骨間及臟腑,且施術者因以身體的體重化為手法之力,所以省力並持久。但踩蹺法危險度較高,要求準確地掌握適應症及熟練的腳法。傳統的踩蹺法是在胸部和下肢股部各點2~3個枕頭,使腰部懸空,然後在腰部進行踩踏。因其危險性高及副作用較多,故現代臨床幾乎已廢除不用。

 

【分類及使用部位】

常用的踩蹺法有踤步式踩蹺法、弓步式踩蹺法及搖擺式踩蹺法。適用部位具體見各法的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踤步式踩蹺法操作方法:受術者採取俯臥位,踩蹺者用雙手扶在固定的扶手上,通過雙手來調節和控制向下踩踏的力量。準備好後,踩蹺者將雙足平行踏於受術者腰骶部正中,雙足以走踤步的方式,腳尖靠腳後跟一起一落地節律性踩踏,身體的重心隨雙足的起落而轉移。雙足依次從腰骶部循脊柱向上踩踏到第7頸椎下緣,再循脊柱退回腰骶部,如此反復多次操作。在踩踏過程中,可作1~2次腰部彈壓踩踏,即將雙足踩踏於脊柱兩側,用足掌前部著力而足跟提起,身體隨膝關節及踝關節的屈伸而一起一落,通過足前掌對腰部作一輕一重的按壓,常一次連續彈壓15次左右。

 

弓步式踩蹺法操作方法:受術者採取俯臥位,踩蹺者準備動作同踤步式踩蹺法,雙足分踏於肩胛部和腰骶部,面部朝向受術者頭部,兩腿呈弓劍步姿勢,一足橫踏於腰骶部,與脊柱垂直,另一足踩於肩胛部的內側,緊扣於一側肩胛骨內側緣,而足的內側緣與脊柱平行。以腰為軸,通過身體的節律性的前傾後移,將重心在兩足間交替移動,前傾時重心落在前足,後移時重心落於後足,如此有節律性的一前一後的踩踏。亦可依次法將雙足分踏於背部和腰部進行踩踏。

 

搖擺式踩蹺法操作方法:受術者採取俯臥位,踩蹺者準備動作同踤步式踩蹺法,雙足呈外八字分踏於雙下肢的臀橫紋處,身體重心有節律性持續左右搖擺,通過身體重心在雙足間的交替移動,使兩足進行連續地節律性踩踏,並循大腿後緣下移至膕窩部,再沿原路線返回臀部,如此反復操作多遍。

 

【操作要領】

踩踏時要有節律性,呈輕踏步樣,足底離開體表不要太高,以身體重心能移至對側足部即可。踩踏的速度快慢適中,常以每分鐘踩踏60次左右為宜。

彈壓踩踏時足尖不可離開受術者體表。

以腰為軸,兩腿呈弓劍步踩踏時,兩足均不離開被踩踏部位。

踩踏的力量、次數和時間根據受術者的體質狀況和病情靈活調節,在操作過程中,如患者難以忍受或不願配合,應立即停止,不可勉強。

【功效】

舒筋通絡、理筋整復、解痙止痛。

 

【適應症】

該方法刺激強,其具有省力、易持續、易滲透的特點,具有較強的的作用力。常用於腰骶部、背部、肩胛部及下肢後側肌肉較豐厚處,用於治療脊柱疾病及某些內科雜症,如: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背肌膜勞損等腰腿痛疾病,可用踏步式踩蹺法反復踩踏腰部、背部,間以外八字踩蹺法踩踏兩下肢後側。

頸椎病、菱形肌勞損等症,導致肩背部酸痛者,可用傾移式踩蹺法重踩肩胛部,常配合肩頸部其他手法同時進行治療。

頭痛,其痛勢悠悠,纏綿難癒者,可用外八字踩蹺法較常時間踩踏兩下肢後側,對承受能力較強者,亦可踩踏兩小腿後側,結合其他頭面部手法治療,能起鎮靜安神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

必須嚴格把握適應症,明確診斷。凡體質虛弱,有心、肝、腎疾患,有骨質疏鬆或其他骨質病變者禁用。

年老體弱或小兒,以及因病不能受力者禁用。

操作時不可在一處長時間踩踏。如腰骶部及腎區若踩踏時間過久,即可產生肩胛部酸痛、頭暈等症狀,其機制是由於腰部受力過大,可使椎管和顱內壓力增高所致。

推拿醫師體重過重者應慎用踩蹺法,一般以體重50~75kg為宜。

 


 

八、撥法

以手指端深按於治療部位,進行單方向或往返的撥動的手法,稱之為撥法。又稱為指撥法、撥絡法等。該手法是臨床常用的手法之一,其臨床應用有「以痛為俞,不同用力」的說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著力指端的不同可分為拇指撥法、三指撥法。操作部位位於術者同側時常用拇指撥法,操作部位在對側時,則可用三指撥法。

 

【操作方法】

拇指撥法的操作方法:五指自然伸直,腕關節自然屈曲,以拇指端著力於治療部位,其餘手指置於相應位置以固定和助力。拇指用力下壓至一定的深度,使局部產生酸脹感時,再做與肌腱、韌帶、肌纖維或經絡成垂直方向的單向或來回撥動。若單手指力量不足時,亦可用雙拇指重疊進行撥動。

 

三指撥法的操作方法:五指自然伸直,腕關節自然伸直,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攏,以其指端著力於治療部位,下壓至一定的深度,使局部產生酸脹感時,再做與肌腱、韌帶、肌纖維或經絡成垂直方向的單向或來回撥動。在頸部操作時,常用兩手相向對稱用力下壓撥動。

 

【操作要領】

按壓力與撥動力方向相互垂直。

撥動時指端應按住皮下肌纖維、肌腱或韌帶,帶動其一起運動,指端儘量不與皮膚產生摩擦。

撥動的用力應由輕到重,然後由重到輕,不可突加猛力。

 

【功效】

解痙止痛、鬆解粘連、活血祛瘀。

 

【適應症】

該手法刺激較強,著力面積小,可在全身多處應用,尤多用於阿是穴。該手法有很強的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各種傷筋疾病:

頸椎病、落枕、頸椎小關節紊亂等頸部傷筋,常在頸椎兩側及項背部酸痛點或有筋結、筋聚等處撥動,並配合頸部的前俯、後仰、側屈等被動活動。

 

肩周炎、網球肘、彈響髖等四肢傷筋疾病。肩周炎,常在疾病的後期軟組織粘連嚴重,功能障礙時,撥動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附著處及三角肌與肱三頭肌交接處和肩貞、天宗等穴位,並配合肩關節的被動運動;網球肘,常撥動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肌群附著處;彈響髖,則常撥動髂脛束在股骨粗隆上滑動處。

腰肌勞損、腰椎小關節紊亂等腰部傷筋。常在痛點或肌痙攣處撥動,如腰椎橫突、髂棘後上緣等處。

治療以上傷筋疾病時常配合病變處的按揉法、點法等同時使用。

 

【注意事項】

操作中,撥動用力要注意掌握「以痛為俞,不痛用力」的原則。先在某一體位於患處找到最痛的一點,用拇指按住此痛點,順後轉動患部肢體,在運動中找到並保持在指端下的痛點由痛變為不痛的新體位,然後再使用撥法。

 

操作時,要與彈撥法區別,彈撥法力量更強,且撥法對皮膚無摩擦移動,而彈撥法除對肌纖維、肌腱或韌帶施以彈撥外,與表皮之間亦有較重的摩擦。

 


 

九、擰法

用手指捏住皮膚進行急速的一拉一放的手法稱為擰法。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一種推拿手法,又稱「擠擰療法」,常和擠法同用,亦有稱為「扯法」、「揪法」、「扯痧」、「提痧」等。

 

【操作方法】

用拇指的螺紋面和屈曲的食指橈側面或屈曲的中指和食指,張開如鉗形,挾住受術部位的皮膚,擰緊扯拉又迅速放開,如此反復操作,可聞及「嗒嗒」聲。

 

【操作要領】

兩指挾持皮膚的力量要適度,既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過大則易損傷皮膚,過小則不能起作用。

操作時施術的手指要蘸清水或潤滑劑,隨蘸隨擰,保持皮膚的濕潤。

擰以皮膚出現紅紫色斑痕為度,前人稱此為「痧痕透露」。

 

【功效】

發散解表、退熱止痛、健脾和胃、清暑解鬱。

 

【適應症】

擰法常常適用於治療:

中暑、外感風寒、音啞等症。暑濕引起的發熱、頭痛、胸悶等症,可擰印堂、太陽、華佗夾脊穴及胸腹部,以發散解表、清暑解鬱;外感風寒,可擰頸項、背部膀胱經等處;心火上炎引起的音啞,可擰頸前部,以清火利咽。

暈車暈船、惡心嘔吐、脾胃欠佳等症,可擰胸腹部及華佗夾脊穴等部位,以調節神經和內臟功能。

 

【注意事項】

本法使用時要注意保護皮膚,勿使破損。

操作以皮膚出現紅紫色斑痕為度,如連續操作10餘次後,施術皮膚仍未出現紅斑者,則非本法適應症,不宜繼續使用。

臨床操作中常於擠法配合使用。

 


 

十、擠法

用單手指端或雙手指端、手掌在受術部位進行相對擠壓的一種手法稱為擠法。

 

【分類及使用部位】

根據著力部位和施術部位所需作用力的不同分為:指與指對擠法、掌與掌對擠法、指與骨對擠法。指與指對擠法—適用於局部皮膚和肌腱處,掌與掌對擠法—多用於胸背、四肢主幹等處,指與骨對擠法—多用於骨胳突出處的筋結。

 

【操作方法】

指與指對擠法操作方法:受術者坐位或臥位,術者單手或雙手拇指與食指的羅紋面或指端置於皮膚或筋結處,將皮膚或筋結擠按著實,然後兩指對稱性用力向中央擠按。

掌與掌對擠法操作方法:受術者坐位或臥位,術者雙手掌心相對,著力於受術部位,進行一緊一鬆的相對擠壓,並隨一定的路線上下移動。

指與骨對擠法操作方法:受術者坐位或臥位,術者單手或雙手拇指與食指的羅紋面或指端置於筋結處,將筋結固定於骨面處,用指端或羅紋面與患者骨胳相對擠壓,以擠破筋結。

 

【操作要領】

擠壓時兩指或兩掌要相對性用力,進行一緊一鬆的擠壓。

指擠法時擠壓皮膚要以透出紫色斑痕為度,掌擠法時用力較為緩和,常以肢端有麻木感為度。

擠壓筋結時,則以筋結破散為度。

 

【功效】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理筋整復。

 

【適應症】

該手法常用於治療如下疾病:

頭暈頭痛、風寒外感;治療外感、頭暈頭痛,民間流行在前額擠「痧點」,多者呈排狀,具有清利頭目、鎮靜安神之功。

肢體麻木、關節酸痛、軟組織淤血腫痛、肌筋扭錯以及小關節紊亂等症;多用掌與掌對擠法在四肢局部操作,常配合揉法、搓法、推法同時應用。

腱鞘囊腫,時間較短暫者可用指與骨對擠法予以擠破,常配合拇指推法施用。

 

【注意事項】

本法操作時用力須對稱而和緩、持續,避免皮膚損傷。

對於時間較久的筋結,不可強行擠破。

 

 

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