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背部檢查
[望診]
1、骨性標志及生理彎曲:
先讓患者裸露上身,下部顯露出兩側髂脊。患者直立,背向檢查者,頭胸部挺直,目向前視,兩手下垂,雙足並攏。要全面觀察患者體形、生理力線和生理曲線。檢查者首先從後面觀察腰背部骨性標志:正常時兩肩平行對稱,兩肩胛骨內角與第三胸椎棘突同一水準。兩肩胛骨下角與第七胸椎棘突同一水準。
所有胸腰椎棘突都在背部正中線上,即自枕骨結節至第一骶椎棘突連線上。兩髂脊連線與第四腰椎棘突同一水準。然後從側面觀察腰背部生理彎曲,胸椎正常生理向後彎曲度和腰椎向前彎曲度是否存在,一般青年人胸椎生理後曲較小,而腰椎生理前曲較大。老年人則胸椎後曲度較大,而腰椎生理前曲較小。檢查時必須認真觀察,注意發現異常改變。
2、異常彎曲
(1)後突畸形:
胸椎後凸畸形分弧形後凸(即圓背畸形)和角狀後凸(即駝背畸形)。由於個體差異很大,應具體分析是否是病態。弧形後凸畸形的發生,都是由於多個椎體病變所形成的,如青年性椎軟骨病、類風濕性脊柱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角狀後凸畸形多是由於單個椎體或2~3個椎體病變所形成,如椎體壓縮性骨折、脫位、椎體結核和腫瘤骨質破壞等。
臨床還常見腰椎生理前凸增大,表現為臀部明顯向後凸起,軀幹向後仰,這多數是由於骨盆前傾的緣故,如水準骶椎、下腰椎滑脫、小兒雙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在這種姿勢下,畸形就會顯得明顯。
(2)側彎畸形:
從後面觀察,脊柱在額狀面上應為一條直線,若有左右側彎,稱為側彎畸形。檢查時注意原發性側彎是發生在胸部或是腰部,側彎凸向何側,該側之胸椎有無畸形,是否向後隆突。若側彎畸形不明顯時,可讓患者向前彎腰,兩上肢交叉置於胸前,雙手放於對側肩上,這種姿勢可充分顯露側彎畸形。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脊椎側彎,如姿勢不良、下肢不等長、肩部畸形、腰椎間盤突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及慢性胸腔或胸廓病變等,故側彎畸形是某一種疾病的體徵或後遺症,而並非某一種疾病。下腰椎如果出現側彎,要鑒別是原發性側彎還是代償性側彎。胸椎出現側彎畸形時,下腰椎可發生代償性側彎。而原發性下腰椎側彎則多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
根據脊柱的解剖結構是否發生改變,脊柱側彎分為功能性和結構性兩類:功能性脊柱側彎本身無結構性異常,這類凸出為可逆性的,可用下述方法鑒別之:臥位時側彎消失者為功能性側彎;令患者雙手懸垂於單杠之上,脊柱側彎消失者為功能性側彎;脊柱前屈試驗,當患者脊柱前屈時時,功能性側彎可以消失,而結構性側彎則依然存在。
鑒別二者的臨床意義在於:
結構性側彎由於椎骨、韌帶、椎間盤、神經或肌肉等組織結構產生病變,為不可逆性,不能用改變姿勢體位的辦法糾正。
此類側彎較重,曲度皆較固定,側彎凸側脊柱旋轉突出,脊柱前屈時更加明顯,嚴重的側彎往往伴有胸廓畸形。
3、皮膚色澤:
腰背部望診還要注意皮膚顏色、汗毛和局部軟組織腫脹情況。如腰背部不同形狀的咖啡色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瘤或纖維異樣增殖症的存在;腰骶部汗毛過長、皮膚色濃,多有先天性骶椎裂;腰部中線軟組織腫脹,多為硬脊膜膨出;一側腰三角區腫脹,多為流注膿腫。
[動診]
脊柱運動的個體性差異很大,一般來說,運動範圍朝著年齡增長而減小。不同職業的人,運動範圍也不相同,如體操運動員、雜技演員等脊椎活動範圍較普通人大,故此類患者在活動輕度受限時,往往在正常活動範圍,須注意鑒別。在脊柱不同節段,活動度也有差異,主要與小關節的排列方向有關,胸椎小關節突過長,且為冠狀位關節面,同時又受肋骨的影響,故活動度最小,而腰椎近似矢狀位關節面,故活動度較大。胸腰段脊椎運動有四種類型:
1、前屈運動:
檢查時患者取直立位,囑患者先低頭,然後向前作緩慢彎腰運動,檢查者要密切觀察脊柱每個棘突的移動,看是否有節律地逐漸形成均勻弧形;是否有骶棘肌緊張或痙攣現象;骨盆是否出現代償性前傾;前屈運動有無障礙。正常腰椎前屈可達80°~90°。如不易測算,也可測手指和足趾間距離,即雙手指伸直,中指與足趾間距離。
2、後伸運動:
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骨盆,一手扶住其肩部,防止骨盆前移和下肢彎曲而形成軀幹後仰,代替脊柱後伸運動。協助患者作脊柱後伸運動,先讓患者向後仰頭,再緩慢地使脊柱向後作過伸運動,正常者可達30°。同時檢查者要仔細觀察每個節段的變化情況,注意發生疼痛反應和運動障礙的部位,以便分析定位。
3、側彎運動:
患者取直立姿勢,檢查者雙手固定其骨盆,防止左右傾斜。然後讓患者作頭胸向側方彎曲運動,觀察有何異常表現、障礙程度,並作雙側對比,正常側彎可達20°~30°。
4、旋轉運動:
檢查者雙手固定患者兩側髂骨翼,保持骨盆平衡,然後囑患者作左右軀幹旋轉,注意觀察運動範圍,並兩側對比,正常者可達30°。出現運動障礙或有疼痛反應均屬異常。
腰椎病變活動受限時,可使行走步態失去正常姿勢,同時雙上肢前後擺動也不自然,通過對各種不正常步態的觀察,可判斷腰椎有無病變及其病變性質。
[觸診]
腰背部觸診主要是觸摸、叩擊腰背部,通過尋找、分析壓痛點來判斷病變。
1、觸摸棘突:
檢查者將中指置於棘突尖上,食指、無名指放於棘突兩側,自上而下滑行觸摸,注意棘突有無異常隆起或凹陷,棘突間隙是否相等,棘突、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無增厚腫脹及壓痛,棘突的排列是否在一條直線上,有無側彎或棘突偏歪。
2、尋找壓痛點:
自上而下依序按壓棘突、棘間韌帶、腰骶關節、關節突關節、橫突、椎旁肌、骶髂關節等來尋找並記錄壓痛點的部位及深淺,壓痛點往往是病變或損傷組織的部位。
淺表壓痛說明病變淺在,多為棘上、棘間韌帶、筋膜、肌肉的損傷;深壓痛表明可能系椎體或附件有病變或損傷,如橫突骨折或橫突間韌帶撕裂傷的患者,多在骶棘肌外緣局部有深壓痛。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在橫突尖部有明顯的深在壓痛,並有時沿臀上皮神經向臀部放散。腰4~5椎間盤突出的患者,腰4~5椎板間線的部位有明顯的深在壓痛並向患側下肢放射至足。中線部位有深在壓痛,可能有椎體結核或椎體骨折。
3、肌肉痙攣:
檢查時患者俯臥位,放鬆全身肌肉。觸摸椎旁肌肉有無痙攣。肌肉痙攣者往往提示局部軟組織損傷或有骨折、脫位等,但亦可繼發於他處病損出現保護性肌痙攣。
4、叩擊檢查:
患者俯臥位,檢查者用手指或叩診錘,以適當的力量,從第7 頸椎至骶椎依次叩擊各個棘突,注意有無深部叩擊痛、放射痛及其叩痛部位。
[特殊檢查]
1、拾物試驗:
本試驗主要用於判斷小兒脊柱前屈功能有無障礙。當小兒不配合檢查時,常用此方法檢查。置一物於地面,囑患兒拾起,注意觀察患兒的取物動作和姿勢。正常時,應直立彎腰伸手拾起。當脊柱有病變,腰不能前屈時,患兒則屈髖屈膝、腰部板直,扶住腰部下蹲,用另一手拾起該物。此為拾物試驗陽性。
2、俯臥背伸試驗:
用於檢查嬰幼兒脊柱是否有保護性僵硬或脊柱病變,患兒俯臥,兩下肢伸直並攏,檢查者提起其雙足,使腰部過伸。正常脊柱呈弧形後伸狀態。有病變者則大腿和骨盆與腹壁同時離開床面,脊柱是強直狀態。
3、髖膝屈曲試驗:
又稱骨盆迴旋試驗。主要用於檢查腰骶部疾患。患者仰臥,雙腿並攏,令其儘量屈膝、屈髖,檢查者雙手扶住膝部用力按壓,使大腿貼近腹壁,這時腰骶部呈被動屈曲狀態,如有病變則腰骶部出現疼痛反應即為陽性。
凡是腰痛的患者,特別是同時伴有病側下肢後側放射痛者,應常規做坐骨神經特殊檢查,常用如下試驗方法:
1、直腿抬高試驗(Lasegue 征)及加強試驗(Braggard 征):
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患者足部,另一手保持關節在伸直位,將兩下肢分別作直腿抬高動作。正常時,兩下肢同樣能抬高80°以上,除膕窩部有緊張感外,並無疼痛或其他不適。若一側下肢或雙下肢抬高幅度降低,不能繼續抬高,同時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則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應記錄其抬高的度數。當直腿抬高到最大限度的角度時將足踝背伸,如引起患肢放射疼痛加劇者,即為加強試驗陽性。借此可區別由於髂脛束、膕繩肌或膝關節後關節囊緊張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受限。因為背伸踝關節只加劇坐骨神經及小腿腓腸肌的緊張,對小腿以上的肌筋膜無影響。
2、健側直腿抬高試驗:
檢查健側腿直直腿抬高試驗時,如引發患肢坐骨神經放射性痛者,為陽性,見於較大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或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
3、坐位屈頸試驗: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兩腿伸直,使坐骨神經處於緊張狀態,然後被動或自動向前屈頸,如出現患肢疼痛即為陽性。
股神經由腰2、3、4神經根彙集而成,所以腰部疾患也常導致該神經受損,臨床常用下列幾項特殊檢查:
1、股神經緊張試驗:
患者俯臥,檢查者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手握患肢小腿下端,膝關節伸直或屈曲,將大腿強力後伸,如出現大腿前方放射樣疼痛,即為陽性,表示有股神經受壓。
2、屈膝試驗:
又稱跟臀試驗。患者俯臥位,兩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按住其骶髂部,另一手握患側踝部,並將小腿抬起使膝關節逐漸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若出現腰部和大腿前側放射性痛,即為陽性,提示股神經損害,並可根據疼痛的起始位置以判斷其受損的部位。
(二)骨盆部檢查
[望診]
檢查時一般採取臥位,先觀察前面,兩側髂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準線上,有無骨盆傾斜、腰椎側彎、骨盆骨折移位(陳舊性)、髖關節疼痛以及雙下肢不等長均可造成骨盆傾斜,必須仔細觀察。此外骨盆環骨折還可出現嚴重血腫和瘀癍。從後面觀察,注意兩髂後上棘是否在同一高度,如果向上移位或向後突出,則多是骶髂關節錯位。
[觸診]
1、骨性標志:
臨床多採用臥位檢查,先觸及兩側髂前上棘,用來作為觸摸其他部位的骨性標志,尤其對肥胖人要認真摸清楚。
2、 壓痛及意義:
恥骨部位如有壓痛,外傷患者多有骨折存在,否則要注意骨腫瘤等骨病的存在;外傷後恥骨聯合部壓痛,且間隙增寬,可能為恥骨聯合分離;若無外傷史,見於恥骨聯合軟骨炎,後恥骨聯合結核;髂脊外緣壓痛,多數是臀筋膜炎或臀上皮神經痛;如骶骨背面有廣泛壓痛,多為骶棘肌起始部筋膜損傷;骶髂關節部壓痛,臨床多見於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扭傷、結核、鬆動症或早期類風濕;在臀大肌觸到纖維條索,則是臀大肌攣縮,或是臀筋膜炎;坐骨結節部壓痛常是坐骨結節滑囊炎或坐骨結節結核;骶尾關節部壓痛,則是骶尾部挫傷,骶骨下端骨折或尾骨骨折、脫位。上述各壓痛點須結合臨床病史分析判斷。
[特殊檢查]
1、骨盆擠壓試驗:
用於診斷骨盆骨折和骶髂關節病變。患者仰臥位,檢查者兩手分別放於髂骨翼兩側,兩手同時向中線擠壓,如有骨折則會發生疼痛,稱骨盆擠壓試驗陽性。或囑患者採取側臥位,檢查者雙手放於上側髂骨部,向下按壓,後法多用於檢查骶髂關節病變。
2、骨盆分離試驗:
多用於檢查骨盆骨折及骶髂關節病變。患者仰臥位,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兩側髂前上棘部,兩手同時向外推按髂骨翼,使之向兩側分開。如有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病變,則局部發生疼痛反應,稱為骨盆分離試驗陽性。
3、斜扳試驗:
用於診斷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取仰臥位,健側腿伸直,患側腿屈髖、屈膝各90°,檢查者一手扶住膝部,一手按住同側肩部,然後用力使大腿內收,向下按在膝部,如骶髂關節發生疼痛為陽性。
4、床邊試驗:
用於檢查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平臥, 患側臀部置於床邊,健側腿儘量屈膝、屈髖,檢查者用手按住膝部,使大腿靠近腹壁,另一手將患腿移至床邊外,用力向下按壓使之過度後伸,使骨盆沿著橫軸旋轉,如骶髂關節發生疼痛則為試驗陽性。
5、單髖後伸試驗:
又稱尤門征(Yeomen 征)。用於檢查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取俯臥位,兩下肢並攏伸直,檢查者一手按住骶骨中央部,另一手肘部托住患側大腿下部,用力向上抬起患肢,使之過度後伸,如骶髂關節疼痛則為陽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