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06節 肩關節周圍炎.gif  

肩關節周圍炎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者包括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所有的無菌性炎症(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肩峰下滑囊炎、喙肱衝擊症等)。狹義者指因睡眠時肩部受涼引起凍結肩。臨床上肩關節周圍炎指狹義者。

狹義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或「露肩風」,因多發於50歲以上患者而又稱「五十肩」。此外,還稱「肩凝風」、「肩凝症」等。

 

一、病因病機:

    1、內因:

氣血虛弱、血不榮筋。《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七七之人,肝腎漸衰,氣血漸虧,氣血虛弱,血不榮筋,發為本病。


    2、外因:

勞損、風寒濕邪侵襲。長期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凝滯,筋脈失養,或因肩部露臥,風寒濕邪侵襲,筋攣膜凝發為本病。少數患者可因外傷而固定時間太長,或在固定期間不注意肩關節功能鍛煉均可發生。

 

二、辨證論治:

()辨證:

    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多為慢性發病。初時肩周微有疼痛,以夜間為甚,多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常不引起注意;1~2周後,疼痛漸增,肩關節外展受限明顯,肩關節其他方向活動功能可受限。檢查肩部並不腫脹,肩前、後、外側均可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典型的「聳肩」現象。肩征陽性(肩外展功能受限,被動繼續外展時,可感到肩胛骨隨之向外上轉動,肩部隨之高聳)。病程長者可見肩臂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為明顯。X光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鬆。

 

    1、氣血虛型

    肩部酸痛,勞累後疼痛加重,伴頭暈目眩,氣短懶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質淡,苔少或白,脈細弱或沉。

 

    2、風寒濕型

    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

 

    3、瘀滯型

    肩部腫脹,疼痛拒按,以夜間為甚。舌質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黃,脈弦或細澀。

 

    肩周炎要注意與頸椎病相區別。頸椎病雖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臂部往往無明顯壓痛點,有頸部疼痛和活動障礙,但肩部活動尚可。必要時還可加攝X光片鑒別。

 

()論治:

    因肩關節周圍炎病程長、療效慢,因此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加強運動與活動,增進療效。

 

1、理筋手法:

    急性疼痛期宜作柔和的按摩手法,不宜作肩關節被動活動手法。粘連期宜作局部按摩手法,不宜作肩關節各運動軸方向上的被動活動手法。施行手法時,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要以患者能忍受為宜。

 

2、藥物治療:

    (1)氣血虛型:宜益氣養血,補益肝腎,常用獨活寄生湯或三痹湯等加減。

    (2)風寒濕型:宜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常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3)瘀滯型:宜活血祛瘀,舒筋通絡,常用舒筋活血湯加減。

    中藥外敷可選祛風溫經通絡的膏藥或藥膏,如溫經敷藥、寶珍膏、狗皮膏等。


 

3、針灸治療:

    (1)氣血虛型:取肩盂、肩撩、手三裏、足三裏等穴,均用補法。

    (2)風寒濕型:取肩盂、肩撩、巨骨、合谷、曲池等穴,均用瀉法。

    (3)瘀滯型:取肩盂、肩撩、肩外、阿是穴等,用瀉法。

 

4、運動與活動:

    鼓勵患者作肩外展、前屈、後伸、旋後等運動與活動,如做「手拉滑車」、「蠍子爬牆」等動作。運動與活動要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張辰奕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