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秘訣》(清‧傅山) |
上卷: |
背癰論﹝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 |
人有背心間先發紅瘰,後漸紅腫,此發背之兆也,最為可畏。 |
古人云:「外大如豆,內大如拳,外大如拳,內大如盤」;言其外小而內實大也。 然而癰疽等毒,必先辨其陰陽, 有先陰而後陽者,有先陽而後陰者,有先後俱陰者,有先後俱陽者; 陽症雖重而實輕,陰症雖輕而實重。 先陰而變陽者生,先陽而變陰者死。 病症既殊,而何以辨之也? 陽症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 陽症之色必純紅,陰症之色必帶黑。 陽症之初起必痛,陰症之初起必癢。 陽症之潰爛必多膿,陰症之潰爛必多血。 陽症之收口,身必輕爽;陰症之收口,身必沉重。 至於變陰變陽,亦以此消息之,斷斷不差矣。 倘見紅腫而高突者,乃陽症之癰也,乘其內毒初起,毒尤未化,急以敗毒之藥治之,可隨手而解也。 發背而至於橫決者,皆因循失治,以至於破敗而不可救,陽變陰者多矣。 救癰如救火,宜一時撲滅,否則延燒屋廬,不盡不止,切勿見為陽症無妨,而輕緩治之也。 |
【方用】: 急消湯: 忍冬藤(二兩)、紫花地丁(一兩)、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青蒿(三錢)、甘草(三錢)、茜草(三錢)、甘菊花(三錢)、貝母(二錢)、黃柏(一錢)。 |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消,不必四劑也。 此方消陽毒之初起者最神,既無迅烈之虞,大有和解之妙。 世人不知治法,謂陽毒易於祛除,孟浪用虎野狼之藥,雖毒幸消散,而真元耗損於無形,往往變成別病,乃醫者成之也。 何若此方王霸並施,有益無損之為妙哉? |
【秘訣】: 背癰急消兩地丁,花粉三錢與桔梗,蒿草茜菊同上用, 忍冬二兩齊煎沖,貝母二錢錢黃柏,初起三劑見奇功。 |
【方用】: 神散陽癰湯亦效:車前子(五錢)、貫眾(五錢)、甘草(五錢)、天花粉(五錢)、赤茯苓(五錢)、生地(一兩)、柴胡(一錢)、羌活(二錢)、黃芩(三錢)、紫菀(三錢)。水煎服,一劑消大半,二劑全消矣。 |
【秘訣】: 神散陽癰陽疽用,急投車前與貫眾,甘粉赤苓各五錢, 生地一兩柴錢攻,羌活二錢芩菀三,服止兩劑可奏功。 |
人有背心發瘰癢甚,已而背腫如山者,隱隱發紅暈如盤之大者,此陰癰初起之形象也,最為可畏,非前症陽癰可比。 |
蓋陽症有可救之術,而陰豈無可生之理,亦在救之得法否耳。 蓋陰癰之症,必正氣大虛,邪得而入之也。 設正氣不虛,邪將安入? 故救陰癰之症,必須大用補氣補血之藥,而佐之散鬱散毒之品,則正旺而邪自散矣。 |
【方用】: 變陽湯: 金銀花(八兩)、人參(二兩)、黃芪(二兩)、附子(一錢)、黑荊芥(三錢)、天花粉(五錢)、甘草(五錢)、白芍(一兩)、柴胡(二錢)。 水十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後,少緩,再服一碗,服後陰必變陽而作痛;再一劑而痛亦消,再服一劑而痊癒,竟消滅於無形也。 然而世人不致皮破血流,斷不肯信,誰能用此等之藥,以治發背之陰癰乎? 無論病患不肯服,即醫生亦不肯用。 或醫生知用此治療,而病患之家亦不肯信,往往決裂潰爛,瘡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拾,始追悔參、芪之遲用,晚矣! 餘所以既論此證,又多戒辭,勸人早服此方,萬不可觀望狐疑,以喪人命也。 蓋陽毒可用攻毒之劑,而陰毒須用補正之味。 【此方用】: 人參、黃芪以補氣,氣旺則陰幽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間。 而金銀花性補,善解陰毒,得參芪而其功益大。 然非得附子則不能直入陰毒之中,而又出於陰毒之外。 毒深者害深,又益以甘草以解其毒。 然而毒結於背者,以氣血之壅也,壅極者,鬱之極也,故加柴胡、荊芥、白芍、天花粉之類,消其痰而通其滯,開其鬱而引其經,自然氣宣而血活,痰散而毒消矣。 |
【秘訣】: 變陽陰疽初起方,銀八參芪二附錢,荊芥三錢炒黑用, 花粉五錢同在甘,白芍一兩柴二錢,變陽三劑自無難。 |
【此症用】: 錦庇湯亦效: 茯苓(一兩)、甘草(一兩)、黃芪(三兩)、黑荊芥(三錢)、天花粉(三錢)、肉桂(三錢)、貝母(二錢)、錦地羅(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散大半,三劑痊癒。 |
【秘訣】: 氣血壅滯用錦庇,苓草一兩三兩芪,荊芥粉桂各三錢, 貝母二錢研去心,地羅五錢同煎服,三劑陰毒去十分。 |
人有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潰爛,洞見肺腑,瘡口黑陷,身不能臥,口渴﹝Thirst﹞思飲者,人以為陽症之敗壞也,誰知是陰虛而不能變陽乎? |
夫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雖有陰陽之分,及至潰爛之後,宜補內而不宜消外,則陰陽之症一也。 潰爛而至於肺腑之皆見,此乃從前失補之故,使毒蘊而延燒,將好肉盡化為瘀肉耳。 肉瘀自必成為腐肉,而腐則必洞見底黑,此等症候,九死一生之兆也。 倘胃氣﹝stomach_qi﹞健而能食者,猶可救療;倘見食即惡者,斷無生理。 雖然,能用參、芪、歸、熟,亦往往有可生者,正不可棄之而不救也。 |
【方用】: 轉敗湯; 金銀花(四兩)、白術(四兩)、肉桂(三錢)、遠志(三錢)、茯苓(三錢)、熟地(二兩)、人參(二兩)、黃芪(二兩)、麥冬(二兩)、當歸(一兩)、山茱萸(二兩)、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胃氣﹝stomach_qi﹞大開者,即可轉敗為功也。 倘飲之而稍能健飯,亦在可救。 惟飲之而杳無應驗者,是胃氣﹝stomach_qi﹞已絕也,不必再治之矣。 或飲之而飽悶,少頃而稍安者,亦有生機。 此方補其氣血,而更補其肺腎之陰。 |
蓋陰生則陽長,陰陽生長,則有根易於接續,而後以金銀花解其餘毒,則毒散而血生,血生而肉長,肉長而皮合,必至之勢也。 倘日以解毒為事,而不補氣血之陰陽,則陰毒不能變陽,有死而已,可勝悲歎哉! |
【秘訣】: 背癰危症轉敗湯,銀花白術四兩嘗,桂志茯苓各三錢, 二兩熟地參與黃,麥冬山萸量同上,歸兩味錢一劑良。 |
【此症方用】: 變陽湯亦可效: 黃芪(三兩)、當歸(二兩)、山藥(二兩)、肉桂(五錢)、半夏(三錢)、人參(一兩)、茯苓(一兩)、錦地羅(五錢)。 水煎服,四劑愈。 |
【秘訣】: 陰毒不起變陽湯,三兩黃芪二兩當,二兩山藥五錢桂, 三錢半夏草同嘗,一兩參苓五錢錦,四劑毒化病自康。 |
人有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將愈,而瘡口不收,百藥敷之,絕無一驗者,人以為餘毒之未盡也,誰知是陰虛而不能濟陽乎? |
夫癰疽初起則毒盛,變膿則毒衰,膿盡則毒化矣。 瘡口之不收者,乃陰氣之虛,非毒氣之旺也。 世人不知治法,尚以敗毒之藥攻之,是已虛而益使之虛也,欲求肌肉之長,何可得乎? 然亦有用補法治之而未效者,何也? 以但用陽分之藥以補其陽,而不用陰分之藥以補其陰故也。 蓋獨陰不長,而獨陽亦不生也。 凡癰疽至膿血已淨,則陰必大虛。 若止補其陽,則陽旺陰虛,陰不能交于陽矣。 雖陽有濟陰之心,而陰無濟陽之力,所以愈補陽而陰愈虛,則瘡口愈難合矣。 治之法,必須大補其陰,使陰精盛滿,自然能灌注於瘡口之中,不用生肌外敷之藥,而瘡口之肉則內生矣。 |
【方用】: 生膚散: 人參(五錢)、焦白術(五錢)、熟地(二兩)、肉桂(一錢)、忍冬藤(一兩)、麥冬(一兩)、當歸(一兩)、山茱萸(一兩)。 水煎服,二劑而肉自長,又二劑而瘡口自平,又二劑而痊癒矣。 此方補陰之藥多於補陽,使陰勝於陽也。 |
然而補陽之藥,仍是補陰之助,以其能入于陰之中,而交于陽之內也。 忍冬藤非特其能解餘毒,尚取其能領諸藥至於瘡間也。 |
【秘訣】: 瘡口不收生膚散,人參焦術整五錢,二兩熟地一錢桂, 忍冬麥歸一兩山,水煎連來六劑服,生肌長肉自不難。 |
【此症方用】: 收肌飲亦效: 白術(二兩)、熟地(二兩)、人參(一兩)、山茱萸(一兩)、麥冬(一兩)、當歸(一兩)、甘草(三錢)、肉桂(三錢)、菊花(三錢)、花粉(三錢)。 水煎服,切戒房事一月,否則變生不測矣。 |
【秘訣】: 收肌二兩術熟地,一兩參萸麥當歸,草桂菊花各三錢,花粉三錢服四劑。 |
人有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長肉,瘡口平滿,忽然開裂流水者,人以為瘡口之肉未堅也,誰知是色慾惱怒之不謹乎? |
大凡瘡癰之症,最忌者房事,其次者惱怒也。 犯惱怒者,新肉有開裂之虞,犯房事者,新肉有流水之患,然此猶些小之瘡節也。 其在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犯惱怒者不過疾病,而犯房事者必致死亡! 其瘡口開裂者,必然色變紫黑;而流水者,必然肌肉敗壞矣。 當是時,必須急補氣血,萬不可仍治其毒。 蓋前毒未盡,斷難收口,既經收口,復至朽壞,實新肉不堅,而自決裂也。 況發背新愈之後,其精神氣﹝spirit_qi﹞血,盡皆空虛,所以交合泄精﹝seminal_discharge﹞,遂至變出非常,舍補氣血,又安求生再活乎? 然而即補氣血,以些小之劑,欲收危亂之功,無異大廈傾頹,豈一木所能支哉? 故又須大劑補之而後可。 |
【方用】: 定變回生湯: 人參(四兩)、黃芪(三兩)、山茱萸(一兩)、茯苓(一兩)、忍冬藤(二兩)、麥冬(二兩)、白術(二兩)、當歸(二兩)、五味子(三錢)、肉桂(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肉不腐,二劑而肉生,三劑而皮合,四劑而瘡口平復矣。 切戒再犯,再犯無不死者,即再服此方,亦無益也,可不慎乎? 此方實救瘡瘍壞症之仙丹,不止療發背愈後犯色怒之敗腐也。 人疑泄精﹝seminal_discharge﹞以致決裂,宜用熟地以大補之,何故反置而不用? 以熟地補陰最緩,而症犯實急,所以舍熟地而用氣血之藥,急拯其危,非熟地不可用而輕棄之也。 此方服數劑之後,各宜減半,而多加熟地,以為善後之計可耳。 |
【秘訣】: 怒欲瘡裂回生方,人參四兩芪三兩,萸苓一兩桂二錢, 忍冬麥術二兩當,五味三錢四平復,再犯色戒定不長。 |
此症湯用補縫飲亦佳:人參(二兩)、熟地(二兩)、白術(二兩)、當歸(一兩)、麥冬(一兩)、山藥(五錢)、肉桂(二錢)、附子(一錢)、白芍(五錢)、五味子(三錢)。 水煎服,十劑愈。 |
【秘訣】: 前方既用服此藥,參術熟地二兩著,歸麥一兩藥五錢, 桂二附一五錢芍,惟有五味用三錢,服之十劑可安樂。 |
人有夏月生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瘡口不起,脈大無力,發熱作渴﹝fever_and_thirst﹞,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 【方用】: 參耆大補之劑,更加手足逆冷﹝counterflow_cold_of_the_extremities﹞,大便不實,喘促﹝hasty_panting﹞、嘔吐者﹝vomiting﹞,人以為火毒太甚也,誰知是元氣﹝primordial_qi﹞太虛,補不足以濟之乎? 夫癰分陰陽,瘡口不起者,乃陰症而非陽症也。 脈大似乎陽症,大而無力,非陰而何? 發熱作渴﹝fever_and_thirst﹞,此水不足以濟火,故隨飲隨汗也。 既是陰症似陽,用參、芪陽藥以助陽,正氣足以祛陰而返陽矣,何以愈補而反作逆冷嘔吐﹝vomiting﹞之狀也? 此陰寒之氣甚盛,而微陽之品力不能勝耳。 非助之以附子辛熱之品,何能斬關入陣,以滌蕩其陰邪哉! |
【方用】: 助陽消毒湯: 人參(八兩)、黃芪(一斤)、當歸(四兩)、白術(四兩)、附子(五錢)、陳皮(五錢)。 水煎成膏,分作兩次服,凡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逆冷嘔吐﹝vomiting﹞諸症,俱可頓除。 連服數劑,瘡起而潰減半,又用數劑而愈。 此方非治癰之法也,然以治癰之法而輕治此等之症,鮮不立亡,可見治癰而不可執也。 大約陽癰可服消毒化疾之藥,而陰癰不可用消毒化痰之藥,舍癰從症,實治癰之變法,醫者不可不知也。 |
【秘訣】: 夏月喘促背生瘡,盜汗冷逆方無陽,急取消毒參八兩, 一斤黃芪四兩當,白術亦四附五錢,陳皮二劑分服康。 |
【此症方用】: 起陷丹亦效: 人參(二兩)、白術(二兩)、熟地(二兩)、附子(一錢)、當歸(一兩)、麥冬(一兩)、五味子(三錢)、肉桂(二錢)、山藥(五錢)、白芍(五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愈。 |
【秘訣】: 補虛起陷用參術,二兩熟地一錢附,歸麥一兩味三錢, 肉桂二錢山芍五,若能一連服十劑,瘡口下陷患自除。 |
人有背生癰疽,潰爛之後,或發熱﹝fever﹞,或惡寒﹝aversion_to_cold﹞,或作痛,或膿多,或流清水,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膿成而不潰,口爛而不收,人以為毒氣之未盡也,誰知是五臟虧損,氣血太虛之故乎? 凡人氣血旺盛,陰陽和平,何能生毒? |
惟其臟腑﹝zang-fu_viscera﹞內損,而後毒氣得以內藏,久之外泄,及至瘡癰發出,其毒自不留內。 然而臟腑﹝zang-fu_viscera﹞原虛,又加流膿流血,則已虛而益虛矣。 觀其外而瘡口未斂,似乎有餘;審其內而氣血未生,實為不足。 治之法,當全補而不宜偏補,恐臟腑﹝zang-fu_viscera﹞致有偏勝之虞也。 |
【方用】:十全大補湯最妙,以其合氣血而全補之耳。 然而用之往往不救者,非方之不善也,乃用方之不得其法耳。 夫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何等之症,豈尋常細小之劑所能補之乎? 故必須多其分兩,大劑煎服,始克有應驗之效。 余因酌定一方,以求正于同人: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黃芪(二兩)、熟地(二兩)、白芍(五錢)、茯苓(五錢)、白術(五錢)、肉桂(二錢)、川芎(三錢)、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有一劑之效也。 世疑此方絕不敗毒,如何化毒而生肉也? 不知癰疽未潰之前,以化毒為先;既潰之後,以補正為急。 即有餘毒未盡,不必敗毒也。 蓋敗毒之藥,非寒涼之品,即消耗之味也。 消耗則損人真氣﹝genuine_qi﹞,寒涼則損入胃氣﹝stomach_qi﹞。 真氣﹝genuine_qi﹞損則邪氣反盛,胃氣﹝stomach_qi﹞傷則榖氣﹝grain_qi﹞全無,何能生肌長肉哉? 惟十全大補湯專補真氣﹝genuine_qi﹞,以益胃氣﹝stomach_qi﹞,故能收全效耳。 且此方不特治背癰﹝welling-abscess_of_the_back﹞之未潰,即瘡瘍之已潰者,皆宜用之,惜世人未知之也。 |
【秘訣】: 還有人參一兩當,黃芪熟地整二兩,白芍茯苓術五錢, 桂二芎草三錢當,此是十全大補劑,自然毒化氣血剛。 |
此症或疑十全大補湯無化毒之品,又有加減十全大補湯亦可用,備載於後。 |
人參(一兩)、白術(一兩)、當歸(一兩)、熟地(一兩)、麥冬(一兩)、甘草(三錢)、五味子(三錢)、錦地羅(三錢)、茯苓(五錢)、黃芪(二兩)。水煎服。 |
【秘訣】: 加減大補亦妙方,參術歸地麥兩襄,甘味地羅俱三錢,茯苓五錢芪二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