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清•唐容川撰)

 卷六:

 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

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之證。

 已詳於咳血﹝Hemoptysis﹞、咯血﹝emptysis﹞﹝emptysis﹞、咳嗽﹝cough﹞諸條。

 茲因失血諸人。無不兼痰飲者﹝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

 故更言之。不憚煩復。

痰飲者﹝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水之所聚也。人身飲食之水。由口入。由膀胱出。肺氣布散之。脾氣滲利之。腎氣蒸化之。是以瀉而不留也。此水不留。則無飲邪矣。人身津液之水。生於腎中。寄居胞室。隨氣而上。布於肺經。是為津液。津液散佈。則不凝結而為痰矣。

上焦血虛﹝blood_deficiency﹞火盛。則煉結津液。凝聚成痰。肺為之枯。咳逆﹝cough_and_counterflow﹞發熱﹝fever﹞。稠粘滯塞。

 此由血虛﹝blood_deficiency﹞不能養心。則心火亢甚。克制肺金。津液不得散佈。因凝結而為痰也。豁痰丸治之。

 二陳湯加黃連、黃芩、柴胡、栝蔞霜亦治之。

 玉女煎加茯苓、白前、旋復花。或保和丸。以滋肺。胃為燥土。燥氣甚。則津結為痰。指迷茯苓丸主之。頑痰壅﹝phlegm_congestion﹞塞者:滾痰丸治之。

痰粘喉中哽塞不下者:名梅核氣﹝Globus_hysterics﹞證。

 仲景用七氣湯。理氣除痰。血家病此。多兼鬱火。宜指迷茯苓丸,加甘草、桔梗、紫蘇、香附、旋復花、薄荷、射干、栝蔞霜、牛蒡。

 余按咽中乃少陰脈所繞。心經火甚。往往結聚成痰。發為梅核。宜甘桔湯,加射干、山梔子、茯神、連翹、薄荷。再用半夏一大枚切片。醋煮三沸。去半夏。入麝香少許。沖前藥服。又衝脈亦挾咽中。

 若是衝氣上逆。壅於咽中。而為梅核。必見頰赤氣喘﹝asthma﹞等證。

 審其挾水飲﹝water-rheum﹞而上者:桂苓甘草五味湯治之。

 審其挾痰火而上者:豬苓湯,加梅粉、栝蔞霜、旋復花治之。

夫痰為津液所凝。而津液之生原於腎。下焦血虛﹝blood_deficiency﹞氣熱。津液不升。火沸為痰豬苓湯。地黃湯,加川貝母、五味子、麥冬、旋復花、款冬花、海蛤粉、牛膝、白前、龍骨、牡蠣、黃柏、知母等藥。

飲由水氣停蓄。其責在於膀胱。若膀胱之水。因寒上泛。胸腹漉漉有聲。喉中潮響。咳嗽﹝cough﹞哮吼等。此為土不治水。肺受其憊。通用二陳湯治之。六君子湯。真武湯。小青龍湯。治之。

按:失血之人。由於陰虛火旺。少病寒飲者:即或咳吐涎水。

 審其脈滑數心煩﹝vexation﹞熱者:仍是火盛水溢。火逆之至。是以水逆之甚也。

 其治法清火瀉﹝fire_diarrhea﹞水。兼而行之。宜葶藶大棗瀉肺湯。消化丸。及二陳湯,加芩連柴胡白前根。

 參看咳嗽﹝cough﹞諸條乃詳。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