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證論》(清•唐容川撰)

 卷五:

 胎氣﹝fetal_qi﹞:

婦人以血養胎。血或不足。或不和。於是有胎氣﹝fetal_qi﹞諸證。

 此與本書血證﹝blood_syndrome﹞不涉。然亦血分中事。不類而類。因並論以啟人之悟。

孕婦胎中。止有水血二者而已。水即是氣。

 故生產時。水衣先至。後下血衣。行經時亦先下漿水。後下鮮血。水者氣之所化。氣屬陽。血屬陰。水先乎血。是為陽先乎陰也。

 故行經也。必天癸之水。

 至於胞中﹝uterine﹞。而後衝任之血應之。亦至胞中﹝uterine﹞。於是月事﹝Menstruation﹞乃下。其受胎﹝fecundation﹞也。亦必天癸先交。而沖血後聚。

 故不曰男女媾血。而曰男女媾精﹝copulation﹞。

 精者。水與血混合之名也。既成胎後。腎中之陽氣。則化水以養胎。胃中之水穀。則取汁化血。從衝任兩脈。下注胞中﹝uterine﹞以養胎。胎中水足。則血不燥。胎中血足。制氣不亢。水血調和。則胎孕無病。

 所以有病者。

 皆水與血不和之故。胎病﹝Intrauterine_disease﹞多端。

 吾且斬斷葛藤。但就水血二者立法。可以通一畢萬矣。

惡阻者何也?胎中之水火。上逆入胃故也。衝任乃胞脈。

 皆上屬於陽明。陽明之氣。下行為順。今因有胎。子宮收閉。衝氣不得下泄。轉而上逆。挾胞中﹝uterine﹞之水。以干胃土。則為痰水上溢。因而嘔吐﹝vomiting﹞。

 治宜調胃利痰。二陳湯,加枳殼、砂仁、生薑、藿香治之。香砂六君子湯亦治之。水降則氣降。胃得安而不嘔吐﹝vomiting﹞矣。又或胞氣上逆。上合陽明燥氣而為火。亦致吐逆。嘔苦嘔酸。噦氣﹝Dry_Vomiting﹞拒食。胎塞於下。氣逆於上。多生火證。

 故世謂胎前不宜熱藥。以此之故。

 法宜:清胃降火。小柴胡湯主之。麥門冬湯亦治之。

子嗆﹝gestational_cough﹞者何也?胎中之水火。上干於肺故也。養胎全賴水與血二者。若水不足以濡血。則血燥。血不足以濟水。則氣熱。燥熱相合。是為胎火。胎火循衝脈而上。干犯肺金。則咳喘﹝cough_and_panting﹞交作。兩頰發赤。咽喉不利。氣嗆咳嗽﹝cough﹞。

 故名子嗆﹝gestational_cough﹞。

 仲景麥門冬湯治之。時方玉女煎。加五味子亦妙。方中牛膝。正取其降衝逆。半夏降衝逆。降水也。牛膝降衝逆。降火也。

 皆以墮胎之藥安胎。用之得宜。正無畏縮。

 又有:胎中之水。上泛為痰。衝肺作咳。以致子嗆﹝gestational_cough﹞者。于法又宜去水。蘇子降氣湯。六君子湯,加五味、炮薑、細辛治之。

 若是水火兼動。而致咳嗽﹝cough﹞。宜瀉白散,加杏仁、栝蔞、霜白前、黃芩、枳殼、甘草。或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之。但葶藶猛。不可多用。

孕婦少腹痛﹝pain_in_lateral_lower_abdomen﹞。仍分水分血分兩端。在水分者。膀胱之氣不能化水。則子臟脹滿。水不得泄。必見小便短澀。脹喘諸證。審是熱結不行者。導赤散,加山梔、防己以清之。

 審系寒結而陽氣不化者。五苓散治之。取其水利。則少腹之痛自止。橘核丸,加茯苓亦治之。

 在血分者。胞為肝腎所司。肝陽不達於胞中﹝uterine﹞。則胞血凝滯而痛。四物湯,加艾葉、香附、阿膠、茴香。

 腎陽不達於胞室。則胎冷痛﹝cold_pain﹞。上連腰脊。四物湯,加杜仲、故紙、台烏、艾葉。

 此名胞阻﹝uterine_obstruction﹞。

 謂胞中﹝uterine﹞陰血﹝yin-blood﹞。與陽氣阻隔也。重則用腎氣丸。輕則用膠艾四物湯。

血與水皆陰也。

 水為先天陽氣所化之陰液。血為後天胃氣﹝stomach_qi﹞所化之陰汁。

 腎陰又轉賴胃之水津而生。胃氣﹝stomach_qi﹞又實藉腎之生陽而旺。

 今有腎中之生陽不足者。脈弦發熱﹝fever﹞。愈脹而下墜。腹痛﹝abdominal_pain﹞、惡寒﹝aversion_to_cold﹞。子宮欲開。

 仲景用附子湯治之。保腎之陽。以扶胃氣﹝stomach_qi﹞。此補陽法也。

 又有:胃中之水津不足者。則子臟乾燥。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憑。數欠伸。

 所以然者。以腎水﹝kidney_edema﹞不足。沖血不足。無所潤養。腎水﹝kidney_edema﹞在下。則為胞中﹝uterine﹞之天癸。在上則為口中之津液。臟燥。則肺金不得津液之潤養。

 故肺主悲傷。欠伸者。明系腎病。

 如神所憑者。血燥則心不化液。而神無守也。甘麥大棗湯。滋腎之陰。從衝任以輸水於腎。而腎陰因籍以生。此補陰法也。

 視此二條。一切滋陰補陽之法。可以貫通。

胎漏﹝vaginal_bleeding_during_pregnancy﹞。亦分水與血二證。下血者﹝hematochezia﹞屬血熱。因其火甚。

 故逼血妄行。宜四物湯,加阿膠炒梔子、側柏葉、黃芩。

 下水者。或如豆汁。下至升許:名曰孤漿。去水太多。則胎乾枯。必倚而墜。水即氣也。惟其氣泄。是以水泄。黃糯米濃煎。補而滋之。茅根、白術、人參、鹿角霜、桑螵蛸、白銀。酒水煎服。亦佳。

再按血統於脾。而藏於肝。肝主疏漏。

 故漏血﹝metrorrhagia﹞。治以歸脾湯,加柴胡、山梔、阿膠。于法尤合。水生於腎而制於肺。肺氣不納。

 故漏水。今觀肺中虛寒。不能制下。則小便遺溺。可知肺氣不納。

 所以漏水之理矣。宜用白術、人參、海螵蛸、龍骨、牡蠣、百合、訶子、苧根、白銀。

子淋者﹝gestational_stranguria﹞。小便淋瀝﹝dribbling_discharge﹞。亦分水淋、血淋﹝hematuric_strangury﹞二者。

 水淋病在膀胱。脹閉澀滯。宜五淋散,加木通澤瀉。

 血淋者﹝hematuric_strangury﹞。病在血室﹝uterus﹞。陰中割痛。下滴血點。四物湯,加蓯蓉、茅根、藕節、條芩、赤苓、草梢。

子懸者﹝gestational_suspension﹞。胎氣﹝fetal_qi﹞上逼。懸塞心胸。亦分水分、血分二者。

 水分之病。由於氣虛。水泛為痰。壅湊其胎。濁氣上逆。脈必沉滑遲弱。六君子湯,加枳殼、紫蘇腹皮、川芎、香附治之。

 血分之病。由於血虛﹝blood_deficiency﹞。胎中厥陰肝經相火﹝ministerial_fire﹞上僭。舉胎上逼。宜小柴胡合四物湯。再加雲苓、黃連、黃柏。六味丸,加牛膝、麥冬以引之使下。亦高者抑之之義。毋畏牛膝之墮胎也。

又按子懸﹝gestational_suspension﹞之證。有孕七八月。產母血虛﹝blood_deficiency﹞。胎無所養。上行求食者。但用下降之藥。不能治也。

 宜大補其血。炙甘草湯。去桂枝。加淮藥、棗仁治之。

 聖愈湯,加白術、雲苓、甘草亦治之。甘麥大棗湯皆宜。

 又當美其飲食。用黃芪、人參、山藥、白芷、芡實豬蹄燉服。最佳。

子氣者﹝edema_of_legs_in_pregnancy﹞。水腫也﹝edema﹞。胞與膀胱。並域而居。胞宮為胎所占。侵逼膀胱。以致膀胱之水。不能化行。亦由膀胱之氣化。先有不足。

 故能為胎占。用五苓散主之。

 若是胎火乘肺。化源不清。以致便短水腫者﹝edema﹞。去桂枝。加知母、麥冬、黃芩、杏仁、防己治之。

子煩者﹝gestational_dysphoria﹞。血虛也﹝blood_deficiency﹞。血者心之所主。血足則心不煩。胎既耗血。胎中之火。

 又上與心火相合。火擾其心。是以虛煩不能眠。酸棗仁湯治之。朱砂安神丸:亦治之。

子眩者﹝pregnancy_vertigo﹞。氣分之痰也。

 其證:目眩﹝dizzy_vision﹞、頭暈﹝dizziness﹞。

 皆由胎水上逆為痰之所致。二陳湯,加紫蘇、枳殼、杏仁、薑汁、竹瀝治之。

子癇者﹝eclampsia﹞。血分之風也。

 其證:忽然昏冒。卒倒無知。手足抽掣﹝pulling﹞。過時則醒。口噤﹝lockjaw﹞反張。乃孕婦血虛﹝blood_deficiency﹞。風邪入肝之所致。

 法宜:補血祛風。四物湯,加鉤藤、防風、茯神、桑寄生、獨活、羚羊角。逍遙散小柴胡。

 皆可借治。

小便不通者﹝urinary_stoppage﹞。氣不足也。氣化則水能出。

 今小便點滴不通。是胞系下壓其溺竅故也。

 究其所以下壓溺竅之故。則因腎氣不足。不能舉胎而上。此名轉胞﹝shifted_bladder﹞。宜腎氣丸主之。又或胃氣﹝stomach_qi﹞不足。不能升提其胎。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便不通者。血不足也。孕婦之血足則無病。血既不足。則供胎猶未能給。更何能分給諸臟。是以必現口渴﹝Thirst﹞、咳逆﹝cough_and_counterflow﹞發熱﹝fever﹞大便不通等證。

 治宜滋生其血。血足則大便自通。四物湯,加杏仁、麻仁、蓯蓉、菟絲子治之。逍遙散,加麻仁、枳殼、厚朴亦治之。

總而論之。

 胎氣﹝fetal_qi﹞不和者。皆是水分之病。調水則氣自和。

 胎火太旺者。皆是血分之病。調血則火自熄。

 能知水、火、血、氣之故。則治胎不難。治失血之證亦不難。即治雜證。更無所難。

 此書為失血說法。其氣一門。

 皆連類而及之者。然胎病﹝Intrauterine_disease﹞之發。

 尤水、火、血、氣之顯然者。

 能參透此條。則於水、火、血、氣四字。自無隱匿之情。

 其他胎病﹝Intrauterine_disease﹞。有未備錄者。另有胎產﹝parturition﹞之書可查。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