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絡彙編》(明‧翟良撰)

 臟腑聯繫分合詳說:

人生而百骸俱備,九竅(耳目口鼻陽七竅,前後陰二竅)皆靈,惟口之一竅,乃飲食之所從入,氣息呼吸之道路,門戶之首稱也。

 如口之上下口唇,名為飛門﹝oral_lips﹞,言其動運開張,如物之飛搖也。

 上下牙齒,名為戶門﹝tooth﹞,言其能司出入,如戶之啟閉也。

 雖屬足陽明經,其本又從腎生,腎主骨,故曰牙齒者骨之餘。

 牙齒以內,則舌居焉。

 舌乃心之苗,其本又兼脾腎二經,舌上隱竅曰廉泉﹝RN23﹞,舌動而津液湧出,穴在結喉下。

 又有云:舌根下近牙處一小穴,名玉池穴,下通腎經,舌動而清水出,即腎水上潮,仙家謂之赤龍攪海。

 上齶之後,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懸雍﹝Uvula_palatina﹞,乃發聲之機也。

 懸雍之下,舌之後,有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塗施化,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喉在前,主出納,名吸門﹝epiglottis﹞;其管堅空,其硬若骨,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此氣管也。

 咽在後,主吞咽,名咽門﹝fauces﹞;其管柔空,其軟若皮,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食同下,並歸胃中,此食管也。

 吸門﹝epiglottis﹞、咽門﹝fauces﹞之間,又有會厭﹝epiglottis﹞,其形非肉非骨,由似肉似骨,如錢之大,覆於吸門﹝epiglottis﹞之上,為聲音之關,薄則易於啟發,音出快而利便,厚則啟發遲,音出慢而聲重。

 吸門﹝epiglottis﹞氣出,則會厭﹝epiglottis﹞開張,若飲食自口入咽,必由吸門﹝epiglottis﹞而過,會厭﹝epiglottis﹞即垂,緊蓋吸門﹝epiglottis﹞,飲食由會厭﹝epiglottis﹞之上而入咽門﹝fauces﹞,毫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epiglottis﹞開張。

 若當食之時,偶有言語,會厭﹝epiglottis﹞因之而開張,覆蓋不嚴,則飲食乘氣逆入喉門而嗆矣。

氣管九節,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內有十二小孔,孔不外透,乃氣息之路,謂之十二重樓,仙家謂之十二等級。

 下聯肺本,以肺乃相傅之官﹝office_of_assistant﹞,又為華蓋﹝florid_canopy﹞,居諸臟之上,以覆蓋諸臟,統一身之氣,六葉兩耳,中有二十四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無有窮也。

 主藏魄,重三斤三兩,附著於脊之第三椎。

 肺之下而心系焉。

 心乃君主之官﹝office_of_monarch﹞,形如未放蓮花,中有七孔三毛。

 又有云:其象尖長扁圓,其色黑赤黃,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統一身之血。

 主藏神,重十二兩,藏精汁三合,附著於脊之第五椎。

外有脂膜﹝Superficial_fascia﹞包裹,赤黃色為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聯,共成一片,周回斜著於脊脇,俗名謂之羅膈﹝Diaphragm_muscle﹞。

 遮隔腸胃濁氣,使不得上薰心肺。

 所謂膻中﹝RN17﹞也,膻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清氣所居之地,主呼吸而條貫百脈者。

包絡羅膈﹝Diaphragm_muscle﹞,與諸贓腑所聯之脂膜﹝Superficial_fascia﹞,俱系於脊之上下。

 而包絡羅膈﹝Diaphragm_muscle﹞,則系於脊之第七節,諸臟系皆於此而通於心,而心亦於是而通諸臟。

 《經》云: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傍,非傍側之傍,脊有左右兩傍,而小心居於其前),乃神靈之官﹝office_of_monarch﹞也,禁不可刺。

 心有四系:

  一系上通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以朝百脈。

  一系循脊,從左透膈而通於肝。

 肝乃將軍之官﹝the_office_of_general﹞,如木甲折之象,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亦有系上絡心肺,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透竅。

 主藏魂,重四斤四兩,附著於脊之第九椎。

 膽即系於肝之短葉。

 膽者中正之官﹝office_of_justice﹞,決斷出焉,重三兩三銖,藏汁三合,一名謂之青腸。

 一系循脊,近右透膈而通於脾。

 脾在肝下,乃倉廩之官﹝office_of_the_granaries﹞,與胃同膜而附其上。

 其色如鳥脾赤紫,其形如刀鐮。

 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

 主藏意與智,重三斤三兩,長五寸,廣三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而藏榮,附著於脊之第十椎。

 一系入肺兩大葉間,由肺葉而下,曲折後向,並連脊膂﹝paravertebral_sinews﹞細絡,貫脊髓,透膈而通於腎。

 腎在脾下,腎乃作強之官﹝office_of_labor﹞,形如豇豆,色紫黑,有二枚相並,而附著於脊之十四椎,兩傍各一寸五分,右為陽水,左為陰水,相對有橫管一條相通,中間有一穴,是命門﹝DU04﹞,乃相火也﹝ministerial_fire﹞。

 《經》云:兩個一般無兩樣,中間一點是真明,正此之謂也。

 主藏精與志,外有黃脂包裹,內裹淡白,各有帶二條,

  上條系於心,

  下條過屏翳﹝perineum﹞穴﹝RN01﹞後,趨脊骨下,有大骨在脊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竅,是腎經帶脈﹝Dai_Meridian﹞過處,上行夾脊,至腦中,是謂髓海。

 五臟之真,惟腎為根,上下有竅,穀味之液,化為氣血,氣血壯盛,化生精脈,精脈滿足,人乃久生。

 蓋五臟皆有精,而腎乃其聚處,所以謂腎乃精之舍。

 若腎精絕,則五臟之氣血無餘,豈能久生乎?

 所以人當調和飲食,以養後天之氣血;保攝精脈,以養先天之元氣。

 此喉之一竅,臟相聯繫者如此。

 食管自咽門﹝fauces﹞至胃,長一尺六寸,透膈而通於胃。

 胃之上口,即食管下口,名為賁門﹝cardia﹞,言其如物之奔而不返也。

 胃乃倉稟之官﹝office_of_the_granaries﹞,水穀之海,號曰太倉﹝RN12﹞,又謂之黃腸﹝gaster﹞。

 重三斤十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廣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為受納之府,腐化水穀。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為幽門﹝pylorus﹞,言其幽暗隱秘之處,水穀由此而入小腸。

 小腸乃承受之官﹝office_of_receiving_plenitude﹞,化物出焉。

 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盤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又謂之赤腸﹝small_intestine﹞。

 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為闌門﹝screen_gate﹞,言其闌約水穀,從此泌別清濁。

 其清之如水者,滲入膀胱而為溺。

 膀胱與小腸,以脂膜﹝Superficial_fascia﹞相聯,有下口,無上口,承受闌門﹝screen_gate﹞之清而為溺者,亦藉此脂膜﹝Superficial_fascia﹞以相通也。

 為其內空,善受濕氣,濕氣入始化而為溺,為州都之官﹝Regional_Rectifier﹞,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三合。

 又謂之黑腸﹝large_intestine﹞,其濁之滓穢者,傳入大腸。

 大腸乃傳導之官﹝official_of_transportation﹞,變化出焉,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右回疊積,盤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又名回腸﹝ileum﹞。

 大腸下口,即直腸﹝rectum﹞上口,名為魄門﹝Anus﹞。

 直腸﹝rectum﹞下口,名為肛門﹝anus﹞,滓穢之物,從此出焉。

 此咽之一竅,腑相聯繫者如此

 (膽在肝中,無竅通腑;三焦無形,借形為形,所以不曾續於腑之聯繫中。詳說在各臟腑圖論內)。

 臟腑有相合者、有不相合者,有大相懸絕者。

 臟與臟相合者,心肺也;臟與臟相懸絕者,肺腎也;

 臟與腑相合者,肝膽也、脾胃也。

 腑與腑相合者,胃與小腸,小腸與大腸也。

 膀胱雖附於小腸,非有孔道貫通者,是脂膜﹝Superficial_fascia﹞與小腸相聯而淡滲耳。

 項中有二竅,前則喉,後則咽,玉莖﹝Phallus﹞亦有二竅,上則溺管,下則精管。

 婦人牝漏之內,亦有二竅,其溺孔在上,小便從此而生,或病淋濁,亦從此出;其行經旋精,或崩漏﹝uterine_bleeding﹞遺泄,皆從下管而出。

 婦人下管,又名庭孔﹝vagina﹞、血室﹝uterus﹞、子宮﹝Uterus﹞。

 知此,則知淋濁、遺泄、崩帶,不一源矣。

 五臟六腑,俱相聯繫,而著於脊,又不可不知。

 耳者腎之竅,眼者肝之竅,口者脾之竅,舌者心之竅,鼻者肺之竅。

 腎主骨,牙者骨之餘。

 肝主筋,指甲筋之餘。

脾主肌肉,凡肉之盡處皆屬脾(如上下眼皮、上下唇皮、耳垂,並周遭之邊,指甲周遭之邊之類是也)。

 心主血,髮者血之餘。

 肺主皮毛,遍身毛孔皆其餘。

以上言臟腑聯繫貫串之形、以下言臟腑氣血流行之脈,詳說見各臟腑圖論中。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