臏下脂肪墊勞損又稱臏下脂肪墊損傷、脂肪墊肥厚及脂肪墊炎。一般認為損傷或勞損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也可由關節內其他疾病繼發引起。多發生於運動員及膝關節運動較多之人,如經常爬山、下蹲或步行者。

 

【生理解剖】:

臏下脂肪墊位於臏骨下方,是臏韌帶後方及兩側與關節囊之間的脂肪組織,呈三角形,充填於膝關節前部間隙,有增加膝關節穩定性和減少摩擦的作用。

 

【病因病機】:

本病多是由於膝關節的極度過伸或直接遭受外力的撞擊,使臏下脂肪墊受到擠壓,引起局部充血、水腫等無菌性炎性改變;或由於膝部其他疾病的炎性刺激、滲出而引起脂肪墊炎症。如病史較長者則脂肪墊肥厚,並與臏韌帶發生粘連,從而影響膝關節的伸屈活動。

 

【臨床表現】:

患者站立或運動時,膝關節過伸則發生酸痛無力,臏韌帶及其兩膝眼部位腫脹、膨隆,有壓痛,有時膝痛可放射至膕窩。晚期病人,脂肪墊肥厚並與臏韌帶粘連,可影響膝關節的活動。


 

【檢查】

(一)關節前臏韌帶兩側有輕度腫脹、壓痛。

(二)脂肪墊擠壓試驗陽性。

(三)膝關節過伸試驗陽性。

(四)X光檢查,可排除骨與關節病變。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及相關檢查,不難確診。

 

【鑒別診斷】:

(一)臏腱周圍炎:多由於外傷或勞損引起,臏腱周圍疼痛,膝關節伸屈活動時加重,局部有壓痛,有時可觸及拈發感。伸膝抗阻時疼痛加重。

(二)臏下滑囊炎:臏腱周圍酸楚脹痛,稍活動後則減輕,較大的囊腫可擠壓兩側脂肪墊而出現明顯的隆起,局部壓痛,觸壓腫脹處可有囊性感,並向臏韌帶兩側移動。

(三)臏骨軟化症:患者膝部疼痛,上下臺階時加重,有時有打軟腿現象,壓痛點位於臏骨兩側,屈伸膝關節時可觸及粗糙的摩擦感,臏骨研磨試驗陽性。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活血,通絡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梁丘、血海、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足三裏、伏兔、犢鼻等穴。

(三)主要手法:點、推、點按、揉拈、搖、(扌袞)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準備手法:患者仰臥位,膝關節微屈曲,下墊枕。醫生以一手掌根部在患處及周圍作揉拈法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熱感為度。

2、治療手法:醫生用一手拇、食二指推按兩膝眼處1分鐘,以酸脹為度;再點按梁丘、血海、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足三裏、伏兔、犢鼻等穴約4分鐘,然後在臏骨下緣施以揉拈法約3~5分鐘;將髖、膝關節各屈曲90°,醫生一手扶膝,另一手握踝部,在牽引下環轉搖晃小腿6~7次,然後使膝關節儘量屈曲後再拔直反復5次。

3、結束手法:最後,滾小腿及大腿的肌肉約3分鐘,結束治療。

 

【其他方法】:

針灸、小針刀、理療、封閉等。

 

【注意事項】:

(一)注意膝部保暖。

(二)加強膝關節功能鍛煉,尤其是伸屈膝關節動作。

(三)對伴有膝部其他疾病者,應同時給予治療。

 

 

 

 

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