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外傷辨》四時用藥加減法: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reservoir_of_food_and_drink﹞。

 又云:腸胃為市,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

 其為病也不一,故隨時證於補中益氣湯中,權立四時加減法於後。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

 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

 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sweating﹞。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stabbing_pain﹞,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

 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二十個)。

 頭痛﹝Headache﹞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

 諸頭痛﹝Headache﹞,並用此四味足矣。

 如頭痛﹝Headache﹞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phlegm_syncope﹞、頭痛﹝Headache﹞,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

 耳鳴﹝deafness﹞,目黃,頰頷腫﹝swelling_under_the_chin﹞,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red_face﹞,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藁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三分)。

 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芪(七分),益元氣﹝primordial_qi﹞而瀉火邪。

 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pharyngalgia﹞、頷腫﹝swelling_under_the_chin﹞,脈洪大,面赤者﹝red_face﹞,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乾﹝xwrostomia﹞、咽乾者﹝dry_pharynx﹞,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stomach_qi﹞上行以潤之。

如夏月咳嗽者﹝cough﹞,加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cough﹞,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秋涼亦加。

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陳皮(五分)。

 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epigastric_oppression﹞,夯悶者,加芍藥、黃連(以上,各一錢)。

如痞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加枳實、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三分),厚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epigastric_oppression﹞,覺中寒,加附子、黃連(以上,各一錢)。

 不能食而心下痞﹝epigastric_oppression﹞,加生薑、陳皮(以上,各一錢)。

能食而心下痞﹝epigastric_oppression﹞,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以上,各一錢)。

 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epigastric_oppression﹞,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

 如惡寒﹝aversion_to_cold﹞覺冷痛﹝cold_pain﹞,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aversion_to_cold﹞,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

腹痛﹝abdominal_pain﹞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類。

如腹中痛,惡寒﹝aversion_to_cold﹞而脈弦者,是木來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

 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以理中湯主之;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

 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術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脇下痛﹝rib-side_pain﹞,或脇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

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

 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遍閱《內經》中悉言小腹痛﹝smaller-abdominal_pain﹞皆寒,非傷寒﹝Typhoid﹞厥陰之證也,乃下焦血結膀胱,仲景以抵當湯並抵當丸主之。

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芪、人參之類補之。

 不愈,則是有熱也,黃柏、生地黃(以上,各五分),切禁勞役。

 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dribbling_discharge﹞,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五分)。

 如淋,加澤瀉(五分)。

 此下焦風寒合病也。

 《經》云: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乃受客邪之濕熱也,宜升舉發散以除之。

大便秘﹝constipation﹞澀,加當歸(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

 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如大便行則止。

 此病不宜大下之,必變凶證也。

腳膝痿軟,行步乏力﹝fatigue﹞,或痛,乃腎肝伏熱,少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

 脈緩,顯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術、人參、澤瀉、白術、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風濕相搏﹝mutual_contention_of_wind_and_dampness﹞,一身盡痛,以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