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學》細辛(解表藥,發散風寒藥): |
【藥用】: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細辛或細辛的全草。 |
【性味﹝nature_and_flavour﹞與歸經﹝channel_tropism﹞】: 辛,溫。入心、肺、肝、腎經。 |
【功效】:發散風寒﹝wind-cold﹞,祛風止痛,溫肺化飲。 |
【臨床應用】: |
01、用於感冒風寒﹝wind-cold﹞、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1d_with_fever﹞、頭痛﹝cephalgia﹞身痛﹝pantalgia﹞、鼻塞﹝Nasal_congestion﹞等症。 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治療外感風寒﹝wind-cold﹞、頭痛﹝cephalgia﹞較劇的病症; 對於外感風寒﹝wind-cold﹞、陰寒裏盛的病症,亦可應用,須配合麻黃、附子等同用。 |
02、用於頭痛﹝cephalgia﹞、齒痛﹝toothache﹞、風濕痹痛﹝wind-damp_impediment_pain_pattern﹞。 細辛止痛力強,對於頭痛﹝cephalgia﹞、齒痛﹝toothache﹞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cephalgia﹞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toothache﹞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對於風濕痹痛﹝wind-damp_impediment_pain_pattern﹞,以屬於寒濕者為宜,可與羌活、川烏、草烏等配合應用。 |
03、用於痰多咳嗽﹝cough﹞。 細辛能溫肺以化痰飲﹝phlegm_and_retained_fluid﹞,所以主要用於治療肺寒咳嗽﹝cough﹞、痰多質稀色白的病症,常與乾薑、半夏等配伍﹝combine﹞應用。 本品又能通鼻竅,療口瘡﹝aphtha﹞。 用於鼻淵﹝Sinusitis﹞,常配合白芷等應用;用於口舌生瘡,可單用一味細辛,研末敷於臍部。 |
【處方用名】:北細辛、細辛(喜淨,曬乾,切碎用)炙細辛(用蜂蜜拌炙,減少溫散之性) |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一錢五分,煎服。外用適量。 |
【按語】:細辛既能外散風寒﹝wind-cold﹞,又能內祛陰寒,同時止痛、鎮咳功效較佳。 本品雖有較好的散寒作用,但發汗作用力較弱,一般解表方劑中不作主藥,臨床用於風寒﹝wind-cold﹞表症主要有兩個方面: 或者外助麻黃以發汗解表,內助附子以扶陽溫腎,治療陽虛體質的外感風寒﹝wind-cold﹞,形寒怯冷等症。 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鎮痛作用,用於風寒﹝wind-cold﹞表症兼有頭痛﹝cephalgia﹞、身痛﹝pantalgia﹞或咳嗽﹝cough﹞等症。 此外,在鎮咳方面,可配合乾薑以溫肺化痰,配五味子以開闔並施,配麻黃宣暢肺氣;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toothache﹞,配川芎治頭痛﹝cephalgia﹞,配烏頭治痹痛﹝impediment_pain﹞,都是常用的配伍﹝combine﹞應用方法,可供參考。 |
【方劑舉例】: 小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細辛、芍藥、五味子、乾薑、半夏、甘草治痰飲﹝phlegm_and_retained_fluid﹞、咳嗽﹝cough﹞、氣喘﹝asthma﹞。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麻黃、附子、細辛治陽虛而兼外感,身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減,神衰欲寐。 |
【文獻摘錄】: 《本經》:「主呃逆上氣﹝cough_with_dyspnea﹞,頭痛﹝cephalgia﹞腦動,百節拘攣﹝hypertonicity﹞,風濕痹痛﹝wind-damp_impediment_pain_pattern﹞,死肌。」 《本草衍義》:「治頭面風痛,不可缺此。」 《本草別說》:「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細辛 |
【B】 |
下列有關小青龍湯之敘述,何者錯誤:※※A、組成有麻黃、桂枝;※※B、組成有杏仁、生薑;※※C、組成有細辛、半夏;※※D、現代醫學已有不少動物研究證實小青龍湯有免疫調節之作用。﹝高考,臨床醫學﹞ |
【A】 |
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于:※※A、素體陽虛,感冒風寒者;※※B、衛氣不固,風寒外襲者;※※C、失血之後,複感風寒者;※※D、陰血虧虛,感受外邪者;※※E、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者。。﹝中醫,傷寒學﹞ |
【B】 |
小青龍湯中配伍乾薑、細辛的主要用意是:※※A、溫肺散寒;※※B、溫肺化飲;※※C、散寒解表;※※D、溫脾散寒;※※E、散寒止痛。﹝中醫,傷寒學﹞ |
【C】 |
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功用是:※※A、理氣解表;※※B、益氣解表;※※C、助陽解表;※※D、化飲解表;※※E、透疹解表。(中醫,傷寒學) |
【D】 |
細辛的用量為:※※A、3~10g;※※B、2~5g;※※C、6~9g;※※D、1~3g;※※E、0.3~0.5g。。﹝中醫,傷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