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的性能:

 中草藥品種眾多,每一種藥物都有一定的適應範圍,例如紫蘇可以治療感冒,大黃可以治療便秘,蒲公英可以治療熱癤、疔瘡,黃耆可以治療氣虛……,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選用不同的中草藥來治療,這就是因為它們各自具備特有的性能。

中草藥的性能,可以從多方面來認識,疾病有寒性、熱性的區別,藥性也有寒、熱的不同;病勢有向上向下、在表在裡的差異,藥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區別;疾病發生部位在各個臟腑經絡不同,藥性也有歸入某經的區分……等等。

 認識藥物的性能,並不是某一個人在某一時期「天才」地發現的。

 它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藥物治病的豐富經驗,並把它上升為理論的結果。

 這些理論,雖然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提高,但長期以來,對中醫用藥曾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因此,中醫治療疾病,除了必須對病員的病情作出正確的診斷以外,還必須較為熟練地掌握中草藥的性能,才能正確座用於臨床。

《中草藥學》四氣五味:

 四氣五味,就是藥物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個方面。

 其中的「性」又稱為「氣」,是古代通用、沿襲至今的名詞,所以四氣也就是四性。

 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

 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發生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例如,感受風寒﹝wind-cold﹞、怕冷發熱﹝Fever﹞、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症狀,這時用紫蘇、生薑煎了湯飲服後,可以使病員發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狀,說明紫蘇、生薑的藥性是溫熱的。

 如果生了療瘡、熱療、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小便黃色、舌苔發黃,或有發熱﹝Fever﹞,這就是熱的症狀,這時用金銀花、菊花來治療,可以得到治愈,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

 中草藥的藥性,通過長時期的臨床實踐,絕大多數已為人們所掌握,如果我們熟悉了各種藥物的藥性,就可以根據「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和「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針對病情適當應用了。

 一般是,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症。

 溫熱藥,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症。

 此外,還有一些藥物的藥性較為平和,稱為「平」性。

 由於平性藥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的作用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正氣﹝healthy_qi﹞,而一般仍稱為四氣。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它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

 各種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

 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

 一般發汗的藥物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數有、辛味;某些補養的藥物,也有辛味。

(二)甘:

 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

 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

(三)酸:

 有收斂、固澀等作用。

 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

 有瀉火、燥濕﹝Dampness﹞、通泄、下降等作用。

 一般具有清熱、燥濕﹝Dampness﹞、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有苦味。

(五)鹹:

 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鹹味。

 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它們的意義和作用是這樣的:

(一)淡:

 就是淡而無味,有滲濕﹝Dampness﹞、利尿作用。

 一般能夠滲利水濕﹝Dampness﹞、通利小便的藥物,大多數是淡味。

(二)澀:

 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

 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稱「淡附於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氣和味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

 由於氣有氣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wind-cold﹞;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可知蘆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等。

 一般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

 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就有所區別;:

 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

 例如,同樣是寒性藥,若味不相同,或為苦寒,或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同樣是甘味藥,但氣有所不同,或為甘溫,或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黃耆甘溫、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

 所以,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

 在臨床具體應用時,一般都是既用其氣、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應用的時候,配合其他藥物,則或用其氣,或用其味。

【文獻摘錄】:

《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欽,鹹能軟、堅,淡能利竅。」

《用藥法象》:「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鹹之味也。...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

《景岳全書》:「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榖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healthy_qi﹞;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本草綱目》:「寇氏言寒熱溫涼是性,香臭腥躁是氣....但自《素問》以來,只以氣味言.....。」

《中醫名詞術語選釋》:「近人認為藥物味道的不同,與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如、味辛的多含揮發油,味酸的多含有機酸,味甘的多含糖類,味音的則可能含生物鹼,甘類或苦味質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