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是一種由於正氣虛弱,感染癆蟲,侵蝕肺臟所致的,以咳嗽﹝cough﹞、咯血﹝emptysis﹞、潮熱﹝Tidal_fever﹞、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及身體逐漸消瘦﹝emaciation﹞等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相當於西醫學中的肺結核﹝phtisis﹞,是肺病中的常見病。

 中醫治療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著眼於從整體上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針對患者不同體質﹝constitution﹞和疾病的不同階段,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多結合抗癆西藥治療,可以收到標本兼顧,恢復健康的結果。

中醫學對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認識歷史悠久,且逐漸深化。

 《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籍中無肺癆病﹝phtisis﹞﹝Pulmonary_tuberculosis﹞,大多歸於「虛損﹝vacuity_detriment﹞」、「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一類病證中,並描述了與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主症相似的臨床表現,如:

 《靈樞‧玉版篇》說:「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晉代《肘後備急方》進一步認識到本病具有傳染性,指出「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並創立「屍注」、「鬼注」之名。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把「屍注」列入肺臟病篇章,明確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勞熱生蟲在肺」。

 《外台秘要》對本病的臨床表現觀察尤為詳細,指出本病有骨蒸﹝bone_steaming﹞、煩躁﹝dysphoria﹞、食無味、消瘦﹝emaciation﹞、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咳嗽﹝cough﹞、兩頰如胭脂色等症狀,還指出本病可見「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等兼症。

 由於本病的傳染性和諸多症狀,故有很多名稱,如屍疰、勞疰、蟲疰、傳屍、肺痿﹝lung_flaccidity﹞、勞嗽、骨蒸﹝bone_steaming﹞、伏連、急癆等,直到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始以「癆瘵」定名,並指出與「予事而憂則肺勞」為「各一門類,不可不知」,從發病學上把癆瘵與一般的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進行了界定。

 病因方面,在唐代關於肺蟲說的基礎上,創立了「癆蟲」、「瘵蟲」之說;

 在治療方面,《仁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殺瘵蟲」的重要觀點。

 元代葛可久《十藥神書》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治療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專著。

 《丹溪心法‧癆瘵》倡「癆瘵主乎陰虛」之說,突出病理重點,確立了滋陰降火的治療大法。

 明代《醫學入門‧癆瘵》指出「潮、汗、咳嗽﹝cough﹞、見血、或遺精﹝Seminal_emission﹞、便濁﹝turbid_urine﹞、或泄瀉﹝diarrhea﹞,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個主症。

 《醫學正傳‧勞極》確立了殺蟲與補虛的兩大治療原則,迄今仍然對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節所論述的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與西醫學中的肺結核﹝phtisis﹞病相類同。

 若以廣義的癆瘵而言,還包括某些肺外結核在內。

 當這些疾病出現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臨床表現時,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為感染癆蟲,一為正氣虛弱。

 《古今醫統‧癆瘵門》即曾指出「凡此諸蟲,……著於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癆瘵之證。」癆蟲和正氣虛弱兩種病因,可以相互為因。

 癆蟲傳染是發病不可缺少的外因﹝external_cause﹞,正虛是發病的基礎,是癆蟲入侵和引起發病的主要內因﹝Internal_cause﹞。

 01、感染:

 癆蟲早在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已認識到本病屬於慢性傳染性消耗性疾病,提到此病「積年累月,漸就頓滯,乃至於死」,而且其傳染性很強,甚至可以「滅門」。

 古人根據本病具有傳染的情況,創立了「癆蟲」、「瘵蟲」之說,如: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癆瘵諸證》指出:「諸證雖曰不同,其根多有蟲。」

 明確指出瘵蟲傳染是形成本病不可缺少的因素,因直接接觸本病患者,如問病弔喪,看護,骨肉親屬與患者朝夕相處,「癆蟲」侵入人體而成病,這種認識直到1882年發現結核桿菌才被證實。

 02、正氣虛弱: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可發生於各種年齡、體質﹝constitution﹞、經濟狀況的人。

 一般說來,往往在正氣虛弱時罹患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凡先天稟賦不強,小兒餵養不當;或病後失養,如麻疹、哮喘等病後或外感咳嗽﹝exogenous_cough﹞經久不癒,以及產後失於調養等,皆易致癆蟲入侵。

 故《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說:「嬰孺之流,傳注更苦」。

 後天攝身不慎,青年早婚,嗜欲無節,耗傷精血;或情志不遂﹝affect-mind_dissatisfaction﹞,憂思過度,或勞倦傷脾,而導致正氣虛弱,癆蟲入侵而發病。

 正如《古今醫統‧癆瘵門》說:「凡人平素保養元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欲多淫,苦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氣外乘」,並提出氣虛血痿,癆瘵「皆能乘虛而染觸」。

 年老體弱,生活貧困,營養不良,也是罹病的重要原因,如《理虛元鑒‧虛症有六因》即曾指出「因境遇者,……貧賤而窘迫難堪」,易致癆蟲侵襲。

癆蟲感染和正氣虛弱兩種病因,可以互為因果。

 癆蟲是發病的原因,正虛是發病的基礎。

 正氣旺盛,即使感染癆蟲後,也未必發病,正氣不足,則感染後易於發病。

 同時,病情的輕重與內在正氣的強弱也有重要關係。另一方面,癆蟲感染是發病的必備條件,癆蟲既是耗傷人體氣血的直接原因,同時又是決定發病後病變發展規律、區別於它病的特殊因素。

 本病的發病:部位,主要在肺。

 由於肺開竅於鼻,職司呼吸,癆蟲自鼻吸入,直趨於肺而蝕肺,故臨床多見肺失宜肅之症,如乾咳﹝dry_cough﹞、咽燥、咯血﹝emptysis﹞,甚至喉瘡聲嘶等。

 由於臟腑﹝zang-fu_viscera﹞間具有相互資生,互相制約的密切關係,因此肺病日久可以進一步影響到其他臟腑﹝zang-fu_viscera﹞,故有「其邪輾轉,乘於五臟」之說。

 其中與脾腎兩臟的關係最為密切。

脾為肺之母,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日久,子盜母氣,則脾氣亦虛,可伴見疲乏、食少、便溏﹝Sloppy_stool﹞等症,其甚者可致肺、脾、腎三臟同病。

腎為肺之子,肺虛腎失資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上耗母氣,則可見肺腎兩虛,伴見骨蒸﹝bone_steaming﹞、潮熱﹝Tidal_fever﹞、男子失精﹝Spermatorrhea﹞、女子月經不調﹝menstrual_disorders﹞等腎虛症狀;

 若肺虛不能制肝,腎虛不能養肝,肝火偏旺,則見性情急躁,善怒,脇痛﹝Hypochondriac_Pain﹞;

 肺腎陰虛﹝deficiency_of_kidney_yin﹞,心火上炎還可伴有虛煩不寐﹝Insomnia﹞,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等症;

 如肺虛制節失司,血脈運行不暢,病及於心,可見喘、悸、腫、紫紺﹝cyanosis﹞等症。

 本病:病理性質的重點,以陰虛火旺為主。

 因肺喜潤惡燥,癆蟲蝕肺,肺體受損,首耗肺陰,陰虛則火旺,而見陰虛肺燥之候。

 故朱丹溪概括癆瘵的病理為「主乎陰虛」。

 由於陰陽互根,陰虛則火旺,可發展為氣陰兩虛,甚則陰損及陽。

 病理的轉變,與病情的輕重及病程有關。

 一般說來,初起病變在肺,肺體受損,肺陰虧耗,肺失滋潤,表現為肺陰虧損之候。

繼則肺腎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陰虛火旺,或因肺脾同病,陰傷及氣而致氣陰兩虛,後期肺、脾、腎三臟交虧,陰損及陽,可趨於陰陽兩虛的嚴重局面。

【臨床表現﹝Clinical_Situation﹞】:

癆蟲侵蝕肺臟所引起的臨床表現,以咳嗽﹝cough﹞、咯血﹝emptysis﹞、潮熱﹝Tidal_fever﹞、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等為主要症狀,這些症狀可出現於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各種類型,各症可以間作,或相繼發生,或同時兼見。

 但早期或病變輕微者常無明顯症狀,有症狀者均為病變活動時或病變較重者。

咳嗽﹝cough﹞:

 系肺陰不足所致,因此常表現為乾咳﹝dry_cough﹞,少痰,伴咽燥口乾﹝xwrostomia﹞,顴紅﹝hectic_cheek﹞,唇赤﹝red_lips﹞,舌紅少津,脈細數;但也有因脾虛生痰,痰濕阻﹝damp_obstruction﹞肺所致,故也可以出現咳嗽﹝cough﹞痰多,痰呈泡沫狀,伴身重﹝heavy_body﹞疲乏,胃納不振,舌苔白膩﹝Slimy_white_tongue_fur﹞等症;更有少數表現為痰熱咳嗽﹝cough﹞,症見痰黃且稠,或痰中帶血﹝cough_with_blood-flecked_phlegm﹞。

 咯血﹝emptysis﹞:

 多由於熱傷肺絡,症見血色鮮紅,咯血﹝emptysis﹞量多;也可挾有瘀血,症見少量咯血﹝emptysis﹞,時發時止,血色暗或帶紫色血塊。

 發熱﹝fever﹞:

 為陰虛生內熱,多表現為午後發熱﹝fever﹞,一般表現為低熱﹝Low-grade_fever﹞(38.5℃以下),或僅自覺五心煩熱﹝dysphoria_with_feverish_sensation_in_chest,_palms_and_soles﹞,好象熱從骨髓中蘊蒸而出,故又稱骨蒸﹝bone_steaming﹞,面顴紅赤﹝red_hectic_cheek﹞,但也有高熱者﹝high_fever﹞。

 發熱﹝fever﹞時間﹝Time﹞多從午後開始,夜熱早涼,發作有時,故稱潮熱﹝Tidal_fever﹞。

 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

 為內熱蒸騰,逼津外出,表現為人睡後,汗出﹝sweating﹞遍身,醒後則汗止。

 唯汗後衣被皆濕,疲乏無力感益加明顯。

 患者亦可表現為氣陰兩虛,形寒乏力﹝fatigue﹞,易汗肢冷﹝cold_limbs﹞,飲食減少,體重減輕,肌肉瘦削,晚期則形消骨立,男性多見遺精﹝Seminal_emission﹞,女性多見月經不調﹝menstrual_disorders﹞或閉經﹝Amenorrhea﹞。

【診斷﹝Diagnosis﹞】:

 01、初期:僅感疲乏無力,乾咳﹝dry_cough﹞,食慾不振﹝anorexia﹞,形體逐漸消瘦﹝emaciation﹞。

 病重者可出現咯血﹝emptysis﹞,潮熱﹝Tidal_fever﹞,顴紅﹝hectic_cheek﹞,形體明顯消瘦﹝emaciation﹞等症。

 02、有與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患者密切接觸史。

 03、病灶部位呼吸音減弱或聞及支氣管呼吸音及濕鑼音。

 04、痰塗片或培養結核菌多呈陽性。

 05、X線攝片可見肺部結核病灶。

 06、血沉增快,結核菌素皮試呈強陽性有助於診斷。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01、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

 兩病都具有消瘦﹝emaciation﹞、疲乏、食慾不振﹝anorexia﹞等虛證特徵,且有一定聯繫,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可發展為虛損﹝vacuity_detriment﹞,故《金匱要略》將之列為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範疇,但兩者是有區別的。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主要病變在肺,具有傳染性,以陰虛火旺為病理特點,以咳嗽﹝cough﹞、咯血﹝emptysis﹞、潮熱﹝Tidal_fever﹞、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消瘦﹝emaciation﹞為主要臨床症狀;而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則由多種原因所導致,病程較長,病勢﹝dynamic_of_disease﹞纏綿,病變為五臟虛損﹝vacuity_detriment﹞而以脾腎為主,一般不傳染,以氣、血、陰、陽虧虛為病理特點,是多種慢性虛損﹝vacuity_detriment﹞病證的總稱。

 02、肺痿﹝lung_flaccidity﹞: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與肺痿﹝lung_flaccidity﹞兩者病位﹝Location_of_disease﹞均在肺,但肺痿﹝lung_flaccidity﹞是多種肺部慢性疾患後期的轉歸,如肺癰﹝abscess_of_lung﹞、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咳嗽﹝cough﹞日久等,若導致肺葉痿弱不用,俱可成肺痿﹝lung_flaccidity﹞。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晚期,如出現乾咳﹝dry_cough﹞、咯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轉屬肺痿﹝lung_flaccidity﹞,故《外台秘要》稱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為肺痿﹝lung_flaccidity﹞疾。

【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

【辨證要點﹝differentiation_of_deteriorated_syndrome﹞】:

 01、辨病性: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病理性質以本虛為主,亦可見標實。

 本虛為陰虛,病變進程中可發展為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標實為火熱,痰濁﹝Phlegm_turbidity﹞和瘀血。

 故應辨別虛實的屬性,是否相互兼夾及其主次關係。

 02、辨病位﹝Location_of_disease﹞: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主臟在肺,在病變過程中「其邪輾轉,乘於五臟」。

 故應辨別病位﹝Location_of_disease﹞:是尚限於肺臟,或已經「輾轉」於其他臟,尤其是重點關注肺與脾、腎的關係。

 03、辨主症: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以咳嗽﹝cough﹞、咯血﹝emptysis﹞、潮熱﹝Tidal_fever﹞、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為四大主症,故應辨別主症間的主次輕重,以便在治本的基礎上為對症處理提供依據。

【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

補虛培元、抗癆殺蟲為治療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基本原則。

 補虛培元,旨在增強正氣,以提高抗病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就病理性質而言,補虛以滋陰為主,若合併氣虛、陽虛者,則當同時兼顧益氣、溫陽;就臟腑﹝zang-fu_viscera﹞而言,補虛重在補肺,並注意臟腑﹝zang-fu_viscera﹞整體關係,同時補益脾腎。

 抗癆殺蟲,旨在針對本病的特異病因進行治療。

 正如《醫學正傳‧勞極》所說:「治之之法,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虛,以復其真元。」另外,還應適時結合清火、祛痰、止血等法進行治療。

【分證論治】:

肺陰虧虛:

 【症狀﹝Symptom﹞】:乾咳﹝dry_cough﹞,咳聲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帶血﹝cough_with_blood-flecked_phlegm﹞絲或血點,血色鮮紅,胸部隱隱悶痛﹝stuffy_pain﹞,午後手足心熱﹝feverishness_in_palms_and_soles﹞,皮膚乾灼,口乾﹝xwrostomia﹞咽燥,或有輕微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舌邊尖紅苔薄,脈細或細數。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滋陰潤肺,殺蟲止咳。

 【方藥﹝medicinal﹞】:月華丸。

 本方:是治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的基本方,具有補虛抗癆,滋陰鎮咳,化痰止血之功。

 方中北沙參、麥冬、天冬、生地、熟地滋陰潤肺;百部、獺肝、川貝潤肺止嗽,兼能殺蟲;桑葉、白菊花清肺止咳;阿膠、三七止血和營;茯苓、山藥健脾補氣,以資生化之源。

若咳嗽﹝cough﹞頻繁而痰少質粘者,加百合、杏仁、炙枇杷葉以潤肺化痰止咳。

 痰中帶血﹝cough_with_blood-flecked_phlegm﹞絲較多者,加白及、仙鶴草、白茅根、蛤粉炒阿膠等和絡止血。

 若潮熱﹝Tidal_fever﹞骨蒸﹝bone_steaming﹞甚者,酌加銀柴胡、地骨皮、功勞葉、青蒿等以清虛熱。

陰虛火旺:

 【症狀﹝Symptom﹞】:嗆咳氣急,痰少質粘,或吐稠黃痰,量多,時時咯血﹝emptysis﹞,血色鮮紅,午後潮熱﹝Tidal_fever﹞,骨蒸﹝bone_steaming﹞,五心煩熱﹝dysphoria_with_feverish_sensation_in_chest,_palms_and_soles﹞,顴紅﹝hectic_cheek﹞,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量多,口渴﹝Thirst﹞,心煩﹝vexation﹞,失眠﹝agrypnia﹞,性情急躁易怒﹝Irritabilit﹞,或胸脇掣痛﹝pulling_pain﹞,男子可見遺精﹝Seminal_emission﹞,女子月經不調﹝menstrual_disorders﹞,形體日漸消瘦﹝emaciation﹞,舌紅而乾,苔薄黃或剝,脈細數。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滋陰降火。

 【方藥﹝medicinal﹞】:百合固金湯。

 方中:用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滋陰潤肺生津;當歸、芍藥柔潤養血;桔梗、貝母、甘草清熱止咳。

 另可加鱉甲、知母滋陰清熱;百部、白及補肺止血,抗癆殺蟲;龜板、阿膠、五味子、冬蟲夏草滋養肺腎之陰,培其本元。

 骨蒸﹝bone_steaming﹞勞熱日久不退,可合用清骨散或秦艽鱉甲散。

若火旺較甚,熱勢明顯升高,酌加胡黃連、黃芩、黃柏等苦寒瀉火堅陰。

 痰熱蘊肺,咳嗽﹝cough﹞痰黃稠濁,酌加桑白皮、知母、金蕎麥根、魚腥草等清化痰熱。

 咯血﹝emptysis﹞較著者去當歸之辛竄,加黑山梔、紫珠草、大黃炭、地榆炭等涼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塊,伴胸脇掣痛者﹝pulling_pain﹞,可酌加三七、茜草炭、花蕊石、蒲黃、郁金等化瘀和絡正血。

 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甚者可選加烏梅、煆牡蠣、麻黃根、浮小麥等斂營止汗。

 聲音嘶啞或失音﹝obmutescence﹞可加訶子、木蝴蝶、鳳凰衣、胡桃肉等潤肺腎而通聲音。

氣陰耗傷:

 【症狀﹝Symptom﹞】:咳嗽﹝cough﹞無力,氣短﹝brachypnea﹞聲低,咯痰﹝expectoration﹞清稀色白,偶或痰中夾血,或咯血﹝emptysis﹞,血色淡紅,午後潮熱﹝Tidal_fever﹞,伴有畏風,怕冷,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與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並見,面色皏白﹝bright_white_facial_complexion﹞,顴紅﹝hectic_cheek﹞,納少﹝reduced_food_intake﹞、神疲﹝Spiritlessness﹞,便溏﹝Sloppy_stool﹞,舌質嫩紅,或舌淡有齒印,苔薄,脈細弱而數。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益氣養陰。

 【方藥﹝medicinal﹞】:保真湯。

 方中: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補肺益脾,培土生金;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當歸、白芍以育陰養營,填補精血;地骨皮、黃柏、知母、柴胡、蓮心以滋陰清熱;厚朴、陳皮理氣運脾﹝move_the_spleen﹞。

 並可加白及、百部以補肺殺蟲。

 咳嗽﹝cough﹞痰稀,可加紫菀、款冬花、蘇子溫潤止嗽。

 夾有濕痰症狀者,可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

 咯血﹝emptysis﹞量多者可酌加花蕊石、蒲黃、仙鶴草、三七配合補氣藥以止血攝血。

 如納少﹝reduced_food_intake﹞、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大便溏薄﹝Sloppy_stool﹞等脾虛症狀明顯者,酌加扁豆、薏苡仁、蓮子肉、山藥等甘淡健脾。

 慎用地黃、阿膠、麥冬等滋膩之品,以免妨礙脾之健運,必要時可佐陳皮、麥芽等以助脾運。

陰陽兩虛

 【症狀﹝Symptom﹞】:咳逆喘息﹝Panting﹞少氣,咯痰﹝expectoration﹞色白,或夾血絲,血色暗淡,潮熱﹝Tidal_fever﹞,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聲嘶或失音﹝obmutescence﹞,面浮肢腫,心慌,唇紫,肢冷﹝cold_limbs﹞,形寒,或見五更泄瀉﹝fifth-watch_diarrhea﹞,口舌生糜,大肉盡脫,男子滑精﹝night_emission﹞、陽痿﹝impotence﹞,女子經少﹝scant_menses﹞、經閉﹝menstrual_block﹞,舌質淡或光嫩少津,脈微細而數,或虛大無力。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滋陰補陽。

 【方藥﹝medicinal﹞】:補天大造丸。

全方肺、脾、腎兼顧,陰陽雙補。

 方中黨參、黃芪、白術、山藥、茯苓以補肺脾之氣;白芍、地黃、當歸、枸杞、龜板培補陰精以滋養陰血;鹿角膠、紫河車助真陽而填精髓;棗仁、遠志斂陰止汗,寧心止悸。

若腎虛氣逆喘息者﹝Panting﹞,配胡桃仁、冬蟲夏草、蛤蚧、五味子等攝納腎氣以定喘。

 陽虛血瘀水停者,可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澤蘭、紅花、北五加皮溫陽化瘀行水。

 五更泄瀉者﹝diarrhea﹞配用煨肉豆蔻、補骨脂以補火暖土,此時忌投地黃、阿膠、當歸等滋膩潤腸之晶。

 此外,各證可結合單方、驗方治療。如:

白及散:(南京中醫學院附院方):白及、百部、牡蠣、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病情嚴重,百部加倍,每服3~5克,一日2~3次。

芩部丹(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方):黃芩18克,百部、丹參各9克,湯劑,每日l劑。

律草合劑、(《實用中醫內科學》):律草1500克,百部、白及各500克,夏枯草250克,白糖2000克,反復加水蒸餾濃縮至5刪nd,每天500nd,分3次服。

【預後﹝Prognosis﹞】:

 本病:的轉歸決定于正氣強弱及治療情況,若正氣比較旺盛,或得以及時正確的治療,病情向痊癒方向轉歸。

 若邪盛正虛,病情可進行性加重,由肺虛漸損及脾腎心肝,由陰及氣及陽,最後形成慢性遷延,向五臟虛損﹝vacuity_detriment﹞,陰陽俱虛轉歸,甚至趨向惡化。

 本病的預後也決定於

體質﹝constitution﹞強弱,病情輕重及治療的早遲等。一般而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一般良好;若

治療不及時,遷延日久,身體羸弱者,預後較差。如《明醫雜著‧勞瘵》說:「此病治之於早

則易,若到肌肉消鑠,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預防與調攝﹝Prevention_and_health_care﹞】: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歷代醫家一貫強調對本病應防重於治,如元代上清紫庭追癆仙方主張病者死後火化,防其傳染旁人。

 故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患者應隔離治療或少到公共場所去,其衣被等應煮沸消毒後清洗,痰液等排泄物應消毒處理。

 探視患者應戴口罩,氣虛、饑餓、勞倦等身體狀況欠隹時忌探視病人或弔喪,必要時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黃擦鼻。

 青少年的有效預防﹝Prevention﹞方法是進行滅活卡介苗預防﹝Prevention﹞接種。

 平素保養元氣,愛惜精血,注意營養,加強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抗禦癆蟲侵襲的能力。

既病之後,不但要耐心治療,更應重視攝身,戒酒色,節起居,禁惱怒,息妄想﹝delusion﹞,慎寒溫,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加強食養,可吃甲魚、團魚、雌難、老鴨、牛羊乳、蜂蜜,或常食豬羊肺以臟補臟,以及白木耳、百合、山藥、梨、藕、枇杷之類,以補肺潤肺生津。

 忌食辛辣刺激動火燥液之物,如辣椒、蔥、薑等。

【結語﹝Summary﹞】:

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是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患。

 其病因為感染癆蟲,但發病與否與正氣強弱有很大關係。

 病位﹝Location_of_disease﹞主要在肺,但可損及其他臟腑。

 病理特點主在陰虛,進而陰虛火旺,或氣陰兩虛,病久陰損及陽,可見陰陽兩虛。其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為補虛培元和抗癆殺蟲。

 補虛之大法以滋陰為主,氣虛者伍以補氣,若陰陽兩虛者,則當滋陰補陽。

 補虛重點在肺,同時予以補脾和補腎,尤須重視補脾,因脾為肺之母,補脾可暢氣血生化之源而養肺金。

 但應注意補脾不宜壅滯,不宜辛燥,以免壅滯氣機,傷陰動血。

 一般以甘淡補脾法為宜。

 本病雖以虛為主,但往往可見虛中夾實,如陰虛常夾痰熱、肺脾氣虛﹝deficiency_of_spleen_qi﹞常夾痰濁﹝Phlegm_turbidity﹞,咯血者﹝emptysis﹞常夾血瘀。

 故在補虛的同時,要結合應用清化痰熱,或清化痰濁﹝Phlegm_turbidity﹞,及化瘀止血等法。

 陰虛火旺者宜清火,因其為虛火,故用藥當以甘寒養陰為主,酌配苦寒降火之品,謹防苦寒太過,注意中病即止,以免傷脾敗胃。

 抗癆殺蟲,是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病的重要治法,在辨證論詒的基礎上應十分重視配合西藥抗癆殺菌藥物的使用。

 根據臨床驗證和藥理實驗研究﹝Experimental_research﹞,很多中藥也有不同程度的抗癆殺蟲作用,如白及、百部、黃連、黃芩、大蒜、冬蟲夏草、功勞葉、律草等,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辨病,適當選用。

【文獻摘要】:

《外台秘要‧傳屍方》:「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殘碟,氣急咳者,名曰肺痿﹝lung_flaccidity﹞,骨髓中熱,稱為骨蒸﹝bone_steaming﹞,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

《嚴氏濟生方,癆瘵論治》:「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疰易,甚至滅門,可勝歎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bone_steaming﹞、殘迭、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丹溪心法‧癆瘵》:「治之之法,滋陰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取積、追蟲是潔其流也。醫者何不以補虛為主,兩兼去邪矣乎」

《醫學入門‧癆瘵》:「潮、汗、咳嗽﹝cough﹞、見血、或遺精﹝Seminal_emission﹞、便濁﹝turbid_urine﹞、或泄瀉﹝diarrhea﹞,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

《明醫雜著‧癆瘵》:「色欲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午後發熱﹝fever﹞,哈哈咳嗽﹝cough﹞,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Phlegm-drool﹞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Hemoptysis﹞、吐血﹝haematemesis﹞、衄血﹝epitaxis﹞,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emaciation﹞,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delusion﹞,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于早則易,若到肌肉消鑠,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