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癡呆﹝dementia﹞:

癡呆﹝dementia﹞又稱呆病,是以呆傻愚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志病。

 癡呆﹝dementia﹞有從幼年起病者,多漸成白癡之證;

 也有因老年精氣不足,發為呆癡之證;或由精神因素及外傷、中毒引起者。

先天性或精神病之後出現的癡呆﹝dementia﹞或老年性癡呆﹝dementia﹞,可參照本篇治療。

【病因病機】:

本病由稟賦不足、痰濁阻竅、肝腎虧虛等引起。

 自幼癡呆﹝dementia﹞者多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也有由於出生時產傷,損及腦髓,使瘀血阻滯清竅而成癡呆﹝dementia﹞。

 中老年人多由於五臟皆虛,尤其是肝腎虧虛,精血不足,使髓海空虛,神明失用;

 或脾虛失運,痰濁內生,上蒙清竅;

 或臟氣虛衰,運血無力,使瘀血阻滯腦絡所致。

本病病位在腦,涉及五臟,尤與腎、脾、心、肝有關,病變多見虛實夾雜證。

【辨證】:

【主症】:

 輕者可見神情淡漠,寡言少語,善忘,遲鈍等症;

 重者可表現為終日不語,或閉門獨處,或口中喃喃,或言辭顛倒,舉動不經,或忽哭忽笑,或不欲食,數日不知饑餓。

此類患者多數不能自理生活,甚至不能抵禦傷害。

兼見

 頭暈耳鳴﹝tinnitus﹞,怠惰思臥,智慧下降,神情呆滯愚笨,記憶、判斷力降低,或半身不遂,肢體不用,步履艱難,語言蹇澀,齒枯發落,骨軟萎弱,舌瘦質淡紅,脈沉細尺弱者,為肝腎不足,髓海空虛;

 表情呆滯,智力衰退,或哭笑無常,倦怠思臥,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口多涎沫,頭重如裹,舌淡苔白膩,脈濡滑者,為痰濁阻竅;

 神情呆滯,智力減退,語言顛倒,善忘易驚恐,思維異常,行為怪僻,口乾﹝dry_mouth﹞不欲飲,或肢體麻木不遂,肌膚甲錯,皮膚晦暗,舌質暗或有瘀點,脈細澀者,為瘀血阻絡。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醒腦調神,活血通絡。

 以督脈﹝DU﹞、足少陽、足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印堂﹝DU29﹞、四神聰﹝EX-HN1﹞透百會﹝DU20﹞、神庭﹝DU24﹞透上星﹝DU23﹞,風池﹝GB20﹞、太谿﹝KI03﹞、懸鐘﹝GB39﹞:合谷﹝LI04﹞、太衝﹝LR03﹞

【配穴】:肝腎不足者,加肝俞﹝BL18﹞、腎俞﹝BL23﹞;痰濁上擾者,加豐隆﹝ST40﹞、中脘﹝RN12﹞、足三裏﹝ST36﹞;瘀血阻絡者,加內關﹝PC06﹞、膈俞﹝BL17﹞。

【操作】:合谷﹝LI04﹞、太衝﹝LR03﹞用瀉法,太谿﹝KI03﹞、懸鐘﹝GB39﹞用補法,餘穴用平補平瀉法,頭部穴位間歇撚轉行針,或加用電針。

【方義】:

 督脈﹝DU﹞入絡腦,百會﹝DU20﹞、神庭﹝DU24﹞、上星﹝DU23﹞及印堂﹝DU29﹞可醒腦調神。

 風池﹝GB20﹞通調頭部氣血。

 太谿﹝KI03﹞、懸鐘﹝GB39﹞可補益腦髓。

 合谷﹝LI04﹞、太衝﹝LR03﹞活血通絡。

 四神聰﹝EX-HN1﹞為健腦益聰之效穴。

2、其他治療:

(1)穴位注射法﹝acupoint-injection_therapy﹞:選風府﹝DU16﹞、風池﹝GB20﹞、腎俞﹝BL23﹞、足三裏﹝ST36﹞、三陰交﹝SP06﹞,用複方當歸或丹參注射液,或用胞二磷膽鹼,或用乙醯穀醯胺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0.5~1.0毫升,隔日1次。

(2)頭針法﹝scalp_acupuncture﹞:選頂中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後斜線,將2寸長毫針﹝filiform_needle﹞刺入帽狀腱膜﹝galea_aponeurotica﹞下,快速行針,使局部有熱感,或用電針刺激,留針40分鐘。

(3)耳針法﹝auricular_acupuncture﹞:選皮質下、額、枕、顳、心、肝、腎、內分泌、神門﹝HT07﹞,每次以2~4穴,毫針﹝filiform_needle﹞刺用輕刺激。或用耳穴壓丸法。

【按語】:

1、針灸治療癡呆﹝dementia﹞有一定效果。本病症較為頑固,針灸療程一般較長。

2、應加強優生教育,分娩時防止可能造成不利於胎兒的有害因素,避免產傷。

3、注意情志調節,防止頭部外傷及中毒。

4、輕症進行耐心訓練和教育,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5、重症要注意生活護理,防止跌倒、迷路、褥瘡﹝Bed_sore/decubitus﹞及感染等異常情況發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