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痿證﹝flaccidity_diseases﹞:

痿證﹝flaccidity_diseases﹞:是指肢體筋脈弛緩,痿軟無力,日久不能隨意活動,或伴有肢體麻木、肌肉萎縮的一類病證。

 臨床上以下肢痿弱無力較為多見,故又稱「痿躄﹝flaccidity_diseases﹞」。

西醫學的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運動神經元病、重症肌無力﹝amyosthenia﹞、肌營養不良﹝dystrophy﹞及周圍神經損傷﹝Injuries_of_peripheral_nerves﹞等引起的肢體癱瘓屬於痿證﹝flaccidity_diseases﹞範疇。

【病因病機】:

病因有外邪侵襲(濕熱毒邪)、飲食不節、久病體虛。

 外感濕熱毒邪,或高熱不退,或病後餘熱燔灼,傷津耗氣,使肺熱葉焦,不能輸布津液;

 坐臥濕地或冒雨涉水,濕邪浸淫,鬱而化熱,濕熱阻閉經﹝amenorrhea﹞絡;

 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氣血津液生化不足;

 或久病體虛,或勞傷過度,精血虧虛;

 上述因素均可使經絡阻滯,筋脈功能失調,筋肉失於氣血津液的濡養而成痿證﹝flaccidity_diseases﹞。

【辨證】:

【主症】:肢體軟弱無力,筋脈弛緩,甚則肌肉萎縮或癱瘓。

兼見發熱多汗,熱退後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心煩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細數,為肺熱傷津;

 肢體逐漸痿軟無力,下肢為重,微腫而麻木不仁,或足脛熱感,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細數,為濕熱浸淫;

 肢體痿軟無力日久,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面浮不華,神疲乏力,為脾胃虛弱;

 起病緩慢,下肢痿軟無力,腰脊酸軟,不能久立,或伴眩暈﹝vertigo﹞,耳鳴﹝tinnitus﹞,甚至步履全廢,腿脛肌肉萎縮嚴重,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為肝腎虧損。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祛邪通絡,濡養筋脈。以手、足陽明經穴和華佗夾脊穴為主。

【主穴】:上肢:肩﹝LI15﹞、曲池﹝LI11﹞、合谷﹝LI04﹞、頸胸部夾脊穴

下肢:髀關﹝ST31﹞、伏兔﹝ST32﹞、足三裏﹝ST36﹞、陽陵泉﹝GB34﹞、三陰交﹝SP06﹞、腰部夾脊穴。

【配穴】:

 肺熱傷津加尺澤﹝LU05﹞、肺俞﹝BL13﹞、二間﹝LI02﹞;

 濕熱襲絡加陰陵泉﹝SP09﹞、大椎﹝DU14﹞、內庭﹝ST44﹞;

 脾胃虛弱加太白﹝SP03﹞、中脘﹝RN12﹞、關元﹝RN04﹞;

 肝腎虧損加太谿﹝KI03﹞、腎俞﹝BL23﹞、肝俞﹝BL18﹞。

上肢肌肉萎縮加手陽明經排刺;下肢肌肉萎縮加足陽明經排刺。

【操作】:足三裏﹝ST36﹞、三陰交﹝SP06﹞用補法,餘穴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夾脊穴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陽明經多血多氣,選上、下肢陽明經穴位,可疏通經絡﹝dredging_the_meridian﹞,調理氣血。

 夾脊穴為督脈﹝DU﹞之旁絡,又與膀胱經第一側線的臟腑背俞相通,可調臟腑陰陽,行氣血。

2、其他治療:

(1)皮膚針法﹝skin_needle_therapy﹞:

 用皮膚針反復叩刺背部肺俞﹝BL13﹞、脾俞﹝BL20﹞、胃俞﹝BL21﹞、膈俞﹝BL17﹞和手、足陽明經線。隔日1次。

(2)電針法﹝electrotherapy﹞:

 在癱瘓肌肉處選取穴位,針刺後加脈衝電刺激,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20分鐘。

【按語】:

1、針灸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對於久病關節畸形者應配合其他療法。

2、臥床患者應保持四肢功能體位,以免造成足下垂﹝drop_foot﹞或足內翻,必要時可用護理架及夾板托扶;另外注意預防褥瘡﹝Bed_sore/decubitus﹞。

3、在治療期間,應加強主動及被動的肢體功能訓練,以助及早康復。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