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疽論 第二十: |
夫鬢疽者,乃手少陽三焦相火妄動,又兼腎水不能生水,或外受風熱所感。 但此經多氣少血,肌肉相搏,凡有患最難腐潰。 此皆起於情性急暴,房慾、血虛火動,肝氣凝結而成。 疽之初起,寒熱交作,頭眩痛徹太陽,甚則耳目連鬢通腫。 治法:不可妄用針灸,必分陰陽、表裏、邪正、虛實治之,庶不有誤。 且如初見瘡時,多寒少熱,口乾作渴,好飲熱湯,六脈虛數無力;又兼患上堅硬,多不焮痛,無潰無膿,瘡根流散,此等之症,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治以托裏為主,消毒佐之,如清肝養血湯、托裏消毒散之類是也。 又如見症時熱多寒少,頭眩作痛,口燥舌乾,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瘡亦焮腫疼痛,身體發熱,易腐易膿,根腳不開,腫在外,此乃正氣實而邪氣虛也。 治以消毒為主,托裏佐之,如梔子清肝湯、鼠粘子湯之類是也。 大抵正氣勝則實,邪氣勝則虛,必然一勝則一負,邪正不並立,欲其虛而不待損而自虛矣。 又有未見瘡時,先作渴症,或一年半載,日久日重,然後發為鬢疽;其形色多紫黑,瘡多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又兼氣味不正,形容不澤,精神不明,飲食不進者,俱為不治。 |
鬢疽看法: |
初起無口乾,無寒熱,飲食有味,舉止尋常、發瘡者順。 已成瘡頭腫起,根腳不散,形色紅活,焮痛潰膿者順。 已潰膿稠,色鮮紅活,腫消痛止,項便、頭輕、口和者順。 潰後瘀肉易腐,新肉易生,瘡口易平,飲食有味者順。 |
初起瘡頭如粟,頂軟不高,色紫根散,木痛食少者逆。 已成瘡形紫黑,軟陷無膿,足冷身涼,便利脈虛者逆。 已潰膿水清稀,多生臭穢,壞肉不腐,新肉不生者逆,潰後飲食饜餐,身體發熱,口乾不眠,肉削皮粗者逆。 |
鬢疽治法: |
初起焮腫堅硬,內熱口乾,脈數有力,邪實也,當利之。 已成憎寒壯熱,四肢拘急,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散之。 赤腫作痛,血凝滯也,散血清肝;色黯漫腫,升陽助胃。 已潰堅腫不退,脈細而數,日晡發熱者,宜滋陰健脾。 肝膽怒火上攻,心煩作躁,腮顴紅熱者,宜抑陰降火。 已潰膿清,腫痛尤甚,虛煩食少者,宜養氣血、健脾胃。 潰後氣血俱虛,身涼脈細,大便多溏者,宜峻補溫中。 潰後不斂,新肉生遲,瘡口淡白,膿水不止,健中補脾。 |
鬢疽治驗: |
一男子患此三日,焮腫寒熱,脈浮數。 以荊防敗毒散一劑,表症悉退,腫痛仍作,已欲作膿,以托裏消毒散,膿潰又以益氣養榮湯加麥冬、五味漸斂而癒。 |
一男子患此五日,頂高根若錢大,形色紅活,此肝經濕熱為患。 用麻子大艾灸七壯,以梔子清肝湯二服,腫勢稍止;以蟾酥餅膏貼灸上,更以柴胡清肝湯加白芷、黃芪、天花粉數服,膿潰腫消,半月收斂。 |
一男子渴疾三年,寒熱半月,自以為瘧,鬢間忽生一小瘡,三、四日,外形如粟,瘡平堅硬,色暗不澤,又兼脈洪數而無力,此水竭火旺之症也。 終難潰斂,辭不敢治。 複請醫,視為易治,用針刺腫上,去紫血鐘許,內服解毒藥,次日邊傍愈腫。 醫者謂腫高屬陽易治,彼家歡悅。 又三日,腮項俱腫,口噤不食,用針又刺腫上,日加昏憒。 又複請視,予曰:死將及矣。 但此症未病先作渴,腎水已竭;外形如粟,裏可容穀,形色紫黑,氣敗血衰;脈洪無力,元氣內敗,如此干涉,豈有不死者。 彼家方信晚矣。 共二十一日而歿。 |
一男子焮腫五、六日,彼欲內消,外敷涼藥,內服大黃洩氣等劑,隨後焮腫雖退,乃生寒熱,噁心﹝nausea﹞乾嘔﹝Retching﹞,肩膊牽強,診之脈數無力,此內虛毒氣入裏,涼藥之過也。 東垣云:瘡疽之發,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 受之外者,法當托裏以溫劑,反用寒藥攻利,損傷脾胃,多致內虛,故外毒乘虛入裏;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劑托裏。 初病則是骨髓之毒,誤用溫劑使毒上徹皮毛,表裏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變重,重則死矣。 前症既出寒藥之過,以托裏健中湯,二服嘔吐全止;又以十全大補湯加白芷,數服而原瘡漸起;又以人參養榮湯間服,腐潰膿稠;兩月餘,瘡口收斂。 |
一婦人患此,腫硬寒熱,口乾焮痛,脈洪大有力,此表裏俱實也。 以防風通聖散一劑,行二次,前症稍退;又一劑,大行數次,熱退渴止。 惟原瘡腫硬,用銀針點破,插入蟾酥條,內服托裏消毒散,漸潰膿而安。 |
一男子患此,三、四日頂高根活,且無表裏之症,此肝經濕熱為患。 用針挑破瘡頂,以蟾酥餅蓋貼,內服加味逍遙散加皂角針數服,頭出微膿,根腫亦消。 |
鬢疽主治方: |
柴胡清肝湯: |
柴胡清肝芎芍歸、黃芩梔子地黃隨;防風牛子天花粉、甘草連翹一處宜。 |
治鬢疽初起未成者,毋論陰陽、表裏俱可服之。 |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柴胡、黃芩、山梔、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節﹝各一錢﹞; |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
鼠粘子湯: |
鼠粘子湯甘桔歸、赤芍連翹地骨皮;玄參麥冬天花粉、防風大黃不可遺。 |
治鬢疽初起,熱多寒少,頭眩作痛,口燥咽乾,渴常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 |
鼠粘子、桔梗、當歸、甘草梢、赤芍、連翹、玄參、地骨皮、防風、天花粉、木通﹝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渣再煎服。 |
加味逍遙散: |
加味逍遙白術苓、紅花丹芍柴胡陳;當歸梔貝天花粉、甘草羚羊效更奇。 |
治鬢疽七日以上,根盤深硬,色紫焮痛者宜服。 |
白術、茯苓、牡丹皮、白芍、柴胡、陳皮、當歸、山梔、貝母、天花粉﹝各八分﹞;甘草、紅花、羚羊角﹝各五分﹞; |
水二鐘,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食後服。 |
梔子清肝湯: |
梔子清肝湯牛子、柴苓芎芍石當歸;黃連甘草丹皮等、用水同煎一處煨。 |
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乾。 |
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石膏、當歸、山梔、牡丹皮﹝各一錢﹞;黃芩、黃連、甘草﹝各五分﹞。 |
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服。 |
清肝解郁湯: |
清肝解郁湯歸芍、苓術梔柴貝母隨;人參半夏丹皮附、川芎熟地草陳皮。 |
治暴怒傷肝,憂思鬱結,致肝火妄動,發為鬢疽。頭眩痛徹太陽,胸膈痞連兩脅,嘔酸水,皆服之。 |
當歸、白芍、茯苓、白術、貝母、熟地、山梔﹝各一錢﹞;半夏、人參、柴胡、丹皮、陳皮、香附、川芎﹝各六分﹞;甘草﹝四分﹞ |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
參苓內托散: |
參苓內托散當歸、芎芍陳皮白術隨;山藥熟地並官桂、附子甘丹地骨皮。 |
治鬢疽已成,堅而不潰,潰而不斂,氣血俱虛,身涼脈細,飲食少思,口淡無味及形體消瘦者服。 |
歸身、黃芪、川芎、白芍、陳皮、白術、山藥、熟地、茯苓、人參﹝各一錢﹞;甘草、肉桂、熟附子牡丹皮、地骨皮﹝各五分﹞;薑﹝三片﹞,棗﹝二枚﹞,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
保安萬靈丹:﹝見癰疽門﹞ |
治鬢疽初起,憎寒壯熱,頭眩噁心﹝nausea﹞,四肢拘急者。 |
鬢疽應用方: |
托裏消毒散﹝見腫瘍門﹞;荊防敗毒散﹝見時毒門﹞;蟾酥餅子﹝見疔瘡門﹞;人參養榮湯、托裏建中湯、益氣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俱見癰疽潰瘍門﹞;防風通聖散﹝見時毒門﹞。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