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灸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屬於溫熱療法,與火的關係密切,火的歷史在我國可以追溯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或80萬年前的「蘭田人」時代,乃至更遠。據考古學的研究,在北京周口店發掘的含骨化石地層中,就發現有遺留的灰燼和燒過的動物骨骼或土石。早在大約5萬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來取暖、熟食,尤其是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由於火的發現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和繁衍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同時也為灸法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由此可見,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萌芽,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

古人在煨火取暖時,由於偶然被火灼傷而解除了某種病痛,從而得到了燒灼可以治病的啟示,這就是灸法的起源。

「灸」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灼」,是灼體療病之意。最早可能採用樹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燙以消除病痛,以後才逐漸選用「艾」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來就以一種野生植物在我國廣大的土地上到處生長,因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於是便取代一般的樹枝燃料,而成為灸法的最好材料。

 據《左傳》記載,魯成公10年(西元前581年),晉景公病,秦國太醫令醫緩來診,醫緩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

 晉朝杜預注解,「攻」指艾灸,「達」指針刺。漢代張仲景的著述,有「可火」與「不可火」的記載,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

二、灸法的發展:

「灸」字在現存文獻記載中,以

 《莊子•盜蹠》最早提及,如孔子勸說柳下蹠:「丘所謂無病自灸也」。

 《孟子•離婁》也曾記載:「今人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顯然也是指的艾灸。從中可以推斷在春秋戰國時代,灸法是頗為盛行的。

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在出土的帛書中,記載了經脈灸法的就有3篇,是目前《內經》以前的珍貴文獻。

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產生與我國北方人民的生活習慣、條件和發病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深化,以後歷代出現了許多針灸方面的著作。

 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針灸並用。

 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則棄針而言灸,可見當時對灸的重視。

以後從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明代高武的《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到清代廖潤鴻的《針灸集成》無不注重灸法。

歷代有關灸法的專著還有很多,如西元3世紀就有《曹氏灸方》,

 唐代有《骨蒸﹝pulmonary_tuberculosis﹞病灸方》,

 宋代《黃帝明堂灸經》、《灸膏肓俞穴法》、《備急灸法》,元代有《癰疽神秘灸經》,清代有《太乙神針》、《神灸經綸》等。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採用直接灸﹝direct_moxibustion﹞,且艾炷較大,壯數(艾炷的計數單位)較多,如

 《太平聖惠方》指出:「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差;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也說:「凡灸諸病,火必足氣到,始能求愈」。同時古人非常推崇應用化膿灸進行身體保健和預防疾病。

現代灸法則有了長足發展,為了減輕患者接受灸療的痛苦,多採用小艾炷少壯灸,並衍化出多種灸法,如艾條灸﹝moxibustion_with_moxa-stick﹞、藥條灸(包括太乙神針、雷火針等)、溫灸器灸、溫針灸﹝needle_warming_through_moxibustion﹞、天灸﹝crude_herb_moxibustion﹞、燈火灸﹝burning_rush_moxibustion﹞等。根據病情不同,還常採用間接灸﹝indirect_moxibustion﹞法,所隔物品多為薑片、蒜片、食鹽、豉餅、附子餅等。灸法已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