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學要素:

 針刺和艾灸都是通過刺激體表的經絡腧穴﹝acupoint﹞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針刺和艾灸本身就包含著刺激量等有關量學方面的問題。

 實踐證明,刺法、灸法的相關量學要素是關係療效的關鍵環節之一。

一、刺法的量學要素:

目前刺法的含義已很廣泛,但最主要的是毫針﹝filiform_needle﹞刺法,因此,這裏我們主要討論毫針﹝filiform_needle﹞刺法。

 從廣義上講毫針﹝filiform_needle﹞刺法的量學要素應包括進針方向、進針深度、具體手法的操作、留針時間的長短等環節,這其中的許多環節將在針刺手法中論述,這裏我們主要從手法操作中的四大要素方面來論述,即毫針﹝filiform_needle﹞刺法量學的四大要素。

1、作用力的方向:

 在毫針﹝filiform_needle﹞補瀉手法中作用力的方向常常是決定針刺補瀉作用性質的因素之一,如撚轉補瀉﹝twirling_reinforcing-reducing_method﹞手法就以撚轉作用力的方向而分補瀉。

2、作用力的大小:

 作用力的大小是決定毫針﹝filiform_needle﹞刺激量強弱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撚轉、搖動或提插毫針﹝filiform_needle﹞的幅度大,刺激量就大。在施行撚轉手法時,當術者手、腕、臂同時用力時,刺激量大;若僅用手指力量撚動針柄,刺激量小。

3、作用力持續的時間:

 在施行針刺手法時,作用力持續的時間直接關係著療效,因為,這關係到一次針刺是否達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療量。古人在論述針刺時以「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為標誌,但臨床實踐證明,僅僅以「得氣﹝needling_sensation﹞」作為一次有效的治療量是不夠的,必須注意得氣﹝needling_sensation﹞持續的時間。如現代研究表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時,在風池穴﹝GB20﹞用撚轉手法持續1~3分鐘常常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如果僅僅使局部「得氣﹝needling_sensation﹞」後,不再持續行針,治療作用較差。因此,根據患者的具體病證和情況,確定作用力持續的最佳時間參數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4、作用持續的時間:

 在《內經》中早有「刺嬰兒者,速刺而疾發針,日可再。」的記載,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正確掌握針刺作用持續的時間,及時進行下一次治療。每一次針刺治療後,其作用會持續一定的時間,這又因病種而異。如現代研究表明,中風﹝apoplexy﹞患者常常在針刺治療後約20分鐘,腦血流改善最明顯,持續6小時左右即明顯衰減,這就表明在6小時後應進行第二次治療。

二、灸法的量學要素:

 在施行灸法時也要注意灸法的量學要素,包括艾柱的大小和壯數,艾條的大小和施灸的距離,施灸時間的長短,灸療作用持續的時間等,這些量學要素都與病種和患者具體情況密切相關,在臨床中注﹝KI15﹞意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學方案可明顯提高療效。

古代將用於灸法的艾炷數量的計數單位定為「壯﹝zhuang﹞」,即灸時每燃完一個艾炷(或言治療用了一個艾炷)就稱為「一壯﹝one_moxa-cone﹞」。

 艾炷的大小一般按棗(橄欖)、蓮子、玉米粒、蒼耳子、麥粒計量。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壯數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個穴位一般灸3~7壯。

 《扁鵲心書•竇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須如蓮子,底闊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兒,艾炷如蒼耳子大;灸頭面,艾炷如麥粒大」。

 艾條施灸一般約距離皮膚2~3公分,以不引起灼痛為度;時間為5~10分鐘。一般而言,距離越大,刺激量越小;時間越長,刺激量越大。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