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雜病篇:

1、風:

【中風痰盛,聲如曳鋸】:氣海﹝RN06﹞、關元﹝RN04﹞,灸二三百壯,或能救之。

【卒中﹝apoplexy﹞風斜涎塞不省】:聽會﹝GB02﹞、頰車﹝ST06﹞、地倉、百會﹝DU20﹞、肩﹝LI15﹞、曲池﹝LI11﹞、風市﹝GB31﹞、三裏﹝LI10,ST36﹞、絕骨﹝GB39﹞、耳前、髮際、大椎﹝DU14﹞、風池﹝GB20﹞等,灸之。

【中風目戴上視】:絲竹空﹝SJ23﹞,灸之。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灸七壯,一齊下火。

【口眼斜】:聽會﹝GB02﹞、頰車﹝ST06﹞、地倉,灸之。向右者,于左陷中灸之。反者反之。

【半身不遂】:百會﹝DU20﹞、囟會﹝DU22﹞、風池﹝GB20﹞、肩﹝LI15﹞、曲池﹝LI11﹞、合谷﹝LI04﹞、環跳﹝GB30﹞、三裏﹝LI10,ST36﹞、風市﹝GB31﹞、絕骨﹝GB39﹞,灸之。

【口禁不開】:人中﹝DU26﹞、合谷﹝LI04﹞、頰車﹝ST06﹞、百會﹝DU20﹞,針之。或灸翳風﹝SJ17﹞。

【失音不語】:啞門﹝DU15﹞、人中﹝DU26﹞、天突﹝RN22﹞、湧泉﹝KI01﹞、神門﹝HT07﹞、支溝﹝SJ06﹞、風府﹝DU16﹞等,針之。

【脊反折】:啞門﹝DU15﹞、風府﹝DU16﹞,針之。

【風癇驚癇】:風池﹝GB20﹞、百會﹝DU20﹞、尺澤﹝LU05﹞、少衝﹝HT09﹞,針灸之。

【中風】:宜灸各經之井穴

【中風中腑之預兆】:手足或麻或疼,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百會﹝DU20﹞、曲鬢﹝GB07﹞、肩﹝LI15﹞、曲池﹝LI11﹞、三裏﹝LI10,ST36﹞、絕骨﹝GB39﹞。

【中風中臟之預兆】:凡覺心中慌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將中臟之候,宜灸百會﹝DU20﹞、風池﹝GB20﹞、大椎﹝DU14﹞、肩井﹝GB21﹞、曲池﹝LI11﹞、間使﹝PC05﹞、三裏﹝LI10,ST36﹞

【骨痹】:太谿﹝KI03﹞,委中﹝BL40﹞,針灸之。

【筋痹】:太衝﹝LR03﹞、陽陵泉﹝GB34﹞,針灸之。

【脈痹】:大陵﹝PC07﹞、少海﹝HT03﹞,針灸之。

【肉痹】:太白﹝SP03﹞、三裏﹝LI10,ST36﹞,針灸之。

【皮痹】:太淵﹝LU09﹞、合谷﹝LI04﹞,針灸之。

2、寒:

【傷寒頭痛﹝headache﹞寒熱】:一日針風府﹝DU16﹞;二日針內庭﹝ST44﹞;三日針足臨泣﹝GB41﹞;四日針隱白﹝SP01﹞;五日針太谿﹝KI03﹞;六日針中封﹝LR04﹞,在表刺三陽經穴,在裏刺三陰經穴;六日過經未汗,刺期門﹝LB14﹞。

 注意:一日二日等,非一定指日數言,其在太陽經,則刺風府﹝DU16﹞;在陽明經,則刺內庭﹝ST44﹞;在少陽經,則刺臨泣﹝GB15﹞。

 惟將滿一周,尚未得汗,則刺期門﹝LB14﹞。治傷寒,不外汗吐下三大法,今分述於下:

【傷寒大熱不止】:曲池﹝LI11﹞、絕骨﹝GB39﹞、陷谷﹝ST43﹞,針之。又二間﹝LI02﹞、內庭﹝ST44﹞、前谷﹝SI02﹞、頭竅陰﹝GB11﹞﹝BL66,KI20﹞、液門﹝SJ02﹞、俠谿﹝GB43﹞,針之。

【傷寒頭痛﹝headache﹞】:合谷﹝LI04﹞、攢竹﹝BL02﹞:針之。

【傷寒汗不出】:合谷﹝LI04﹞,針之。又風池﹝GB20﹞、魚際﹝LU10﹞、經渠﹝LU08﹞、二間﹝LI02﹞,針之。

【傷寒汗多】:內庭﹝ST44﹞、複溜﹝KI07﹞,針之。

【傷寒頭痛﹝headache﹞太陽證】:完骨﹝GB12﹞、京骨﹝BL64﹞,針之。

【傷寒頭痛﹝headache﹞陽明證】:合谷﹝LI04﹞、衝陽﹝ST42﹞,針之。

【傷寒頭痛﹝headache﹞少陽證】:陽池﹝SJ04﹞、丘墟﹝GB40﹞、風府﹝DU16﹞、風池﹝GB20﹞,針之。

【傷寒結胸】:先使人於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filiform_needle﹞刺左畔,再針左支溝﹝SJ06﹞,左間使﹝PC05﹞左行間﹝LR02﹞,右亦依上法刺之,緩緩呼吸漸漸停針立愈。

【傷寒胸痛】:期門﹝LB14﹞、大陵﹝PC07﹞,針之。

【傷寒脅痛】:支溝﹝SJ06﹞、陽陵泉﹝GB34﹞,針之。

【傷寒身熱】:陷谷﹝ST43﹞、呂細、三裏﹝LI10,ST36﹞、複溜﹝KI07﹞、俠谿﹝GB43﹞、公孫﹝SP04﹞、太白﹝SP03﹞、委中﹝BL40﹞、湧泉﹝KI01﹞,針之。

【傷寒寒熱】:風池﹝GB20﹞、少海﹝HT03﹞、魚際﹝LU10﹞、少衝﹝HT09﹞、合谷﹝LI04﹞、複溜﹝KI07﹞、臨泣﹝GB15﹞、太白﹝SP03﹞,針之。

【傷寒餘熱不盡】:曲池﹝LI11﹞、三裏﹝LI10,ST36﹞、合谷﹝LI04﹞、內庭﹝ST44﹞、太衝﹝LR03﹞,針之。

【傷寒大便秘﹝constipation﹞】:照海﹝KI06﹞、章門﹝LR13﹞,針之。

【傷寒小便不通】:陰谷﹝KI10﹞、陰陵泉﹝SP09﹞,針之。

【傷寒發狂】:百勞﹝DU14﹞、間使﹝PC05﹞、合谷﹝LI04﹞、複溜﹝KI07﹞,針之。

【傷寒不省人事】:中渚﹝SJ03﹞、三裏﹝LI10,ST36﹞,針之。

【傷寒陰毒危極】:臍中﹝RN08﹞灸二三百壯,氣海﹝RN06﹞、關元﹝RN04﹞,亦灸二三百壯

【傷寒陰證玉莖縮入】:令人捉住,於莖口灸三壯

【傷寒六脈俱無】:複溜﹝KI07﹞、合谷﹝LI04﹞、中極﹝RN03﹞、支溝﹝SJ06﹞、巨闕﹝RN14﹞、氣衝﹝ST30﹞,灸之。

【傷寒手足厥冷】:大都﹝SP02﹞,針灸之。

【傷寒熱退後再熱】:風門﹝BL12﹞、合谷﹝LI04﹞、行間﹝LR02﹞,針之。

【傷寒悲恐】:太衝﹝LR03﹞、內庭﹝ST44﹞、少衝﹝HT09﹞、通裏﹝HT05﹞,針之。

【傷寒項強目暝】:風門﹝BL12﹞、委中﹝BL40﹞、太衝﹝LR03﹞、內庭﹝ST44﹞、三裏﹝LI10,ST36﹞、三陰交﹝SP06﹞,針之。

【角弓反張】:天突﹝RN22﹞先針,次針膻中﹝RN17﹞、太衝﹝LR03﹞、肝俞﹝BL18﹞、委中﹝BL40﹞、昆侖﹝BL60﹞、大椎﹝DU14﹞、百會﹝DU20﹞。

3、濕:

【濕病】:用艾灸,惟濕痹及濕熱腳氣痿證﹝flaccidity_diseases﹞宜施針通經絡之氣為佳。

4、火:

【骨蒸﹝pulmonary_tuberculosis﹞勞熱】:膏肓﹝BL43﹞、三裏﹝LI10,ST36﹞,灸之。

【骨蒸﹝pulmonary_tuberculosis﹞勞熱】:形象未脫者,四花穴,灸之。

→四花穴:為膈俞與膽俞兩穴的合稱,均屬背俞穴。

【體熱勞嗽】:魄戶﹝BL42﹞,灸之。

【兩手大熱,如在火中】:湧泉﹝KI01﹞,灸三五壯。

【骨蒸﹝pulmonary_tuberculosis﹞熱板齒乾燥】:大椎﹝DU14﹞,灸之。

【身熱如火足冷如冰】:陽輔﹝GB38﹞,灸之。

【心煩】:神門﹝HT07﹞、陽谿﹝LI05﹞、魚際﹝LU10﹞、腕骨﹝SI04﹞、少商﹝LU11﹞、解谿﹝ST41﹞、公孫﹝SP04﹞、太白﹝SP03﹞、至陰﹝BL67﹞,針之。

【煩渴心熱】:曲澤﹝PC03﹞,針之。

【心煩怔忡】:魚際﹝LU10﹞,針之。

【虛煩口乾】:肺俞﹝BL13﹞,針灸之。

【煩悶不臥】:太淵﹝LU09﹞、公孫﹝SP04﹞、隱白﹝SP01﹞、肺俞﹝BL13﹞、陰陵泉﹝SP09﹞、三陰交﹝SP06﹞,針灸之。

【胃熱不涼】:下廉﹝LI08﹞,針灸之。

【嗜臥不言】:膈俞﹝BL17﹞,針灸之。

【胃熱】:絕骨﹝GB39﹞,針灸之。

5、內傷:

【胃弱不思飲食】:三裏﹝LI10,ST36﹞、三陰交﹝SP06﹞,針灸之。

【三焦邪熱不嗜食】:關元﹝RN04﹞,灸之。

【全不思飲】:然谷﹝KI02﹞,針出血。

【饑不能食,飲食不下】:章門﹝LR13﹞,期門﹝LB14﹞,針灸之。

【飲食不多,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中腕﹝RN12﹞,灸之。

【食多身瘦】:先取脾俞﹝BL20﹞,後取章門﹝LR13﹞、太倉﹝RN12﹞,針灸之。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上脘﹝RN13﹞、下脘﹝RN10﹞,針灸之。

【胃病飲食不下】:三裏﹝LI10,ST36﹞,針灸之。

【嘔吐﹝vomit﹞宿汁,吞酸嘈雜】:章門﹝LR13﹞、神闕﹝RN08﹞,針灸之。

6、虛勞﹝pulmonary_tuberculosis﹞:

【五勞羸瘦】:足三裏﹝ST36﹞,針灸之。

【體熱勞嗽】:魄戶﹝BL42﹞,針灸之。

【虛勞﹝pulmonary_tuberculosis﹞骨蒸﹝pulmonary_tuberculosis﹞盜汗】:陰郄﹝HT06﹞,針灸之。

【真氣不足】:氣海﹝RN06﹞,灸之。

【虛勞﹝pulmonary_tuberculosis﹞百證】:膏肓﹝BL43﹞、四花、腰俞﹝DU02﹞,皆宜灸之。然宜於陽虛證。

→四花穴:為膈俞與膽俞兩穴的合稱,均屬背俞穴。

7、咳喘:

【咳嗽﹝cough﹞有痰】:天突﹝RN22﹞、肺俞﹝BL13﹞、豐隆﹝ST40﹞,針灸之。

【咳嗽﹝cough﹞上氣,多吐冷痰】:肺俞﹝BL13﹞,灸五十壯。

【咳嗽﹝cough﹞聲破喉嘶】:天突﹝RN22﹞,針灸之。

【久患喘嗽,夜不得臥﹝insomnia﹞】:膏肓﹝BL43﹞,灸之。

【久嗽】:膏肓﹝BL43﹞、肺俞﹝BL13﹞,灸之。

【傷寒咳甚】:天突﹝RN22﹞,灸二七壯

【喘急】:肺俞﹝BL13﹞、天突﹝RN22﹞、足三裏﹝ST36﹞,灸之。

【哮喘﹝asthma﹞】:肺俞﹝BL13﹞、天突﹝RN22﹞、膻中﹝RN17﹞、璿璣﹝RN21﹞、俞府﹝KI27﹞、乳根﹝ST18﹞、氣海﹝RN06﹞,灸之。

【咳喘不得臥﹝insomnia﹞】:雲門﹝LU02﹞、太淵﹝LU09﹞,針之。

【喘滿痰實】:太谿﹝KI03﹞、豐隆﹝ST40﹞,針之。

【氣逆發噦】:膻中﹝RN17﹞、中腕﹝RN12﹞、肺俞﹝BL13﹞、三裏﹝LI10,ST36﹞、行間﹝LR02﹞,針灸之。

【呃逆】:中腕﹝RN12﹞、膻中﹝RN17﹞、期門﹝LB14﹞、關元﹝RN04﹞,灸之。直骨穴,灸之。

【咳逆不止】:乳根﹝ST18﹞二穴,灸之。或氣海﹝RN06﹞,灸之。或灸大椎﹝DU14﹞,如年壯(肺脹痰嗽不得臥﹝insomnia﹞但可一邊眠者左側灸右足三陰交﹝SP06﹞,右側灸左三陰交﹝SP06﹞)。

【咳嗽﹝cough﹞】:列缺﹝LU07﹞、經渠﹝LU08﹞、尺澤﹝LU05﹞、三裏﹝LI10,ST36﹞、昆侖﹝BL60﹞、肺俞﹝BL13﹞等,針灸之。

【咳引兩脅痛】:肝俞﹝BL18﹞,針之。

【咳引腰尻痛】:魚際﹝LU10﹞、針之。(附灸哮喘﹝asthma﹞斷根法:以細索套頸,量鳩尾﹝RN15﹞骨尖,其兩端旋後脊骨上索盡處是穴,灸七壯或三七壯)

8、嘔吐﹝vomit﹞:

【善嘔有苦水】:三裏﹝LI10,ST36﹞、陽陵泉﹝GB34﹞,針之。

【吐食不化】:上脘﹝RN13﹞、中腕﹝RN12﹞、下脘﹝RN10﹞,針灸之。

【反胃】:膏肓﹝BL43﹞,灸百壯。膻中﹝RN17﹞、三裏﹝LI10,ST36﹞,灸七壯,(又)灸肩井﹝GB21﹞五七壯

【朝食暮吐】:心俞﹝BL15﹞、膈俞﹝BL17﹞、膻中﹝RN17﹞、巨闕﹝RN14﹞、中腕﹝RN12﹞,灸之。

【五噎五膈】:天突﹝RN22﹞、膻中﹝RN17﹞、心俞﹝BL15﹞、上脘﹝RN13﹞、中腕﹝RN12﹞、下脘﹝RN10﹞、脾俞﹝BL20﹞、胃俞﹝BL21﹞、通關、中魁﹝EX-UE4﹞、大陵﹝PC07﹞、三裏﹝LI10,ST36﹞,針灸之。

【嘔吐﹝vomit﹞不納】:曲澤﹝PC03﹞、通裏﹝HT05﹞、勞宮﹝PC08﹞、陽陵泉﹝GB34﹞、太谿﹝KI03﹞、照海﹝KI06﹞、太衝﹝LR03﹞、大都﹝SP02﹞、隱白﹝SP01﹞、頭竅陰﹝GB11﹞、胃俞﹝BL21﹞、脾俞﹝BL20﹞等,針之。灸之。

【嘔逆】:大陵﹝PC07﹞,針灸之。

【嘔噦】:太淵﹝LU09﹞,針之。

【乾嘔:無度不止,肢厥脈絕】:尺澤﹝LU05﹞、大陵﹝PC07﹞,灸三壯,乳下一寸三十壯,間使﹝PC05﹞三壯

9、脹滿:

【腹中膨脹】:內庭﹝ST44﹞,針灸之。

【單膨脹】:水分﹝RN09﹞針一寸五分,複灸五十壯。三陰交﹝SP06﹞,灸之。複溜﹝KI07﹞、中封﹝LR04﹞、公孫﹝SP04﹞、太白﹝SP03﹞,針之。

【脹滿】:中腕﹝RN12﹞、三裏﹝LI10,ST36﹞,針灸之。

【心腹脹滿】:絕骨﹝GB39﹞、內庭﹝ST44﹞,針灸之。

【胃腹膨脹氣鳴】:合谷﹝LI04﹞、三裏﹝LI10,ST36﹞、期門﹝LB14﹞,針之。

【腹堅大】:三裏﹝LI10,ST36﹞、陰陵泉﹝SP09﹞、丘墟﹝GB40﹞、解谿﹝ST41﹞、期門﹝LB14﹞、衝陽﹝ST42﹞、水分﹝RN09﹞、神闕﹝RN08﹞、膀胱俞﹝BL28﹞,針灸之。

【小腹脹滿】:中封﹝LR04﹞、然谷﹝KI02﹞、內庭﹝ST44﹞、大敦﹝LR01﹞,針之。

10、浮腫:

【渾身卒腫,面浮腫大】:曲池﹝LI11﹞、合谷﹝LI04﹞、三裏﹝LI10,ST36﹞、內庭﹝ST44﹞、行間﹝LR02﹞、三陰交﹝SP06﹞,針之。內踝下白肉際灸三壯

【四肢面目浮腫】:照海﹝KI06﹞、人中﹝DU26﹞、合谷﹝LI04﹞、三裏﹝LI10,ST36﹞、絕骨﹝GB39﹞、曲池﹝LI11﹞、中腕﹝RN12﹞、腕骨﹝SI04﹞、脾俞﹝BL20﹞、胃俞﹝BL21﹞、三陰交﹝SP06﹞,針之。

【浮腫膨脹】:脾俞﹝BL20﹞、胃俞﹝BL21﹞、大腸俞﹝BL25﹞、膀胱俞﹝BL28﹞、水分﹝RN09﹞、中腕﹝RN12﹞、三裏﹝LI10,ST36﹞、小腸俞﹝BL27﹞,針灸之。

【水腫氣脹滿】:複溜﹝KI07﹞、神闕﹝RN08﹞,針之。

【四肢及面胸腹皆浮腫】:水分﹝RN09﹞、氣海﹝RN06﹞,灸百壯。

11、積聚:

【心積伏梁】:上脘﹝RN13﹞、三裏﹝LI10,ST36﹞,針灸之。

【肺積息賁】:巨闕﹝RN14﹞、期門﹝LB14﹞、針灸之。

【腎積賁豚】:中極﹝RN03﹞、章門﹝LR13﹞,針灸之。又氣海﹝RN06﹞,灸百壯。期門﹝LB14﹞,灸三壯,獨陰﹝EX-LE11﹞灸五壯,章門﹝LR13﹞,灸百壯。

【氣塊冷氣】:氣海﹝RN06﹞,灸之。

【心下如冰】:中腕﹝RN12﹞、百會﹝DU20﹞,針灸之。

【痰積成塊】:肺俞﹝BL13﹞,灸百壯。期門﹝LB14﹞,灸三壯

【小腹積聚】:腎俞﹝BL23﹞,灸以年壯,肺俞﹝BL13﹞、大腸俞﹝BL25﹞、肝俞﹝BL18﹞、太衝﹝LR03﹞,各灸七壯。

【腹中積聚,氣行上下】:中極﹝RN03﹞,灸百壯。懸樞﹝DU05﹞,灸三壯(在第十三椎下)。

【痞塊】:於塊之頭中尾各針一針,各灸二三七壯,再於痞根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開三寸半)多灸之。

12、黃疸﹝jaundice﹞:

【黃疸﹝jaundice﹞】:至陽﹝DU09﹞、百勞﹝DU14﹞、三裏﹝LI10,ST36﹞、中腕﹝RN12﹞,針灸之。

【食疸】:三裏﹝LI10,ST36﹞、神門﹝HT07﹞、間使﹝PC05﹞、列缺﹝LU07﹞,針之。

【酒疸】:公孫﹝SP04﹞、膽俞﹝BL19﹞、至陽﹝DU09﹞、委中﹝BL40﹞、腕骨﹝SI04﹞、中腕﹝RN12﹞、神門﹝HT07﹞、小腸俞﹝BL27﹞,針之。

【女勞疸】:公孫﹝SP04﹞、關元﹝RN04﹞、至陽﹝DU09﹞、腎俞﹝BL23﹞、然谷﹝KI02﹞,各灸三壯(三十六種黃疸﹝jaundice﹞,灸法:先灸肺俞﹝BL13﹞、心俞﹝BL15﹞,各三壯,次灸合谷﹝LI04﹞三壯,次灸氣海﹝RN06﹞百壯,中腕﹝RN12﹞針之。

13、瘧疾﹝malaria﹞:

【久瘧不愈】:大椎﹝DU14﹞,針之。複灸之。

【溫瘧】:中腕﹝RN12﹞、大椎﹝DU14﹞,針之。

【痰瘧寒熱】:後谿﹝SI03﹞、合谷﹝LI04﹞,針之。

【寒瘧】:三間﹝LI03﹞,針之。

【瘧熱多寒少】:間使﹝PC05﹞、三裏﹝LI10,ST36﹞,針之。灸之。

【瘧寒多熱少】:複溜﹝KI07﹞、大椎﹝DU14﹞,灸之。

【久瘧不食】:公孫﹝SP04﹞、內庭﹝ST44﹞、厲兌﹝ST45﹞,針灸之。

【足太陽瘧】:先寒後熱,汗出不已,刺金門﹝BL63﹞

【足少陽瘧】:寒熱心惕汗多,刺俠谿﹝GB43﹞

【足陽明瘧】:寒久乃熱,汗出喜見火光,刺衝陽﹝ST42﹞

【足太陰瘧】:寒出善嘔,嘔已乃衰,刺公孫﹝SP04﹞

【足少陰瘧】:嘔吐﹝vomit﹞甚,欲閉戶而居,刺大鐘﹝KI04﹞

【足厥陰瘧】:少腹滿,小便不利,須刺太衝﹝LR03﹞

【瘧母】:章門﹝LR13﹞,針而灸之。

14、溫疫:

【蝦蟆瘟】:少商﹝LU11﹞、合谷﹝LI04﹞、尺澤﹝LU05﹞、委中﹝BL40﹞、太陽﹝EX-HN5﹞等穴,針刺出血。

【大頭瘟】:少商﹝LU11﹞、商陽﹝LI01﹞、合谷﹝LI04﹞、曲池﹝LI11﹞、尺澤﹝LU05﹞、委中﹝BL40﹞、厲兌﹝ST45﹞,針刺出血。

15、霍亂:

【乾霍亂】:委中﹝BL40﹞針刺出血,十指井穴針刺出血。

【霍亂吐瀉不止垂死】:天樞﹝ST25﹞、氣海﹝RN06﹞、中腕﹝RN12﹞,灸數十百壯。

【霍亂吐瀉轉筋】:中腕﹝RN12﹞、陰陵泉﹝SP09﹞、承山﹝BL57﹞、陽輔﹝GB38﹞、太白﹝SP03﹞、大都﹝SP02﹞、中封﹝LR04﹞、昆侖﹝BL60﹞,針之。

【霍亂乾嘔:】:間使﹝PC05﹞,灸七壯;不愈,再灸之。

【霍亂悶亂】:臍中﹝RN08﹞灸七壯,建裏針而灸之。三焦俞﹝B122﹞、合谷﹝LI04﹞、太衝﹝LR03﹞、關衝﹝SJ01﹞、中腕﹝RN12﹞等穴針之。

【霍亂暴泄】:大都﹝SP02﹞、昆侖﹝BL60﹞、期門﹝LB14﹞、陰陵泉﹝SP09﹞、中腕﹝RN12﹞,針之。

【霍亂已死尚有暖者】:臍中﹝RN08﹞以鹽填滿灸二七壯,氣海﹝RN06﹞百壯,大敦﹝LR01﹞七壯。

16、癲癇﹝epilepsy﹞:

【心邪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攢竹﹝BL02﹞、尺澤﹝LU05﹞、間使﹝PC05﹞、陽谿﹝LI05﹞,針灸之。

【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曲池﹝LI11﹞,灸七壯,少海﹝HT03﹞、間使﹝PC05﹞、陽谿﹝LI05﹞、陽谷﹝SI05﹞、大陵﹝PC07﹞、合谷﹝LI04﹞、魚際﹝LU10﹞、腕骨﹝SI04﹞、神門﹝HT07﹞、液門﹝SJ02﹞、肺俞﹝BL13﹞、行間﹝LR02﹞、京骨﹝BL64﹞,各灸之。衝陽﹝ST42﹞,灸百壯。

【癲癇﹝epilepsy﹞】:百會﹝DU20﹞、神門﹝HT07﹞,各灸七壯,鬼眼﹝EX~LE5﹞三壯,陽谿﹝LI05﹞、間使﹝PC05﹞三十壯,神門﹝HT07﹞、心俞﹝BL15﹞百壯,申脈﹝BL62﹞、尺澤﹝LU05﹞、太衝﹝LR03﹞、曲池﹝LI11﹞,各七壯。

【狂言】:太淵﹝LU09﹞、陽谿﹝LI05﹞、下廉﹝LI08﹞、昆侖﹝BL60﹞,針灸之。

【狂言不樂】:大陵﹝PC07﹞,針灸之。

【多言】:百會﹝DU20﹞,針灸之。

【喜笑】:水溝﹝DU26﹞、列缺﹝LU07﹞、陽谿﹝LI05﹞、大陵﹝PC07﹞,針之。

【善哭】:百會﹝DU20﹞、水溝﹝DU26﹞,針之。

【卒狂】:間使﹝PC05﹞、合谷﹝LI04﹞、後谿﹝SI03﹞,針之。

【狂走】:風府﹝DU16﹞、陽谷﹝SI05﹞,針之。

【發狂】:少海﹝HT03﹞、間使﹝PC05﹞、神門﹝HT07﹞、合谷﹝LI04﹞、後谿﹝SI03﹞、複溜﹝KI07﹞、絲竹空﹝SJ23﹞,針之。

【呆癡】:神門﹝HT07﹞、少商﹝LU11﹞、湧泉﹝KI01﹞、心俞﹝BL15﹞,針灸之。

【發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神門﹝HT07﹞、後谿﹝SI03﹞、衝陽﹝ST42﹞,針之。

【羊癇】:天井﹝SJ10﹞、巨闕﹝RN14﹞、百會﹝DU20﹞、神庭﹝DU24﹞、湧泉﹝KI01﹞、大椎﹝DU14﹞,各灸之。又於第九椎下灸三壯。

【牛癇】:鳩尾﹝RN15﹞、大椎﹝DU14﹞,各灸三壯

【馬癇】:僕參﹝BL61﹞、風府﹝DU16﹞、臍中﹝RN08﹞、金門﹝BL63﹞、百會﹝DU20﹞、神庭﹝DU24﹞,各灸之。

【犬癇】:勞宮﹝PC08﹞、申脈﹝BL62﹞,灸三壯。

【雞癇】:靈道﹝HT04﹞,灸三壯;金門﹝BL63﹞,針之。足臨泣﹝GB41﹞、內庭﹝ST44﹞,各灸三壯。

【豬癇】:昆侖﹝BL60﹞、僕參﹝BL61﹞、湧泉﹝KI01﹞、勞宮﹝PC08﹞、水溝﹝DU26﹞、百會﹝DU20﹞、率谷﹝GB08﹞、腕骨﹝SI04﹞、內踝尖,各灸三壯

【五癇吐沫】:後谿﹝SI03﹞、神門﹝HT07﹞、心俞﹝BL15﹞、鬼眼﹝EX~LE5﹞,灸百壯;間使﹝PC05﹞,灸三壯。

【目戴上視不識人】:囟會﹝DU22﹞、巨闕﹝RN14﹞、行間﹝LR02﹞,灸之。

【附】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神志失常針灸十三要穴:

 一、人中穴﹝DU26﹞;

 二、少商穴﹝LU11﹞入三分;

 三、隱白穴﹝SP01﹞入二分;

 四、大陵穴﹝PC07﹞入半寸;

 五、申脈穴﹝BL62﹞火針三分;

 六、風府穴﹝DU16﹞入二分;

 七、頰車穴﹝ST06﹞入五分;

 八、承漿穴﹝RN24﹞入三分;

 九、勞宮穴﹝PC08﹞入二分;

 十、上星穴﹝DU23﹞入二分;

 十一、會陰穴﹝RN01﹞入三分;

 十二、曲池穴﹝LI11﹞火針五分;

 十三、舌下中縫刺出血。

凡男女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晝夜妄行、如狂如癲,依上穴次第針之。再針間使﹝PC05﹞、後谿﹝SI03﹞。

17、婦人:

【月經不調】:氣海﹝RN06﹞、中極﹝RN03﹞、帶脈﹝Dai_Meridian﹞、腎俞﹝BL23﹞、三陰交﹝SP06﹞,針灸之。

【月經過時不止】:隱白﹝SP01﹞,針之。

【下經如冰,來無定時】:關元﹝RN04﹞,灸之。

【漏下不止】:太衝﹝LR03﹞、三陰交﹝SP06﹞,針灸之。

【血崩】:氣海﹝RN06﹞、大敦﹝LR01﹞、陰谷﹝KI10﹞、太衝﹝LR03﹞、然谷﹝KI02﹞、三陰交﹝SP06﹞、中極﹝RN03﹞,針之。

【無嗣】:關元﹝RN04﹞,灸三十壯;或灸三陰交﹝SP06﹞、石門﹝RN05﹞、關元﹝RN04﹞、中極﹝RN03﹞、商丘﹝SP05﹞、湧泉﹝KI01﹞、築賓﹝KI09﹞。

【滑胎】:關元﹝RN04﹞左右各開二寸,灸五十壯;或中極﹝RN03﹞旁各開三寸,灸之。

【難產催生,及下死胎】:太衝﹝LR03﹞補,合谷﹝LI04﹞補,三陰交﹝SP06﹞瀉之

【橫生手先出】:足小指尖,灸三壯

【胞衣不下】:三陰交﹝SP06﹞、中極﹝RN03﹞、照海﹝KI06﹞、內關﹝PC06﹞、昆侖﹝BL60﹞,針之。

【產後血暈】:三裏﹝LI10,ST36﹞、三陰交﹝SP06﹞、支溝﹝SJ06﹞、神門﹝HT07﹞、關元﹝RN04﹞,針之。

【赤白帶下】:曲骨﹝RN02﹞,灸七壯;太衝﹝LR03﹞、關元﹝RN04﹞、複溜﹝KI07﹞、天樞﹝ST25﹞,灸百壯。

【幹血癆】:曲池﹝LI11﹞、支溝﹝SJ06﹞、三裏﹝LI10,ST36﹞、三陰交﹝SP06﹞,針灸之。

【產後癆】:百勞﹝DU14﹞、腎俞﹝BL23﹞、風門﹝BL12﹞、中極﹝RN03﹞、氣海﹝RN06﹞、三陰交﹝SP06﹞,針灸之。

【無乳】:膻中﹝RN17﹞,灸之。少澤﹝SI01﹞補之。

【產後血塊痛】:曲泉﹝LR08﹞、複溜﹝KI07﹞、三裏﹝LI10,ST36﹞、氣海﹝RN06﹞、關元﹝RN04﹞,針之。

18、小兒:

【臍風撮口口禁】:然谷﹝KI02﹞,針三分,灸三壯。

【驚癇】:鬼眼﹝EX~LE5﹞穴,灸之。(即二手足大拇指相並縛之,於爪甲下灸之。少商﹝LU11﹞、隱白﹝SP01﹞,灸之。)餘參觀癲癇﹝epilepsy﹞門

【驚風﹝infantile_convulsion﹞】:腕骨﹝SI04﹞,針之。

【脫肛﹝proctoptosia﹞】:百會﹝DU20﹞,灸七壯;長強﹝DU01﹞,灸三壯。

【驚風﹝infantile_convulsion﹞危急難救】:兩乳頭下黑肉上三壯。

【瀉痢】:神闕﹝RN08﹞,灸之。

【冷痢】:臍下二寸,灸之。

【吐乳】:膻中﹝RN17﹞下一寸六分,名中庭灸五壯。

【吐沫屍厥】:巨闕﹝RN14﹞七壯,中腕﹝RN12﹞五十壯,灸之。

【角弓反張】:百會﹝DU20﹞,灸七壯,天突﹝RN22﹞,灸三壯。

【夜啼】:百會﹝DU20﹞,灸三壯。

【臍腫】:對臍脊骨上灸三壯或七壯。

【口蝕齦臭穢】:勞宮﹝PC08﹞,灸一壯﹝one_moxa-cone﹞。

【腎脹偏墜】:關元﹝RN04﹞,灸三壯,大敦﹝LR01﹞,灸七壯。

【偏身生瘡】:曲池﹝LI11﹞、合谷﹝LI04﹞、三裏﹝LI10,ST36﹞、絕骨﹝GB39﹞、膝眼,針之。

【遺尿﹝enuresis﹞】:氣海﹝RN06﹞百壯,大敦﹝LR01﹞三壯。

【羸瘦食不化】:胃俞﹝BL21﹞、長谷(臍旁二寸)灸七壯。

19、瘍腫:

【癰疽、毒腫】:初起於腫處止灸三七壯,已潰或化毒危急,灸騎竹馬穴。

【疔腫在面部】:于合谷﹝LI04﹞、足三裏﹝ST36﹞、神門﹝HT07﹞,針灸之。

【疔腫在手部】:灸曲池﹝LI11﹞七壯。

【疔腫在背部】:肩井﹝GB21﹞、三裏﹝LI10,ST36﹞、委中﹝BL40﹞、臨泣﹝GB15﹞、行間﹝LR02﹞、通裏﹝HT05﹞、少海﹝HT03﹞、太衝﹝LR03﹞,針灸之。並灸騎竹馬穴。

【癰疽發背,初起不痛者】:以蒜片著瘡頂處以艾灸之。不痛灸之。痛,痛者灸至不痛為止。

【附骨疽】:於間使﹝PC05﹞後一寸,灸如年壯。

【瘡癤】:肺俞﹝BL13﹞、神門﹝HT07﹞、大陵﹝PC07﹞、曲池﹝LI11﹞,針之。

【馬刀俠癭】:絕骨﹝GB39﹞、神門﹝HT07﹞,灸之。

【熱風癮疹﹝urticaria﹞】:曲池﹝LI11﹞、曲澤﹝PC03﹞、合谷﹝LI04﹞、列缺﹝LU07﹞、肺俞﹝BL13﹞、魚際﹝LU10﹞、神門﹝HT07﹞、內關﹝PC06﹞,針之。

【皮風癢瘡】:曲池﹝LI11﹞,灸二百壯,神門﹝HT07﹞、合谷﹝LI04﹞,灸三七壯。

【瘰癧】:百勞﹝DU14﹞灸三七壯至百壯,肘尖百壯,瘰癧之第一核以針貫核正中用雄黃末拌艾灸之。

【注】:本篇內容可參考承澹盦先生編著的《中國針灸學講義》(新編本)進行核對。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