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敷貼熱藥 第四:

回陽玉龍膏:﹝性熱﹞

 草烏﹝三兩重,炒﹞、南星﹝一兩重,煨﹞、軍薑﹝二兩重,煨﹞、白芷﹝一兩重,不見火﹞、赤芍藥﹝一兩重,炒﹞、肉桂﹝半兩重,不見火﹞。

●此方,治陰發背、冷流注﹝Multiple_abscess﹞、鼓椎風、久損痛、冷痹、風濕、諸腳氣﹝barbiers﹞、冷腫無紅赤者,冷痛不腫者,足頑麻、婦人冷血風,諸陰證之第一藥也。

 用熱酒調塗。

 用法詳具於後:

●夫雜病雖見於皮膚手足之間,而因必本於五臟六腑。

 蓋臟腑之血脈經絡,一身晝夜營運,周而復始,一臟受病,必見於本臟脈息所經之處,即陰陽分手足之所屬也。

 其為病有冷有熱,熱者易治,冷者難療。

 夫冷,必由臟腑元陽虛弱,然後風邪得以乘間而入,血氣不勻,遂自經絡而客於皮膚之間,脈息不能周流,遂澀於所滯,愈冷則愈積而不散;複加庸醫用涼劑,而內外交攻,則其為病,鮮有不危者矣。

 學人當觀其外之為證,而察其內之所屬,表裏相應,萬無失一。

 此藥有軍薑、肉桂,足以為熱血生血。然既生,即熱而不能散,又反為害。

 故有草烏、南星,足以破惡氣,驅風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喚陽氣。

 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滯血,住痛苦,生肌肉,加以酒行藥性散氣血,雖十分冷證,未有不癒,端如發寒灰之焰,回枯木之春。

 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

 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不除,則寒根透髓,非尋常之藥所能及。

 惟此藥大能逐去陰毒,迎回陽氣,住骨中痛,且止肌肉皮膚之病,從可知矣。

 但當斟酌用之,不可大過,則為全美。

 治法:加減,疏舉如下。

●發背發于陰,又為冷藥所誤。

 又或發于陽,而誤于藥冷,陽變為陰,滿背黑爛,四周好肉上用洪寶丹,把住中間,以此藥敷之,一夜陽氣回,黑者皆紅,察其紅活即住此藥,卻以衝和收功。

 如不效欲作膿,又以南星、草烏加於衝和用之。

 如陽已回,黑已紅,惟中間一點黑爛不能紅者,蓋血已死,可以樸硝、明礬。

 又云:白丁香、砂、乳香,用唾調勻,於黑紅交處作一圈,上用衝和蓋之,至明早起藥,自然去黑肉如割,卻以藥洗之,棪以生肉,合口收功。

●流注﹝Multiple_abscess﹞冷證多附骨,內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縮不伸。

 若輕用刀針,並無膿血,若只有乳汁清流,或有瘀血,宜用此藥敷之。

 若稍緩止,以軍薑、白芷、肉桂、草烏等分熱酒調敷,骨寒除而痛止,則氣溫和而筋自伸,肉硬自消矣。

 然治流注﹝Multiple_abscess﹞,不可無木臘,以其性能破積滯之氣,消堅硬之腫最妙。

 又不可多,多則能解藥性,蓋此證主于溫藥故也。

●鼓椎風,起於中濕,或傷寒餘毒,又或起於流注﹝Multiple_abscess﹞之壞證,或起於風濕虛痹。

此證有三:

 一是兩膝相搕,行步振掉,膝䯒骨微腫;

 二是膝䯒骨交接處,大如椎,腿股肉消,皮縮裹骨;

 三是上腿腫大,下股冷消。

蓋足膝屬肝,肝經有風寒濕氣則血脈不流而作此,遂為膝寒所澀,凝流不動。

 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肉愈瘦。

 其原,若起於流注﹝Multiple_abscess﹞,則肉凝者為爛,爛則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無術。

 未破則肌肉尚未死,急以此藥,熱酒調敷膝䯒骨上腿處,以住骨痛回陽氣;又以衝和塗下腿冷處,引其血氣,使流動而不通貫血脈。

 又以:此方敷脛骨交處,以接所引之血脈,以散所積之陰氣。

 內則用追風丸,倍加乳香以伸筋,如法服之,無不癒者。

 如人欲出方,可用五積散加薑、桂、芷、歸,又加大川烏、牛膝、檳榔、木瓜,或茶或酒調之。

●男子婦人久患冷痹血風,手足頑麻,或不能舉動,可用綿子夾袋此藥在中心,卻以長長纏在痛處,用絹袋系定。

 此藥能除骨痛,附在肉上,覺皮膚如蟻緣,即其功也。

 如痹,可加丁皮、吳茱萸、沒藥、大川烏等分,然後全在追風丸,表裏交攻,去病如神。

●風腳痛不可忍,內用追風丸,外用此方加生面,薑汁調熱敷。

 欲得立止,可根據法加乳香、沒藥,化開酒調為妙。

●久損入骨者,蓋因墜壓跌撲傷折,不曾通血,以至死血在所患之處,久則如雞肺之附肋,輕者苔蘚之暈。

 上年少之時血氣溫和,尤且不覺;年老血衰,遇風寒雨濕,其病既發。

 宜以此方熱酒調敷,內則用搜損尋痛丸,表裏交攻為妙。

 雖然血氣虛弱之人,病在胸肋腰背之間者,謂之脫垢不除,變為血結勞,不論老少,年遠近歲,大而遍身,小而一拳半肘,醫之則一。

 此等乃根蒂之病,此非一劑可癒,磨以歲月,方可安。

 未成勞者易,已成勞者難。

 一法:只用南星、草烏,加少肉桂,能去黑爛潰膿,謂之小玉龍,此法大效。

●治石癰,用此方熱酒調敷外,卻用洪寶箍住四圍,待成膿後破。

●婦人乳癰﹝acute_mastitis﹞,多因小兒斷乳之後,不能回化;

  又有婦人乳多,孩兒飲少,積滯凝結;

  又為經候不調,逆行失道;

  又有邪氣內郁而後結成癰腫。

 初發之時,切不宜用涼藥冰之。

 蓋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結實腫核,其性清寒。

 若為冷藥一冰,凝結不散,積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熱痛,蒸逼乳核而成膿。

 其苦異常,必爛盡而後已。

 故病乳癰﹝acute_mastitis﹞者,既愈則失其乳矣。

 蓋乳性最寒而又滯,以涼劑則陰爛宜也。

 然涼藥亦未嘗不用,用於既破之後則佳。

 如初發之時,宜於此方中,用南星、薑汁酒兩停調勻熱敷,即可內消。

 欲急,則又佐以草烏,此藥味性烈,能破惡塊,逐寒熱,遇冷即消,遇熱即潰。

 如已成癰腫,易又從衝和,根據常法用之,或加此草烏、南星二味亦可。

 破後觀其原,原于冷用衝和收功;原于熱用洪寶生肌,且須用乳沒住痛,以減其苦。

 至於吃藥,只用栝蔞散隨人虛實參以通順散、十宣相間服之。

多口者為乳發﹝suppurative_mastitis﹞,乳房堅硬者為乳石,正在乳嘴處腫者為吹乳,在乳兒囊下為乳漏﹝mammary_fistula﹞,以肉懸垂而血易滿故也,故為難治。

 一囊一口為乳癰﹝acute_mastitis﹞,五十歲老人無治法。

 外有老人乳節,又為可治。

 蓋在垂囊肉上為癰,若近腦則為節矣。

 卍:乳漏→西醫稱:乳房瘺管﹝breast_fistula﹞。

●宿痰失道,癰腫無膿者,可用此藥點頭。

 病必旁出,再作為佳,不然則元陽虛耗,此為敗證。

 如元陽虛耗敗證者,急用全體玉龍敷之,拔出成膿,服藥則通順散加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

 若病紅活熱驟,則當歸衝和為佳,切不可誤投涼劑。

 此方但能拔毒作膿,病回即止,不可過。

 若能參用陷脈神劑尤妙,出《外科精要》。

●肚癰一證,十有九死。

 蓋胃屬陰,外寒裏熱。

 凡氣血潮聚,趨熱避寒,故多為內癰,不能外現,間有微影欲出,則又為冷藥所蠲,及服涼劑,雖有神仙,莫施其功,醫者可不慎乎。

 凡有此證,初覺腰痛,且以手按之痛苦,走閃移動,則為氣塊;若根不動,外面微有紅腫,則為內癰。

 急以此方拔出毒氣,作成外癰,然後收功衝和,內則用通順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若癰自能外現者,不必用此方,只用衝和為妙,不可輕用針刀。

 如犯鐵器,口不能合,只用玉龍貼癰頭上,四面以衝和圍之,根據法自破。

 若膿流不快,根據法用洪寶三分、薑汁七分,茶調敷之,膿出皆盡;內用十宣平補生肌,外則依然收功衝和。

 此證陰多陽少,損人最害,將安之際,倍服內補,以生氣血,庶幾易愈,否則消而複脹,口不合。

 既安之後,尤宜多服內補加附子,否則氣弱難平。

 證冷者,未破之先,尤宜先服附子方好;既破之後,切不可用急澀斂口之藥,恐炲毒不散。

 服藥力到,自然合口。

 至於內癰已成,不能拔出,只用衝和外貼,使在外溫合成膿,自臟腑而出,不至肉爛,死生所系,全在服藥之功,治法見前。

 最忌毒食,食毒即發,反複雜療。

 又有孕婦病此者,又與此異,內用紫蘇飲安胎,勿輕與他藥。

若臨月則兒與膿俱下,若尚遠則膿自大腑中下,若初萌只服藥可消。

 若癰在外面,其證必熱,惟可用衝和收功,亦須審輕重用之,恐有誤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