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毒: |
青蛇毒:是體表筋脈發生的炎性血栓性疾病。 其臨床特點是:體表筋脈﹝靜脈﹞焮紅灼熱,硬腫壓痛﹝tenderness﹞,可觸及條索狀物,甚者可致惡寒發熱等症。 相當於西醫的血栓性淺靜脈炎﹝superficial_thrombophlebitis﹞。 |
【病因病機】: |
濕熱毒邪入侵,以致筋脈氣血瘀滯,阻塞不暢。有的與靜脈注射有關。 |
【診斷﹝Diagnosis﹞】: |
本病多見於青壯年,男女都可發病,好發於四肢筋脈﹝尤多見於下肢﹞,次為胸腹壁等處,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各異。 |
發於四肢者,下肢多於上肢,病初為肢體某一筋脈﹝靜脈﹞行走區疼痛、壓痛﹝tenderness﹞,繼而紅腫灼熱,可捫及條索狀物。 繼則疼痛加劇,條索狀物延長,焮紅灼熱。 全身可有惡寒發熱、周身不適。 一般為節段性,經治療後,紅腫熱痛可減輕,硬條索物可縮短,約經2~3個月治療硬條索可完全消失。 |
發於胸腹壁者,以疼痛為主症,在疼痛區可捫及條索狀壓痛﹝tenderness﹞區,長約3~5cnl或10~200n不等,疼痛在胸部,屈伸時加重,條索狀物位於皮下,質硬,與周圍組織及皮膚粘連,拉緊其上下端皮膚可出現凹陷性淺溝。一般無全身症狀。 |
另外,下肢淺靜脈曲張﹝Varicose_Vein﹞,或靜脈某一段反復穿刺,或輸人高滲糖及酸性藥物後,淺靜脈局部可出現紅硬痛性腫物,或條索狀腫物,有壓痛﹝tenderness﹞,難以消退。 |
【輔助檢查﹝Assistant_examination﹞】: 靜脈造影有助於瞭解靜脈栓塞的部位及長度。急性期,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增高。 |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
紅絲疔﹝Furunclosis,化膿性感染誘發淋巴管發炎﹞: 多發於四肢,因有紅絲一條,迅速向上走竄,微痛不適,按之稍痛但無腫硬,可引起腋下或胯間畢核腫大。 多由四肢末端疔瘡、手足癬﹝tinea_pedis﹞糜爛或皮膚破損染毒後毒邪擴散,向上走竄所致,相當於西醫的急性淋巴管炎。 經治療一般2~3日可消失。 |
【辨病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disease_identification﹞】 |
一、內治法: |
﹝一﹞、濕熱瘀滯: 病變局部筋脈紅腫熱痛,或上下游走,肢體活動不利;多伴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濕熱入侵,氣血瘀滯,筋脈不利,鬱而化熱,則筋脈紅腫熱痛,甚則肢體活動不利; 或挾風邪,則上下游走;熱邪為患,則見發熱; 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壅滯之象。 |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活血。 |
【方藥】:五神湯合涼血四物湯加減。 |
﹝二﹞、瘀阻脈絡: 病程日久,局部筋脈硬腫如條索,粘連不移,牽扯不適,或多個硬性結節,皮色褐黑,脛踝水腫; 舌邊有瘀點﹝petechia﹞,苔薄白,脈沉澀。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病程日久,氣血瘀滯於筋脈,則形成硬索腫塊,粘連不移; 氣血瘀滯,局部失養,故皮色褐黑; 氣血瘀滯,水道不利,則脛躁水腫; 舌邊有瘀點﹝petechia﹞、苔薄白、脈沉澀皆為氣血瘀滯之徵。 |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散結。 |
【方藥】:活血通脈湯加減。 |
二、外治法: |
﹝一﹞、早期可選用如意金黃散、玉露散等外敷。 |
﹝二﹞、後期可用紅靈丹油膏外敷;或雞血藤,桂枝30克,紅花30克等煎水浸泡患肢,每日1次。 |
【預防與調攝】 |
01、患於下肢者,宜抬高患肢,臥床休息。 |
02、靜脈穿刺術後,局部立即用濕毛巾熱敷,注射時注意嚴格消毒,以免外邪人侵。 |
【結語】 |
青蛇毒:是體表筋脈發生的炎性血栓性疾病,以體表筋脈腫脹灼熱、紅硬壓痛﹝tenderness﹞、可觸及條:索狀物為特點。 相當於西醫的血栓性淺靜脈炎﹝superficial_thrombophlebitis﹞。 多因濕熱毒邪外侵、氣血瘀滯筋脈所致。 應與紅絲疔﹝Furunclosis,化膿性感染誘發淋巴管發炎﹞相鑒別。 濕熱瘀結證,治宜清熱利濕、涼血活血,方用:五神湯合涼血四物湯加減; 瘀阻脈絡證,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散結,方用:活血通脈湯加減。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