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疔-爛疔: |
爛疔:是一種發於皮肉之間,易於腐爛,病勢兇險的急性傳染性疾病。 《備急千金要方》云:「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瘢,瘡中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 《諸病源候論‧丁瘡候》云:「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爛成瘡,瘡下深孔如大針穿之狀……令人惡寒,四肢強痛,……一二日瘡形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全不得近……」 本病多見於農民和士兵,發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創傷和泥土臟物等接觸史,發病急驟,皮肉腐敗,腐爛卸脫,容易合併走黃﹝Septicemia﹞,危及生命。 相當於西醫的氣性壞疽﹝gaseous_gangrene﹞。 |
【病因病機】: |
多因皮肉破損,接觸潮濕泥土,感染特殊毒氣,加之濕熱火毒內蘊,以致毒凝肌膚,氣血凝滯,熱勝肉腐而成。濕熱火毒熾盛,熱勝肉腐,毒氣彌漫,則易併發走黃﹝Septicemia﹞之症。 |
【診斷﹝Diagnosis﹞】: |
本病好發於四肢暴露部位,常有外傷史,傷口深且常夾雜潮濕泥土。 |
潛伏期一般為1~4天,最短為6~8小時。 |
初起患肢有沉重、包紮過緊感,繼則出現「脹裂樣」疼痛,四肢皮膚高度水腫,緊張光亮,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腫脹迅速,蔓延成片,狀如丹毒﹝Erysipelas﹞,皮膚呈灰白,或棕黃,或如紫銅色。1~2天後,腫脹疼痛劇烈,皮膚上出現許多含暗紅色液體的小水皰﹝vesicle﹞,積聚融合成數個大水皰﹝vesicle﹞。瘡面略帶凹陷,形如匙面,按之局部有握雪音。潰後有淺棕色濕濁稀薄膿水,混雜氣泡,氣味臭穢。此後,腐肉大片脫落,瘡口較大。 |
初起即伴有高熱﹝40℃以上﹞,寒戰﹝Rigor_shivering﹞,頭痛,嘔惡,煩躁﹝dysphoria﹞,極度疲乏,大量汗出,食慾不振﹝anorexia﹞,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甚或神昏譫語,面色蒼白,四肢厥冷,黃疽,是為走黃﹝Septicemia﹞之徵象,可危及生命。 |
【輔助檢查﹝Assistant_examination﹞】: 血白細胞總數可增高至15X10的9次方每1~20X10的9次方每L以上,血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含量明顯低於正常,並可呈進行性下降。局部膿液塗片檢查和細菌培養可發現革蘭氏陽性;梭狀芽胞桿菌和大量紅、白細胞。X線檢查見氣泡陰影。 |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
流火常有反復發作史;局部皮色鮮紅,邊緣清楚;一般無水皰﹝vesicle﹞,即使有也較小,刺破後流出黃水,肉色鮮紅;無壞死現象。 |
【辨病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disease_identification﹞】 |
一、內治法: |
﹝一﹞、濕火蘊結: 患部灼熱腫脹劇痛,皮膚出現水皰﹝vesicle﹞或大皰﹝bulla﹞,瘡面皮肉腐爛,有淺棕色混濁膿水溢出,臭穢,混有氣泡;伴寒戰﹝Rigor_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胸悶嘔惡,頭身疼痛,納差;舌紅,苔黃,脈滑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由於創口染毒,內有濕熱蘊結,以致濕熱火毒聚於肌膚,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故腫脹疼痛;濕毒壅積,故有大水皰﹝vesicle﹞;熱毒熾盛,正邪劇爭,故寒戰﹝Rigor_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熱勝肉腐成膿,故瘡面腐爛,有混濁膿水溢出;濕熱火毒泛溢全身,故胸悶嘔惡,頭身疼痛;舌紅、苔黃、脈滑數為濕火蘊結之象。 |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革蘚滲濕湯加減。 |
﹝二﹞、毒人營血: 寒戰﹝Rigor_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神昏譫語,煩躁﹝dysphoria﹞不安,氣促呃逆﹝hiccup﹞,胸悶嘔吐﹝Vomiting﹞,黃疽;局部高度水腫發亮,迅速成暗紫色,間有血皰﹝hemorrhagic_vesicle﹞,肌肉腐爛,氣味惡臭;舌紅絳,苔黃而乾,脈弦滑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毒邪不能控制,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內人營血,故寒戰﹝Rigor_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氣促呃逆﹝hiccup﹞,煩躁﹝dysphoria﹞不安,黃疽:熱憂心神,故神昏譫語;熱毒熾盛,郁於肌膚,腐壞肌肉,故見局部高度水腫,色暗紫,間有血皰﹝hemorrhagic_vesicle﹞,肌肉腐爛,氣味惡臭;舌質紅絳、苔黃而乾、脈弦滑數皆為熱毒人于營血,陰血虧損之象。 |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 |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2粒,分2次化服;或紫雪丹4.5g,或紫雪散4.5g,分3次吞服。 |
二、外治法: |
﹝一﹞、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黃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蟾酥合劑。 |
﹝二﹞、腐肉與正常組織分界明顯時,改用蟾酥合劑或五五丹。 |
﹝三﹞、腐肉脫淨,周圍腫勢漸退,肉色鮮紅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紅膏外敷。 |
【其他療法】 |
一、大劑量應用青黴素﹝1硼00萬單位/日﹞和四環素﹝2克/日﹞。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每日1.5~1.88,靜脈滴注。 |
二、高壓氧療法。 |
三、加強全身支援療法,改善患者全身情況。 |
四、手術療法。一旦診斷明確,應立即施行手術,在不用止血帶下進行多處縱形切開,切除已無活力的肌肉組織,徹底清除異物、碎骨片,直到具有正常顏色、彈性和能流出新鮮血的肌肉為止。並用大量過氧化氫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紗布松填,或用上述初起外治法藥物,經常更換敷料。 |
【預防與調攝】 |
01、本病具有傳染性,應對患者進行隔離。局部所用敷料宜焚燒,所用器械宜徹底消毒。 |
02、對感染嚴重的傷口,注射多價氣性壞疽﹝gaseous_gangrene﹞抗毒血清,一般用1萬單位肌注或皮下注射;超過24小時,劑量最大可增加2~3倍。注射前作過敏試驗。 |
03、對污染傷口或戰傷創口,應及時進行徹底清創,敞開傷口,不予縫合,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包紮過緊。 |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D】 |
「脹裂樣」疼痛見于下列哪種疾病: ※※A、螻蛄疔;※※B、眉心疔;※※C、蛇眼疔;※※D、爛疔;※※E、紅絲疔。 |
【】 |
一患者,28歲,下肢外傷後有沉重和包紮過緊感,後出現脹裂樣疼痛,瘡口周圍皮膚高度水腫光亮,皮色暗紅,破潰後輕按患處有撚發音,擬診為: ※※A、疫疔;※※B、爛疔;※※C、發;※※D、丹毒﹝erysipelas﹞。 |
【】 |
下列那種疔容易損傷筋骨: ※※A、爛疔;※※B、;※※B、紅絲疔;※※C、疫疔;※※D、顏面疔。 |
【E】 |
下列疔瘡,容易損筋傷骨的是: ※※A、爛疔;※※B、紅絲疔;※※C、顏面疔;※※D、疫疔;※※E、手足疔。 |
【E】 |
下列疾病中以疾病形態命名者是: ※※A、丹毒﹝erysipelas﹞;※※B、癤;※※C、爛疔;※※D、乳岩;※※E、鵝掌風。 |
【A】 |
下列疾病中以病因命名的是: ※※A、破傷風;※※B、鵝掌風;※※C、白癜風;※※D、面油風;※※E、爛疔。 |
【】 |
下列疾病以症狀命名的是: ※※A、紅絲疔;※※B、丹毒﹝erysipelas﹞;※※C、爛疔;※※D、凍瘡﹝perniosis﹞。 |
【C】 |
下列病名中以病因命名的是: ※※A、腸癰;※※B、麻風;※※C、破傷風;※※D、爛疔;※※E、委中毒。 |
【B】 |
以下用疾病特性命名的是: ※※A、破傷風﹝tetanus﹞;※※B、爛疔;※※C、麻風;※※D、岩;※※E、發。 |
【D】 |
以下哪種疔瘡一般不併發走黃: ※※A、爛疔;※※B、顏面部疔瘡;※※C、紅絲疔;※※D、蛇眼疔;※※E、託盤疔。 |
【A】 |
以疾病特性命名的是: ※※A、發;※※B、背疽;※※C、腸癰;※※D、爛疔;※※E、委中毒。 解析:發較癰大,突然紅腫蔓延成片,常伴有明顯的全身症狀。 |
【B】 |
以部位命名的是: ※※A、發;※※B、背疽;※※C、腸癰;※※D、爛疔;※※E、委中毒。 解析:背疽:部位在背部的疽。 |
【B】 |
患兒,男,5歲。右頜下腫痛3天,灼熱,皮色微紅,伴惡寒發熱﹝fever﹞,納呆,舌紅苔薄黃,脈滑數。其診斷是: ※※A、脊核;※※B、頸癰;※※C、爛疔;※※D、流注;※※E、紅絲疔。 |
【A】 |
患者結喉處紅腫繞喉,根腳散漫,堅硬灼熱疼痛,來勢兇猛,併發喉風、重舌,以致湯水難下,壯熱口渴,頭痛項強。應診斷為 :※※A、鎖喉癰;※※B、頸癰;※※C、疫疔;※※D、爛疔;※※E、無頭疽。 |
OK |
爛疔﹝carbuncle﹞:爛疔是指一種發於肌肉之間、極易腐爛、發展急劇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解析:爛疔是指一種發於肌肉之間、極易腐爛、發展急劇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
【D】 |
爛疔的疼痛特點為: ※※A、陣發性;※※B、持續性;※※C、燒灼性;※※D、脹裂性;※※E、雞啄樣。 |
【A】 |
爛疔的潛伏期一般為: ※※A、2~3天;※※B、5~6天;※※C、7~8天;※※D、9~10天;※※E、10天以上。 |
【E】 |
爛疔是以什麼命名的: ※※A、部位;※※B、穴位;※※C、病因;※※D、顏色;※※E、疾病特點。 |
【E】 |
爛疔是以什麼命名的: ※※A、部位;※※B、病因;※※C、形態;※※D、特性。 |
【B】 |
爛疔是以什麼命名的: ※※A、傳染病;※※B、疾病特性;※※C、顏色;※※D、症狀;※※E、臟腑。 |
【C】 |
爛疔發病的主要原因是: ※※A、皮肉破損;※※B、濕火內盛;※※C、感染毒氣;※※D、外感熱邪;※※E、瘀血停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