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瘰癧:

 瘰結核於頸前項側之間,小者為瘰,大者為,連續如貫珠者為瘰

 始起於少陽經,次延及於陽明經頰車等處,再久之則延於缺盆之下,形長如蛤,色赤而堅,痛如火烙,屬三焦經,名曰馬刀,又甚於也,此由三焦、肝、膽三經怒火風熱血燥而生,或肝、腎二經風熱虧損所致。

 

 初起寒熱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加膽草、梔子、芍藥、當歸

 因怒腫痛或發熱者,用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香、桃仁、紅花。

 

 若寒熱止而核不消者,此肝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六味地黃湯以滋

 

 如脈弦緊脈洪數者,由腎水不能生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如痰盛痞滿右關脈弦者,此土虛而木乘之也,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次仍用補中益氣湯。

 

 至將潰已潰,用神效瓜蔞散、益氣養榮湯,間服之,如潰之膿清者,須大補之。

 

 機云:

 此不因膏梁丹毒火熱之變,由虛勞氣鬱之所致,治宜補形氣,開鬱結,調經脈,瘡自消散,不待汗之下之而自癒也,是以始終之治,惟以補氣血以滋化源,慎用追蝕悍等藥,雖然若至膿稠時必用追蝕等藥一劑,毒去而瘡口自歛,諸已消,惟一核尚存者,必用追蝕藥一服,其核自消,若氣血壯而脈沉實者,即用追蝕藥一服,毒一下,隨服補劑調理,蓋瘰之毒,莫不有根,地膽斑蝥,製度有法,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雖曰悍,能助王道之治,相濟成功,是在治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然非概用之通論也,獨婦人患此者居多,蓋因其性急躁,其氣怫鬱,其執滯而然也,若小兒則內無七情所干,是由外受風熱氣血相摶所致

 忌用:燥毒等藥。

 宜大聖散、連翹丸、天竺黃丸,調其內并兼外治,自然獲效,有嬰兒落草項間即有三五枚者,緣兒於胞中其母多怒,兒稟其氣所致,當治其母,用藥同前。

 

 書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筋、痰之殊者,俱發於項而相似,惜乎未詳,予為由內傷所致,其形小,其發緩,無疼痛,計以月年,毒由外感所致,其形大,其發暴,多腫痛,日不待時為異耳,治則從本門調理,治毒則於項部門參考。

 

 以形而言之:

 生左耳根,名:蜂窠

 生右耳根,名:惠袋

 遇怒即腫,名:氣

 核痛紅腫,名:血

 筋縮如貫珠者,名:筋

 小而多癢,名:風

 遶項生者,名:蛇盤

 頷紅腫痛,名:燕窩

 延及胸腋者,名:瓜藤

 延及遍身紅活易潰者,名:痰

 生乳旁兩胯軟肉等處,名:癀瘍

 灌注四肢遍身自潰相穿者,名:流注

 已上諸,推之動,為無根,屬陽。

 

 宜兼外治,如後方針灸敷貼蝕腐吸膿等法是也,膿稠者易治,膿清者難治,無膿者不治。

 獨生一個在顖門者,名:窠

 一包十數個者,名:蓮子

 核上堆核者,名:重臺

 堅硬如磚者,名:門閂

 形如荔枝者,名:石

 如柱木者,名:木

 如黃豆結簍者,名:鎖項

 如鼠形者,名:鼠

 已上諸,推之不動,為有根,屬陰,皆不治之症也。

 切忌針砭及追蝕等藥,致難收歛。

 按右症宜究其原,施其治,稽其形,命其名,從本引末,針灸隨宜,方能獲效,非易易也。

 

 瘰癧主治方:

 


 

加味小柴胡湯:

 治膽二經部位熱毒瘰,及一切瘡瘍,發熱潮熱,并小腹脇股結核囊癰便毒,或耳內耳下生瘡。

 柴胡、黃芩(炒,各二錢)、人參、半夏、膽草、梔子、當歸、白芍(各錢二分)、甘草(六分);

 用生薑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溫服。

 

加味逍遙散:

 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忡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及血熱相摶,月水不調,寒熱如虐,臍腹作痛,並治室女血弱,榮衛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等症。

 當歸、白芍、白朮、茯苓、柴胡(各一錢)、薄荷(五分)、甘草(六分)、丹皮(七分)、香附(八分),有熱加黃芩(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溫服。

 

加味八珍湯:

 治瘰虛弱者甚驗。

 白朮(一錢五分)、人參、茯苓、當歸、芎藭、白芍、熟地、陳皮、貝母、桔梗、何首烏、射干(各一錢)、黃(八分)、連翹(七分)、玄參(七分)、金銀花(一錢)、夏枯草(二錢)、山茨菇、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鐘,酒一鐘,煎八分,臥時服。

 

家傳消癧丸:

 天花粉(搗爛水浸三日取沉者晒乾用四兩)、菉豆粉(四兩,用薄荷葉蒸過)、香附米(童便浸二兩)、目母(一兩)、茯苓(一兩)、白朮(一兩)、柿霜(四兩)、牛皮膠(三兩)、牡蠣()、百合、山茨菇、杏仁(各二兩)、細茶、粉草(各一兩)、青黛(六錢)、硼砂(三錢)、白礬(二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菉豆大,每日二服,每服二錢,俱白滾水送下。

 

消癧單方:

 用蛇遊草,南人呼為過山龍,北人呼為娘娘拳頭,即茜草苗也,別名地蘇木,秋月採梗葉,冬月取子,每二斤浸乾燒酒十斤,入磁罐內封口,重湯煮三香,埋土內七日,取酒,早晚各飲一二杯,未潰者即消,已潰者速癒。

 又方:甘草(四兩),生薑取汁(四兩)二味,入四料南酒瓶內,取白花菜汁(即鮮夏枯草汁)搗爛絞汁入瓶,以瓶滿為度,封口,重湯煮一香,取出去渣,食後服,二服即消。

 

瘰癧拔根方:

 斑蝥七個,去足并翅,同糯米炒,以米黃黑色為度,取猫為末聽用,用雞蛋一個,鑽一孔,用銀簪攪勻,入斑蝥末於內,再攪勻,另取雞子殼補口,綿紙粘固,再用粗紙包七層,水濕透聽用,取土茯苓(四兩),擇小而扁者為佳,若長而大者名為奶肩,有毒,故不用,加菜肉(半斤),煎湯聽用。

 於五更時,將藥蛋用粗糠火煨熟,乘熱食之,以前土茯苓肉湯送下,三日後,小腹脹痛,以益元散推之,如尚未利,再飲熱水摧之,毒根從小便下,形如圓眼如爛肉,其根下,其自消,甚驗,或以木通、滑石、青黛之類導之,青黛善解斑蝥之毒。

 

 瘰癧灸法:

 宜灸肘尖七壯。三次除根。

 

 一灸金門穴二七壯。一灸脊十一椎,對臍是穴,灸九壯。

 

 陵漢章用土炒川山甲、斑蝥等分,和艾為炷,黃豆大,於患處隔蒜灸之,或明灸之,予用陽燧錠子於核上灸七壯,貼紺珠膏,出水些須,其核即消。馬刀堅硬如石,痛引頸項者,灸劍巨穴三七壯。

 

 凡灸後其核不消者,須塗蝕藥,以除其根,腐去其核方能收口,如三品一條鎗、貴金錠子之類。

 

 瘰癧敷藥:

 用獨核肥皂子,擇新到者,用好醋浸一宿。次日語火煮透,搗爛如泥,罨腫處發,微腫微痛,漸消。

 

 


 

瘡吸膿法:

 治瘡久潰,淋漓不能收口,先用木綿做圈,圍墊瘡口。

 次用小錫葫蘆,或竹筒,要三個聽用,取乾燒酒斤半、大黃一兩煎滾,傾入葫蘆內,浸滾水中煮,酒滾即傾出,急合於瘡口上,吸取其膿,少時取起,又將別個葫蘆照樣合之,如式輪流,合吸五七十次。以見鮮血為度。

 次用絲綿燒灰敷口,自癒。其相連未潰者,經此一吸,亦隨而癒矣。

 

洗癧瘡方:

 破爛頑腐.久不收口者。

 麻油煎滾,乘熱用綿裹指尖蘸油,熱抹患處十數次,次用生肌等藥。

 一用雄黃、白礬、硃砂各一兩、真阿魏六錢,為末,每用三五錢,冲滾水二大鐘洗之。

 

搽癧瘡單方:

 陳年醬瓜蒂,隨瘡口大塞之,極痛,須忍之,半日取出,瘡自痊癒。一用膽汁加輕粉末少許,令勻,不時塗之,瘡痛流黃水,久久痊癒。一搗馬齒莧敷之。一取葛條燒存性為末,香油調敷。

 

三品一條鎗:

 治瘰疔毒,發背腦疽等症。明礬(二兩)、白砒(一兩五錢);

 共為末,入小罐內,炭火紅,青烟盡,白烟起片時,約上下通紅,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約有淨末一兩,加明雄黃二錢四分,乳香一錢二分,共為細末,厚糊調稠,搓條如線,陰乾,凡遇前症有孔者,入孔內,無孔者先用針放孔,早晚插藥二次,插至三四日後,孔大者每插十餘條,至七日,患孔藥滿足方住,以後患處四邊裂開大縫,共至十四日前後,其疔核瘰痔漏諸管,自然落下,隨用對症藥敷,絳珠膏生肌。

 

白龍膏:

 貼鼠瘡立驗。

 麻油(二十兩)、大附子(二個)、穿山甲(十片)、杏仁(五十粒)、槐白皮(一片);

 浸十餘日。枯濾去渣,入血餘一團,蝦蟆一個,白花蛇一條,徐徐煎化,再濾渣淨,入飛黃丹十兩,成膏,加乳香沒藥各二錢。

 

瘰癧敷藥:

 用獨核肥皂子,擇新到者,用好醋浸一宿,次日文煮透,搗爛如泥,罨腫處發,微腫微痛,漸消。

 

癧瘡吸膿法:

 治瘡久潰,淋漓不能收口,先用木綿做圈,圍墊瘡口,次用小錫葫蘆,或竹筒,要三個聽用,取乾燒酒斤半、大黃一兩煎滾,傾入葫蘆內,浸滾水中煮,酒滾即傾出,急合於瘡口上,吸取其膿,少時取起,又將別個葫蘆照樣合之,如式輪流,合吸五七十次,以見鮮血為度,次用絲綿燒灰敷口,自癒,其相連未潰者,經此一吸,亦隨而癒矣。

 

洗癧瘡方:

 破爛頑腐,久不收口者。油(二十兩)、大附子(二個)、川山甲(十片)、杏仁(五十粒)、槐白皮(一片);

 浸十餘日,枯濾去渣,入血餘一團,蝦蟆一個,白花蛇一條,徐徐煎化,再濾渣淨,入飛黃丹十兩,成膏,加乳香、沒藥各二錢。

 

紺珠膏:

 瘰已潰未潰(見首卷膏藥門)

 原膏內倍用阿魏、麝香,再加蟾酥、銅綠。

 

大聖散:

 治小兒風毒瘰,癮疹風丹。

 羌活、升麻、薄荷、防風、荊芥、玄參、黃芩、大黃、甘草、或加連翹等分,水煎服。

 

連翹丸:

 治小兒瘰

 連翹、獨活、桑白皮、白頭翁、丹皮、防風、黃柏、淡豆豉、肉桂、秦艽(各五錢)、海藻(一錢五分);

 為末,蜜丸,用燈心湯下。

 

天竺黃丸:

 治小兒身熱咳嗽,氣喘痰壅,并急慢驚風,今取之治瘰痰核,其功甚捷。

 南星、半夏(各二兩)、天花粉、貝母(各一兩);合一處,用薑湯煮過,炙乾為末,煉蜜丸,用燈心湯送下。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