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涓子鬼遺方》介紹

 《劉涓子鬼遺方》由晉朝劉涓子撰,南齊龔慶宣整理。成書於483年,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外科學專著。

 

 全書5卷,總論外科癰與疽的鑒別,卷2-5論述金瘡外傷治法、雜病,並載列外科常用方劑140餘首。

 

 劉涓子,晉末至南朝時期江蘇京口(鎮江)人。晉安帝(397年至405年)時,曾任彭城內史,並精於醫藥。後隨宋武帝劉裕北征(420年至422年),在軍中善治金瘡癰疽,奠定了外科消、托、補三法基礎。晚年周遊各地行醫。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稱《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有關外科癰疽方面的認識,魏晉以後,服石之風漸盛,癰疽的發病率大增。客觀上要求提高對癰疽病的認識和改進治療,《鬼遺方》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基本上是一部癰疽證的專著。此外,還涉及金瘡、瘀血、外傷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鏃等等,全書計載方140餘首,其中治療金瘡外傷跌仆的方子共計34首;對癰疽的辨證論冶,尤其詳盡,可稱為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外症癰疽及金瘡方面的專著。

 

 書中對癰與疽首先從病機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確的鑒別,對癰疽等證的辨膿,已經十分精細。除辨別成膿與否以外,還特別指出發病部位與愈後的關係,說明嚴重癰疽症引發全身性感染的預後嚴重。

 

 《鬼遺方》在治療癰疽外證、石發中毒,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它是根據癰疽的不同情況而給予辨證治療提出了許多解毒的治療方法。如對鐘乳石中毒,書中用「雄雞肘上血一合,將鐵粉湯一茶碗調服之」。又如丹砂發,書中用「黑鉛、黃芪、防風、伏龍肝各半兩,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劉涓子鬼遺方》代表著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準。

 

 《劉涓子鬼遺方》現存最早版本為北京圖書館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魯番曾出土本書殘卷二頁。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衛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劉涓子鬼遺方》外科專著。十卷。晉末·劉涓子撰,因托名「黃父鬼」所遺而得名。宋代以后存有兩種殘本。其一為題《劉涓子鬼遺方》的五卷本,流傳較廣,系南齊·龔慶宣重新整理而成者。

 

 即宋刻五卷本,至今猶存。其

  卷一論癰疽病因及各種癰疽的鑒別;

  卷二述金瘡外傷治法;

  卷三為癰疽、發背及婦人妒乳、乳結腫等病的治法;

  卷四為黃父癰疽論及癰疽治方;

  卷五除癰疽方外,尚有疥癬、面(疒查)、發頹、婦人乳腫、瘭疽、小兒頭瘡、熱毒,以及竹木刺傷,火傷……等藥方。

 

 《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兩書中還保存了大量《劉涓子鬼遺方》的佚文。

 其二為題《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的一卷本,內容主要是癰疽證治。

 

 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劉涓子方》殘葉二紙,是本書的一種早期傳本內容。本書是我國現存較早的外科專書,較全面地總結了晉以前的外科學成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1949年后有影印本五卷本。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