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咽喉 一百二十三

 疼痛或寒熱者,邪在表也。宜發散。

 腫痛痰涎壅盛者,邪在上也。宜降之。

 痛而脈數無力者屬陰虛。宜滋陰降火。

 腫痛發熱便秘者,表裏俱實也。宜解表攻裏。如症緊急。便刺患處。或刺少商穴。

 

 一人咽痛脈數。以荊防敗毒散加黃連二劑少癒。乃去芩、連。又六劑而癒。(此憑脈症也。)

 

 一人乳蛾腫痛。脈浮數。尚未成膿。針去惡血。飲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予欲治以荊防敗毒散加連翹、山梔、玄參、牛蒡子。彼自服降火之藥。反加發熱。咽愈腫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藥加麻黃汗之。諸症並退。惟咽間一紫泡仍痛。此欲作膿。以前藥去麻黃一劑。膿潰而癒。(此憑症也。)

 

 凡咽痛之疾。治之早或勢輕者,宜荊防敗毒散以散之。治之遲或勢重者,須刺少商穴。已結。必刺患處。亦有刺少商。咽雖利而未痊消者,必成膿也。然膿去則安。若有大便秘結者,雖經針刺去血。必以防風通聖散(六)攻之。然甘寒之劑。非虛火不宜用。

 

 一婦咽喉腫痛。大小便秘。以防風通聖散(六)一劑。諸症悉退。又荊防敗毒散(七)三劑而安。(此憑症也。)

 治此。輕則荊防敗毒散、吹喉散、重則用密鑰匙。及刺患處出血最效。否則不救。針少商二穴亦可。但不若刺患處之神速耳。

 

 一人咽喉腫痛。脈數而實。以涼膈散一劑而痛止。再以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子二劑而腫退。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又以甘桔、荊防、玄參、牛蒡子四劑而平。

 

 一人嗌癰腫痛。脈浮數。更沉實。飲防風通聖散(六)一劑。瀉一次。勢頓退。又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症脈也。)

 

 一人咽喉腫秘。牙關緊急。針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開。更針患處。飲清咽利膈散一劑而癒。(此憑症也。)

 

 大抵吐痰針刺。皆有發散之意。故多效。不用針刺。多致不救。

 


 

 

 一人咽喉腫閉。痰涎壅甚。以膽礬吹咽中。吐痰許。更以清咽利膈湯四劑而安。(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腫痛。藥不能下。針患處出紫血少癒。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消毒散(六五)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乾燥而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玄參四劑少癒。再用人參固本丸(二百四一)一劑。不復發。

 

 一人口舌生瘡。服涼藥愈甚。治以理中湯(二七)而癒。(此因治誤而變。)

 

 一人咽痛。午後益甚。脈數無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荊、防四劑而癒。仍以前藥去荊防。加玄參、甘、桔數劑。後不再發。

 

 一人口舌糜爛。服涼藥愈甚。脈數無力。以四物加酒炒黃柏、知母、玄參一劑頓退。四劑而痊。(此憑脈症也。)

 

 一人口舌生瘡。飲食不甘。勞而癒甚。以理中湯頓愈。(此憑症也。)

 

 一人口舌生瘡。脈浮而緩。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加炮乾薑。更以桂末含之。即癒。

 

 一人患之。勞而癒甚。以前藥加附子三片。二劑即癒。

 丹溪曰:口瘡服涼藥不癒者,此中氣不足。虛火從上無制。用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一弱人咽痛。服涼藥或遇勞愈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芩、連四劑而癒。乃去芩、連又數劑不再發。(此憑症也。)

 常治午後痛。去芩、連加黃柏、知母、玄參。亦效。

 

 一老咽痛。日晡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酒炒黃柏、知母。數劑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乳蛾腫痛。飲食不入。瘡色白。其膿已成。針之膿出。即安。(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腫痛。予欲針之。以泄其毒。彼畏針。只服藥。然藥既熟。已不能下矣!始急針患處。出毒血。更以清咽消毒藥而癒。

 

 一患者其氣已絕。心頭尚溫。急針患處。出黑血即甦。如鮑符卿、喬侍郎素有此症。每患。針去血即癒。

 

 大抵咽喉之症。皆因火為患。其害甚速。須分緩急。及膿成否。若腫閉及壅塞者,死如。宜用金鑰匙吹患處。吐出痰涎。氣得流通則甦。若吐後仍閉。乃是惡血或膿毒。須急針患處。否則不治。

 前人云: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治喉之方固多。惟用針有回生之功。學人不可不察。

 

 一婦咽間作痛。兩月後。始潰。突而不斂。遍身筋骨作痛。諸藥不應。先以萆湯數劑而斂。更以四物湯(九)倍用萆、黃二十餘劑。諸症悉退。(此憑症也。)

A:萆薢,

 【異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麻甲頭(《廣東中醫》5(11):500,1960)。

 

 一彌月小兒。先於口內患之。後延於身。年餘不癒。以萆為末。乳汁調服。母以白湯調服。月餘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咽間先患。及於身。服輕粉之劑稍癒。已而復發。仍服之。亦稍癒。後大發。上。與鼻相通。臂腿數枚。其狀如桃。大潰。年餘不斂。神思倦怠。飲食少思。虛症悉具。投以萆湯為主。以健脾胃之劑兼服之。月餘而安。(此憑症也。)

 

 一婦患之。臉鼻俱蝕。筋骨作痛。腳面與膝各腫一塊。三月而潰。膿水淋漓。半載不斂。治以前藥。亦癒。(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先以清咽消毒散(六五)二服。更以玄參升麻湯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作痛。午後尤甚。以四物加酒炒知母、黃柏、桔梗治之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喉閉。服防風通聖散。腫不能咽。此症惟針乃可。牙關已閉。刺少商出血。口即開。以膽礬吹患處。吐痰二許。仍投前藥而癒。嘗見此疾畏針不刺。多斃。(此憑症也。)

 

 一人喉閉。腫痛寒熱。脈洪數。此少陰心火。少陽相火。二臟為病。其症最惡。惟刺患血為上。彼畏針。以涼膈散(二六)服之。藥從鼻出。急乃願針。則牙關已緊。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出黑血。口即開。仍刺喉間。治以前藥。及密鑰匙(四八)吹之頓退。又以人參敗毒散(六四)加芩、連、玄參、牛蒡子四劑而平。

 《經》曰:火鬱發之出血。亦發汗之一端。

 河間曰:治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怠。嘗閉不去血。喉風不去痰。以致不救者多矣每治喉咽腫痛。或生瘡毒。以荊防敗毒加芩連。重者用防風通聖散。並效。

 

 一人患此。勞則癒盛。以補中益氣加玄參、酒炒黃柏、知母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口舌常破。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愈盛。治以理中湯而癒。(此因治不應而更方也。)

 

 《精要》曰:凡癰疽失於治療。致令熱毒沖心。咽嚨口舌生瘡。甚至生紅黑菌。難於治療。宜琥珀犀角膏。

 生犀角屑、真琥珀(研)、辰砂(研)、茯神(去皮木)、酸棗仁(去殼研)、人參、各一錢(研一字);

 上為細末。入乳缽研勻。煉蜜搜為膏。瓷器盛貯。疾作。每服一彈子大。濃煎麥門冬湯化下。一日連進五服。或先服犀角散以解之。生犀角屑、玄參、(去蘆)升麻、生黃、赤芍藥、麥門冬、生甘草、當歸(各一兩)、大黃(微炒二兩)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