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寒熱 八十五

 大抵七情皆能動火。各經之熱亦異。當分治之。

 

 東垣曰: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

 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

 

 王注曰:病熱而脈數。

  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非熱也。形症是寒。

  按之而脈鼓。擊于指下而盛者,此為熱盛拒陰。非寒也。

 

 


 

 《傷寒論》曰: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晡熱甚。乃皮毛之熱。其症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皮散。

  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

  脾熱者,輕按之不熱。重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熱。寅卯時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引子。

  腎熱者,重手按至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主之。

 

 徐用誠云:

  面熱者,足陽明。

  口中熱如膠,足少陰。

  口熱舌幹,足少陰。

  耳前熱,手太陽。

  掌中熱,手厥陰、少陰、太陰。

  足下熱而痛,足少陰、足外熱、足少陽。

  身熱膚痛,手少陰。

  身前熱,足陽明。

  灑淅寒熱,手太陰。

  肩上熱,肩似拔,手太陽。

  中熱而喘,足少陰。

  肩背熱,及足小指外脛踝後。皆屬足太陽。

 一身盡熱。狂而妄聞妄見妄言。足陽明。熱而筋縱緩不收。足痿,足陽明、厥陰、手少陰。

 

 丹溪曰:惡寒者,衛氣虛衰不能溫。分肉實表而惡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不能出表而惡寒者。

 

 東垣云:

  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

  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急瀉其陰。峻補其陽。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