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癰疽虛實 七十七

 瘡瘍之症。五善之中見一二善症者可治。七惡之內見一二惡症者難治。若虛中見惡症者,實中無惡者自癒。此症雖云屬火。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故《經》云:督經虛從腦出。膀胱經虛從背出。豈可專泥於火而用苦寒藥治。夫苦寒之藥。雖治陽症。尤當分表裏、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

 

 凡瘡腫堅而不澤。(不澤。不光澤而色夭)堅如牛領之皮。瘡頭如粟。脈洪大。按之則澀。此精氣已絕。不治亦死。

 

 凡癰疽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榮氣壅塞而發。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

  假於喉舌者心之毒。

  皮毛者肺之毒。

  肌肉者脾之毒。

  骨髓者腎之毒。

  發於下者陰中之毒。

  發於上者陽中之毒。

  外者六腑之毒。

  內者五臟之毒。

 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于六腑者易治,感於五臟者則難治也。

 

 發背、腦疽、大疔、懸癰、脫疽、腳發之類,皆由膏粱厚味、盡力房勞、七情六淫。或補藥。精虛氣耗所致。非獨因榮衛凝滯而生也。必灸之以拔其毒。更辨其因。及察邪在臟腑之異、虛實之殊而治之。庶無誤也!

 

 凡大癰疽。藉氣血為主。

 

 若塌而不起,或潰而不腐,或不收斂,及膿少,或清,皆氣血虛也。

 宜大補之。最忌攻伐之劑。亦有膿反多者,乃氣血虛不能禁止也。

 

 若潰後發熱作渴,脈大而膿愈多,屬真氣虛邪氣實也。俱不治。

 

 常見氣血充實之人,患瘡皆腫高,色赤,易腐潰而膿且稠,又易收斂。

 

 


 

 怯弱之人多不起,發不腐潰,及難收斂。

 若不審察。妄投攻劑。虛虛之禍不免矣!

 

 大抵瘡之始作。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

 

 膿潰之後,膿退肌寬,痛必漸減。若反痛乃虛也,宜以補之,有穢氣所濁者,和解之風寒所逼者,溫散之。

 

 齊氏云(元太醫令)瘡疽之症,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不同也。不可不辨。如腫起堅硬膿稠者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虛也。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並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爽。悉臟腑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腹滿膨脹。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昏塞。悉臟腑實也。

 

 凡諸瘡疽。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氣血虛也。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粘。頭目昏重。氣血實也。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切牙者,上實也。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能者,下虛也。肩頭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暸暸。食不知味。音嘶色。四肢浮腫者,真氣虛也。腫尤甚尤甚。痛不可近。多日不潰。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如淋。心神煩悶。惚恍不寧者,邪氣實也。

  又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

  又曰: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微細而軟者虛也。虛則補之,和其氣血托裏也。實則瀉之,疏利而導其氣。內經謂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潰瘍雖有表症。發熱宜以托裏藥為主。以表散之劑。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