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的作用原理
按摩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肌表,以調整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達到身體保健的方法。其作用原理與各種手法有密切關係,但總的說來,都是依據中醫中的經絡學說。經絡貫通於人體的表面、上下、臟腑,是氣血運行的途徑,也是津液輸布的網路。經絡壅阻,人體氣血不暢,陰陽失調,就會產生疲勞與病變。按摩手法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經過歷代按摩師的反複研究,去偽存真,使各種手法精益求精,並形成獨立的體系。中醫典籍認為:按摩術能調節陰陽平衡,疏通氣血經絡,而且還能夠活血化瘀、強身壯骨、調整臟腑、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大量科學研究、實驗證明,各種按摩手法是由各種動作所產生的力在機體引起的一系列效應,人體接受按摩以後,局部組織內微循環系統暢通,血流豐富,改善血液迴圈,加速肌肉內部代謝物的排除,毛細血管血液充盈情況好轉,血球積聚現象消失等變化。有利於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消除肌肉疲勞,提高肌肉工作能力。保健按摩術易學易懂,操作簡單,方便實用,易於推廣,不需要複雜設備,也不是高難的專業技術,易被人們接受。保健按摩能對人體產生很大的效應,主要基於以下操作原理。
1、調整經絡系統: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包括經脈和絡脈。經絡系統的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通達表裏,貫穿上下,相互絡屬於臟腑。奇經八脈聯繫溝通十二正經,十二經筋、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將人體的各部分聯繫成一個統一的協調而穩定的有機整體。具有使氣血通達全身,儒養組織器官之功能。人體就是依賴它運行氣血,發揮著營內工外的作用。當經絡的生理功能發生障礙,氣血失調,百病皆生。按摩術作用於體表,能引起局部經絡反應,主要能調整經氣,並通過經絡影響到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能使百脈疏通、五臟安和。歷代文獻對此有所論述,如因邪客足陽明胃經而引起胃脘脹、腹泄等症,可通過按摩手法作用在足陽明胃經上穴位而消除脹滿、緩解腹泄。
2、調整陰陽:人體為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中醫以陰陽觀念解釋人體內部變化。當病邪已作用於人體時,陰陽平衡遭到破壞,造成陰陽失調。所以,調整陰陽是中醫一條基本原則,如表裏出入、上下升降、寒熱進退、邪正虛實、營衛不和、氣血失和都屬於陰陽失調的具體表現。因此,升清降濁,寒熱溫清,調和營衛,調理氣血等屬於調整陰陽的範圍。
3、調整臟腑功能:臟腑是化生氣血,通調經絡,主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器官,按摩通過不同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刺激體表一定部位,對內臟功能活動產生一定影響。如點按脾俞、胃俞能緩解胃腸痙攣,止腹痛,又如按揉足三裏既能使分泌過多的胃液減少,也可使分泌不足的胃液增多,還如按揉內關穴使高血壓的動脈壓下降,也可使處於休克狀態的動脈壓上升。由此證明,按摩手法刺激體表,體表末梢感受器官傳入神經系統,然後傳導內臟器官,使內臟活動發生改變。緩和、輕微的連續刺激,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快速、較重的手法與短暫的刺激可使中樞神經興奮,按此規律,按摩會使內臟器官得到調節。
4、促進氣血運行: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活動的基礎,人體全身的一切組織都需要氣血供養和調節才能發揮它的功能。氣血周流全身,促進人體發育和生理活動,人體若發生不適症,都與氣血有關,若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將發生異常。按摩對氣血的作用是益氣養血、行氣活血。按摩是通過健脾養胃,增強脾胃受納、運化、升清的功能,促進氣血生成,同時疏通經絡來加強肝的功能,又增加了氣的生血、行血、攝血功能,從而使人體益氣養血。在按摩中,常用按摩腹部來促進胃的升降功能,同時按摩可推動氣的運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5、調整筋骨關節:屬筋骨範疇,筋骨損傷必然累及氣血,致脈絡受損,血瘀氣滯,影響肢體活動,也就是「不通則痛」。按摩通過舒筋通絡,理筋整複,活血化瘀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按摩可以加強局部迴圈,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並且將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充分拉長,從而牽拉肌束,使之放鬆,氣血通暢,使肌肉隊緊張狀態中放鬆下來。通過理筋整複,可以使經絡關節通順,肌肉痙攣緩解,關節功能恢復,有助於鬆解粘連,滑利關節。
6、調和人體五行: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在祖國傳統醫學裏,常用五行學說的五行特性分析人體組織器官間的關係。按摩也可按五行學說歸類,如摩與揉等手法,在人體表為環行或輕微用九歸屬金;推與揉手法,在人體血脈為直行用力,或者散閃用力歸火;拿與捏等手法,在人體肌肉部分向上或相對用力歸屬土;撥與彈等手法,在人體筋腱部分做深透用力歸屬木;點與按等手法,在人體骨胳做直下強力歸屬水。通過把按摩手法歸類,幫助人體正氣戰勝邪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按摩通過虛補實瀉,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如刺激經絡,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使機體處於最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