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熱,指體溫高出正常而言,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病症。臨床以肌膚熱感伴面紅、耳赤、口乾、便秘、尿黃等為特徵,一般可分為外感發熱、肺胃實熱、陰虛內熱三種。外感發熱,一般是指感冒而言,但急性傳染病初起時也可見到。對於年幼體弱的小兒,發熱後容易出現兼症,應予注意。

 

【病因病機】:

(一)、外感發熱:由於小兒形體稚弱,抗邪能力較差,加之冷熱不知調節,家長護理不當,易為風寒外邪所侵,邪氣侵襲體表,衛外之陽被鬱而致發熱。

 

(二)、陰虛內熱:小兒體質素弱,先天不足或後天營養失調或久病傷陰而致肺腎不足,陰液虧損引起發熱。

 

(三)、肺胃實熱:多由於外感誤治或乳食內傷,造成肺胃壅實,鬱而化熱。

 

【臨床表現】:

(一)、外感發熱:偏於風寒者可見發熱,惡風寒,頭痛,無汗,鼻塞,流涕,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指紋鮮紅;偏於風熱者可見發熱,微汗出,口乾,鼻流黃涕,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紅紫。

 

(二)、陰虛發熱:午後發熱,手足心熱,形瘦神疲,盜汗,食納減少,舌紅苔剝,脈細數無力,指紋淡紫。

 

(三)、肺胃實熱:高熱,面紅,氣促,不思飲食,便秘煩躁,渴而引飲,舌紅苔燥,脈數有力,指紋深紫。


 

【治療】:

(一)、外感發熱

1、治則:清熱解表,發散外邪。

2、處方:推攢竹30次,推坎宮30次,揉太陽30次,清天河水200次。風寒者加推三關200次,掐揉二扇門30次,掐風池5次;風熱者加推脊100次。

3、方義:清肺經、清天河水宜肺清熱;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疏風解表,發散外邪;風寒者加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拿風池發汗解表,驅散風寒;風熱者加推脊以清熱解表。

4、加減:若兼咳嗽,痰鳴氣急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豐隆、運內八卦;兼見脘腹脹滿,不思乳食,噯酸嘔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門、分腹陰陽、推天柱骨;兼見煩躁不安,睡臥不寧,驚惕不安者加清肝經、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節。

 

(二)、陰虛內熱

1、治則:滋陰清熱。

2、處方:補脾經300次,補肺經300次,揉上馬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推湧泉300次,按揉足三裏、運內勞宮。

3、方義:補肺經、揉上馬滋腎養肺,滋補陰液,配清天河水、運內勞宮以清虛熱;補脾經、按揉足三裏健脾和胃,增進飲食;推湧泉引熱下行以退虛熱。

4、加減:煩躁不眠加清肝經、清心經、按揉百會;自汗盜汗加揉腎頂、補腎經。

 

(三)、肺胃實熱

1、治則:清瀉裏熱,理氣消食。

2、處方:清肺經300次,清胃經300次,清大腸300次,揉板門50次,運內八卦100次,清天河水200次,退六腑300次,揉天樞100次。

3、方義:清肺經、清胃經清肺、胃兩經實熱,配清大腸、揉天樞疏調腸腑結滯以通便瀉火;清天河水、退六腑清熱除煩;揉板門、運內八卦理氣消食。

 

【注意事項】:

(一)、加強護理,慎衣食,適寒熱,避風邪,防外感。

(二)、飲食有節,以免損傷脾胃。

(三)、病後注意營養,以免氣血津液虧損。

(四)、發熱高且不退,可一日推拿2~3次。

 

 

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