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癰(ㄩㄥ)多發於哺乳期婦女,尤以初產後3~4周最為多見。初起乳部紅腫疼痛,同時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等全身症狀,日久作膿潰爛。乳癰發於妊娠期稱為內吹乳癰,發於哺乳期稱為外吹乳癰。西醫稱為急性乳腺炎。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乳汁瘀積或肝胃不和而致。

(一)、乳汁瘀積:乳頭破損、畸形或內陷,哺乳時劇痛,影響充分哺乳,或因乳汁多而嬰兒不能吸空,或斷乳不當,乳汁壅滯,結塊不散,或因風熱毒邪外襲,均可致乳汁瘀滯,乳絡不暢,日久則敗乳蓄積,化而為膿。

 

(二)、肝胃不和:情志內傷,肝氣不舒,或產後飲食不節,脾胃積熱,致肝胃不和,經絡阻塞,氣滯血瘀,邪熱蘊積而成腫塊,熱盛內腐而成膿。

 

【臨床表現】:

本病可分三期:

(一)、鬱乳期:患側乳房脹滿、疼痛,哺乳時尤甚,皮膚微紅或不紅,乳汁分泌不暢,乳房結塊或有或無,全身症狀可不明顯,或伴有全身不適,惡寒發熱,周身骨節酸痛,口渴,胸悶嘔吐,舌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

 

(二)、釀膿期:局部乳房變硬,腫塊逐漸增大,硬結明顯,伴有高熱、寒戰、全身無力、大便乾燥等症。膿腫常可在4~5日內形成,表現為乳房搏動性疼痛,局部皮膚紅腫,透亮,成膿時腫塊中央變軟,按之有波動感。若為乳房深部膿腫,可出現全乳房腫脹、疼痛,高熱,但局部皮膚紅腫及波動不明顯。

 

(三)、潰膿期:破潰出膿後,膿液引流通暢,腫痛減輕,逐漸癒合。若治療不善,失時失當,膿腫就有可能穿破胸大肌筋膜前疏鬆結締組織,形成乳房後膿腫,或乳汁自創口處溢出而形成乳漏,嚴重者可發生膿毒敗血症。


 

【治療】:

(一)、治療原則:乳癰初起階段主要為乳汁淤積,熱毒內盛,推拿治療原則為疏肝清熱、通乳消腫。

 

(二)、基本治法

1、胸腹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乳根、天溪、食竇、屋翳、膺窗、膻中、中脘、天樞、氣海。

(2)、主要手法:揉法、摩法。

(3)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用一隻手在乳房紅腫處輕輕用揉、摩法施於乳房及周圍的乳根、天溪、食竇、屋翳、膺窗、膻中穴,約2分鐘,再自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推進數次,然後用右手拇指、食指輕拈乳頭,同時左手按壓乳中穴,再以雙手輪換輕按乳房,使乳汁流出,反復進行3~5次,可使瘀積的乳汁充分排出。然後患者仰臥,醫者按揉中脘、天樞、氣海穴,每穴2~3分鐘,接著用順時針揉摩法施於胃脘部及腹部,分別為5分鐘。

 

2、腰背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肝俞、脾俞、胃俞。

(1)、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

(3)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醫者坐或立於其體側,用一指禪推法沿背部膀胱經第一、二側線反復操作,然後用拇指按揉法施於肝俞、脾俞、胃俞穴,每穴2分鐘,以痠脹為度。

 

3、肩、項及上肢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風池、肩井、少澤、合穀。

(2)、主要手法:按法、拿法、揉法。

(3)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先按、揉其風池,再沿頸椎兩側向下到大椎兩側,往返按揉30遍,然後拿風池、肩井、少澤、合穀各半分鐘。

 

【注意事項】:

產婦應做好預防的措施,在妊娠期後期要注意乳頭保健,經常用溫水或75%酒精棉球擦洗乳頭,保持乳頭清潔。哺乳時避免露乳當風,注意胸部保暖,哺乳後輕揉乳房,吸盡乳汁。養成良好哺乳習慣,定時哺乳,防止乳汁瀦留。

 

A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