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面癱亦稱面神經麻痹,主要臨床表現為口眼喁斜,中醫稱口眼歪斜。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較為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絕大多數為一側。本病可分為周圍性、中樞性兩種,周圍性面癱多因面神經在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引起,中樞性面癱多因顱內原因而發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之邪侵入經脈,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
西醫解剖學証明面神經出腦後,進入狹窄、細長的顳骨神經管,由莖乳孔出顱分佈到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風,營養面神經的血管發生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引起面神經麻痹。
病理主要是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以莖乳突孔內部為顯著,部分病人的乳突和麵神經管壁的骨細胞也有變性。
【臨床表現】:
起病突然,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鼓頰、吹口哨等動作,額紋消失,露睛流淚,口角向健側歪斜,口角流涎,嚼食障礙,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少數病人初起可有耳後、耳下及面部疼痛。嚴重者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障礙。
【治療】:
(一)、治療原則:活血驅風、舒經通絡
(二)、取穴及部位:印堂、陽白、太陽、四白、顴髂、睛明、迎香、地倉、下關、頰車、聽宮、
承漿、風池、翳風、合穀。
(三)、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抹法、揉法、拿法。
(四)、操作方法:
醫者用一指禪推法自印堂穴開始,經陽白、太陽、四白、睛明、迎香、顴醪、地倉、下關至頰車,往返5遍。用抹法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至神庭穴,從印堂向左右抹至太陽穴,從印堂穴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穴沿兩側顴骨抹向聽宮穴,從迎香穴沿兩側顴骨抹向聽宮穴,治療約6分鐘。按揉牽正、翳風,每穴約2分鐘。用大魚際揉面部前額及頰部5分鐘左右。在患側顏面部向眼方向用擦法治療,透熱為度。拿風池、合穀各5分鐘。
【輔助療法】
1、理療:用紅外線或超短波配合治療,每日1次,同時每日可自行熱敷數次。
2、電針:取地倉、頰車、太陽,用疏密波,每日1次。
3、穴位敷貼:將馬錢子做成細粉劑,撤於膠布上,貼於患側下關穴,2天換1次。
【注意事項】:
(1)、手法不應太重,時間不應太長,20分鐘為宜,以免損臨皮膚及肌肉疲勞。
(2)、避風寒,慎起居,注意局部保暖。配合滴眼藥水防止眼部感染。
(3)、發生面癱,應及早去醫院就診。本病發病後若及時接受治療,則恢復較快。若在半年尚未恢復者,則完全恢復的可能性不大。對少數面神經功能不能恢復者,考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