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解類手法的基本技術要求 

鬆解類手法的種類較多,每一種手法都有其特定的技術要求,但一般認為均必須符合持久、有力、均勻、柔和的基本技術要求,從而達到滲透的作用效果。 

 

(一)持久 

是指手法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持久操作足夠時間而不變形,保持動作的連貫性。因為不少推拿手法在臨床應用時,需要操作較長的時間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如果缺乏持久性,勢必影響療效。 

 

(二)有力 

是指手法必須具備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力量是基礎,功力和技巧力需要通過功法訓練和手法聯繫才能獲得。在力的運用上須根據治療對象、施治部位、病症虛實而靈活掌握。其基本原則是既保証治療效果,又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三)均勻

一方面指手法的操作必須具有一定的節律性,不可時快時慢;另一方面指手法的作用力在一般情況下保持相對穩定,不可忽輕忽重。當然,操作時根據治療對象、部位、疾病的性質不同,手法的輕重應有所不同。

 

(四)柔和

是指手法操作應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動作穩柔靈活,用力和緩,講究技巧性,變換動作自然流暢,毫無澀滯。

 

(五)、滲透

是指手法作用的最終效果不能局限於體表,而要達到組織深處的筋脈、骨肉、功力達到臟腑。是手法的效應能傳之於內,如《小兒推拿廣義》所說的「外呼內應」,即是此意。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保持上述4個方面技術要求的協調統一。首先,手法操作應具有一定的力量,功力和技巧力,不能失於柔和,一般都是採用逐漸加力的施力方式,同時富於節律性的變化,即要符合舉運的要求,然後通過一定時間的積累,最終達到「滲透」的作用效果。所以說手法式一種技術難度大,技巧性高的操作技能,只有通過刻苦訓練,細心體會,才能逐步掌握,嫻熟運用。

 


 

整復類手法的基本技術要求

在病理狀況,錯縫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多呈痙攣、緊張狀態,給手法操作帶來一定難度,如果野蠻操作,也會因之造成危險。因此,為了保証手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整復類手法的操作應符合穩、準、巧、快的基本技術要求。

 

()

是對整復類手法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強調在施行手法整復時,首先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它包括排除整復手法的禁忌症和具體手法的選擇應用兩個方面。就手法操作本身而言,應做到平穩自然、因勢利導、避免生硬粗暴。一般來說,某一個關節可以通過多種手法來實現整復目的,可根據具體病情、患者適宜的體位,以及手法的特異性作用而選擇安全性相對高的手法,不能過分依賴單一的扳法。此外,也不可一味追求手法整復時「哢噠」聲的出現,它並不是判斷手法整復成敗的唯一標準。

 

()

是對整復類手法有效性方面的要求,強調進行關節整復時,一定要有針對性。首先必須具有明確的手法應用指標,即明確診斷,做到手法與病症相合;其次,在手法操作過程中,定位要準確,如施行拔伸類手法時,通過變換拔伸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可以使應力更好地集中於要整復地關節部位,而在施行脊柱旋轉扳法時,則可以通過改變脊柱屈伸和旋轉的角度、以及手指的支點位置,使應力集中於需要整復的關節部位。

 

()

是對整復類手法施力方面的要求,強調運用巧力,以柔克剛,即所謂「四兩撥千斤」,不可使用蠻力、暴力。從力學角度分析,大多數整復類手法是運用了槓桿原理,因此,在施行關節整復類手法時,力的支點選擇和力的組合運用十分重要,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體位下的靈活變化,要盡可能地借患者自身之力以完成手法的操作,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巧」的技術要求。正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說:「一旦臨証,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

是對整復類手法發力方面的要求,強調發力時要疾發疾收。首先,需要對發力時機做出判斷,它主要依靠手下的感覺,一般在關節活動到極限位置而又沒有明顯阻力的時候發力;其次,術者無論採用哪一個部位發力,一般都是運用自身機理的等長收縮方式進行,即所謂的「寸勁」,極少有形體和關節大幅度的運動;另外,需要對發力時間和力的大小進行控制,不能過大過小。

 


 

以上4個方面的技術要求應貫穿於每一個整復手法操作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手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張介賓在《類經官能》中告誡:「導引者,但欲運行氣血而不欲有所傷也,故惟緩節柔筋而心和調乃勝是任,其義可知。今見按摩之流,不知厲害,專用剛強手法,極力困人,開人關節,走人元氣,莫此為甚。病者亦以謂法所當然,即有不堪,勉強忍受,多見強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適以增害。用吾輩者,不可不慎。」《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則明確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這裏的手法,實則指的便是整復手法。

 

推拿手法操作注意事項

一、體位的選擇

手法操作前要選擇好適當的體位。對患者而言,宜選擇一個操作方法:方便,並有利於手法運用、力量發揮的操作體位。同時要做到意到、身到、手到、步法隨手法相應變化。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術者身體各部分動作要協調一致。

 

手法刺激強度的拿捏

手法刺激強度:主要與手法的壓力、作用部位、著力面積、受力方式及操作時間有關。

 

一般而言,刺激強度與手法壓強成正比關係,即壓強越大刺激越強。手法刺激量與作用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療部位的肌層厚度有關。如有同樣壓強的手法,在經絡、穴位較敏感的部位操作,就顯得刺激較強,而在非經絡、穴位處應用,則刺激相對較弱。

 

所以,強壯年肌肉發達,手法的力量相對適當地加重,以增強刺激;老年人或兒童肌肉鬆軟者,手法力量應減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軟組織損傷的初期,局部腫脹,疼痛較劇烈,手法的壓力宜輕;對於陳傷久痛,積年勞損,或感覺遲鈍、麻木者,手法刺激宜強。

 

對久病體弱者,用力以輕為;而對初病體實者,用力應當適當加重。反之,著力面積小,則刺激強度大。如雙掌按法,壓力較大,但刺激並不強,而掐法和點法的壓力並不太大,而刺激非常強。一般衝擊力量的施力形式要比緩慢形式的施力刺激強烈得多。如叩擊類手法的拳背擊法、點穴法以衝擊方式作用於人體,此類手法剛勁有力,操作時應特別注意動作的技巧性和選擇適當的力度。

 

一般而言,操作時間短,手法刺激強度小,操作時間長,手法刺激量大。故操作時間太短則達不到治療效果,但操作時間太長也可對局部組織產生醫源性損傷。所以操作時間要根據手法和疾病的性質以及操作範圍大小而定。

 


 

手法操作過程中的施力原則

就一個完整的手法操作過程而言,一般應遵循「輕—重-輕」的原則,即初始和結束的階段手法刺激量要輕一些,中間一段時間的手法刺激量要重一些,表現出一定的輕重節奏變化,大約呈現正弦曲綫樣變化。而具體到某一部位、每一個手法上的操作時,又要注意到手法操作的輕重交替,以及點綫面的結合運用。不可在某一點上持續性運用重手法刺激。其力量變化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圖形來表示:

 

力量變化.JPG 

手法的變化和銜接

一個完整的手法操作過程往往由數種手法組合而成,操作時需要經常變換手法的種類,它要求術者的姿勢根據手法的需要而變化,使手法變換自然流暢、連續而不間斷,如同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求術者對手法的掌握和運用十分熟練;另一方面,要充分集中注意力,做到意隨心到,手隨意發。

 

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