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介質和熱敷推拿是推拿臨床上常用的兩種手段,如摩擦類手法的操作常借助介質來完成,而且,介質和熱敷與手法結合使用,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一、介質

推拿時,為了減少對皮膚的摩擦損害,或者為了借助某些藥物的輔助作用,可在推拿部位的皮膚上塗些液體、膏劑或灑些粉末,這種液體、膏劑或粉末通稱為推拿介質,也稱推拿遞質。推拿時應用介質,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內經》時代就有「按之以手,摩或兼以藥」的說法。以藥物為介質在人體體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施以手法,藥物助手法以提高治療疾病的效果的一種推拿方法稱為膏摩。也稱為「藥摩法」,或稱為「藥物推拿」。臨床運用中,除摩法以外,還可運用於其他手法,如擦法、揉法等也可結合藥物施用。由於介質推拿對皮膚的刺激性較小,而且毒副作用較小,所以,在小兒推拿中應用尤為廣泛。

 

介質的種類和作用

介質可以是僅僅作為潤滑作用的添加劑,也可以兼有藥物作用。

常用的潤滑介質滑石粉、爽身粉、潤膚油等。現在,一般把潤滑劑和藥物的作用相結合,有散劑、丸劑、酒劑、錠劑、膏劑、湯劑等不同的劑型,每種劑型各有不同的特點,如散劑製作簡單,攜帶方便;丸劑藥力持久,吸收緩慢,存貯方便;湯劑處方靈活,可以適應各種病情需要等;在臨床使用時要綜合考慮,酌情使用。現將常用的推拿介質單方和複方,介紹如下:

常用單方:

1、蔥薑汁:由蔥白和生薑搗碎取汁使用,也可將蔥白和生薑切片,浸泡於75%的酒精中使用,能加強溫熱散寒作用,常用於冬春季節及小兒虛寒証。

2、白酒:適用於成人推拿(酒精過敏者禁用)。有活血驅風,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的作用,對發熱病人尚有降溫作用,一般用於急性扭挫傷,並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和慢性勞損。

 

3、薄荷酊:用5%薄荷腦5g,浸入75%酒精100ml內配製而成。具有溫經散寒、清涼解表、清利頭目和潤滑作用,常用於治療小兒虛寒性腹瀉以及軟組織損傷,用於擦法、按揉法可以加強透熱效果。

 

4、木香水:取少許木香,用開水浸泡,待涼後去渣使用。有行氣、活血、止痛作用。常用於急性扭挫傷及肝氣鬱結導致的兩脅疼痛等症。常用於擦法、揉法等。

 

5、涼水:即潔淨的自來水或涼開水。有清涼肌膚和退熱作用,常用於外感熱証。

 

6、麻油:即食用麻油。在使用擦法時局部塗抹少許麻油,可以加強手法的透熱作用,而提高療效,常用於刮痧療法中。

 

7、蛋青:有清涼去熱、祛積消食作用。常用於小兒外感發熱、消化不良等症。

 

8、滑石粉:性甘、淡、寒。有清熱利竅,滲濕潤燥作用。常用於小兒推拿的摩擦類手法和夏季用於出汗部位,可以保護醫患者的皮膚,有利於手法的施行。

 


 

常用複方:

1、冬青油:由冬青油、薄荷腦、凡士林和少許麝香配置而成,具有溫經散寒和潤滑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小兒虛寒性腹瀉及軟組織損傷。

 

2、紅花油:為骨傷科常用,主要成份有桃仁、紅花等,常用於治療寒痹、痛痹等。

 

3、傳導油:由玉樹油、甘油、松節油、酒精、蒸餾水等兩配置而成。用時搖勻,有消腫止痛,取祛風散寒作用,適用於軟組織慢性損傷和痹証。

 

4、按摩乳:市售常用外用藥物,為多種藥物組成,主要作用為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5、陳元膏:選自《外台秘要》。藥物組成為:當歸3 生地2斤(搗取汁) 附子3 細辛2 桂心2 天雄2 乾薑2 丹砂1 川芎2 雄黃2 烏頭2 苦酒3 白芷1 松脂半斤 豬脂10斤(去滓)。主治濕痹、納呆、外傷腰痛、心腹積聚、頭暈目眩、胸脅背痛、腹痛、閉經痛經、腰膝酸軟等。

 

6、大補益摩膏:選自《聖濟總錄》。藥物組成為:木香、丁香、零陵香、附子(炮裂)、沉香、吳茱萸、乾薑(炮)、硫磺(研末)、桂枝(去粗皮)、白礬(煆研)各1,麝香、輕粉(研)各1分。主治五勞七傷、腰膝疼痛、腎臟久冷、疝氣下墜、耳聾目暗、痔瘡腸風、女子子宮久冷、產後諸疾、赤白帶下等。

 

7、摩腰膏:選自《普濟方》。藥物組成為陳皮1(去白),陽起石5錢,乾薑、沉香、肉桂(去粗皮)、石硫磺、吳茱萸、雄黃、蛇床子各5錢,白礬1,杏仁1(去皮尖),輕粉1錢,麝香1錢半,附子1個(須1者,炮,去皮、臍),公丁香1,朱砂12分。主治腰痛痼冷、腿膝痛冷諸証。使用時炙手摩於腰部。

 

8、野葛膏:選自《千金要方》。藥物組成為:野葛、犀角、蛇舌草、莽草、烏頭、桔梗、升麻、防風、蜀椒、乾薑、鱉甲、雄黃、巴豆各1,丹參3,躑躅花1斤,苦酒3,豬脂5斤。主治卒中風毒、腹痛、屍厥、宿食不消等。

 

9、烏頭摩風膏:選自《太平聖惠方》。藥物組成為川烏頭(生,去皮臍)、防風(去蘆頭)、桂心、白芷、槁本、川椒(去目)、吳茱萸、白術、細辛、川芎、白附子、黎蘆、莽草、羌活各半兩,黃脂5,豬脂1斤,生薑3。主治風痛、皮膚不仁、筋脈拘急等。在火邊炙手趁熱摩之。

 

10、莽草膏:藥物組成為:莽草、烏頭、附子、躑躅花、苦酒、豬脂。將前4味藥切細,用1苦酒浸泡一夜,次日放入2000g豬油中煎沸,絞去藥渣,倒入瓷瓶內貯存備用。本方有散寒消腫,溫熱止痛,安神定魄作用。用於治療痹症腫痛,精神恍惚等。

 

11、青膏:由當歸、川芎、蜀椒、白芷、吳茱萸、附子、烏頭、莽草組成。將上述藥物切碎,用醇苦酒浸泡兩天,然後放入2000g豬油內煎至藥色發黃,絞去藥渣,貯存備用。本方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痛等。

 

12、白膏:由天雄、烏頭、莽草、羊躑躅組成。將上述藥物切碎,用醇苦酒浸泡一夜,次日放入盛有1500g臘月豬油的銅器中,文火煎煉,使藥變成焦黃色,絞去藥滓,置於瓷器中備用。該方具有解毒、祛風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傷風惡寒,肢節煩痛,目赤,咽喉痛,小兒頭瘡,牛皮癬等疾患。

 

13、丹參赤膏:由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組成。上述藥物切碎後,用250g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再放入豬油內煎沸,絞去藥滓,貯存備用。常用於治療心腹諸痛。

 

14、烏頭膏:由烏頭、野葛、莽草組成。把上述藥物切碎後,用適量高度白酒浸泡三日,再放入2500g豬油內煎沸,待藥色成焦黃時,濾去藥滓,盛入瓷器備用。本方具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傷寒項背強直,偏枯口僻,手足頑麻等病症。

 

15、蹉跌膏:由當歸、續斷、附子、細辛、甘草、道草、川芎、牛膝、蜀椒組成。強上述藥物切細後,用1000g豬油先煎取油,然後把藥物放入油內煎熬,使藥成黃色,絞去藥滓,盛入瓷器備用。本品具有活血養筋,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因脫位、挫傷而引起的疼痛。

 

16、商陸膏:由上商陸根、豬油組成。以上兩味合煎,煉至色黃,絞去藥滓成膏。具有逐水消腫作用。治療水腫等症。

 

17、烏頭摩風膏:由烏頭、附子、當歸、羌活、細辛、桂心、防風、白術、川椒、吳茱萸、豬脂組成。將上述藥物切碎,用醋浸泡一夜,次日放入500g臘月豬油內,用文火煎熬,使藥色變黃成膏,盛入瓷器腫備用。本品具有祛風除濕,溫中散寒,活血止痛作用。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腿不遂,四肢拘攣,皮膚不仁等病症。

 

18、當歸摩膏:由當歸、細辛、桂心、生地、天雄、白芷、川芎、丹砂、乾薑、烏頭、松脂、豬脂組成。將上述藥物(除松脂、丹砂、豬脂外)切碎,用500g取汁,浸泡藥物過夜,次日放入2500g豬油合120g松脂內,慢火煎熬,使藥色變黃。濾去藥滓,盛入瓷瓶中備用。具有散寒祛風,活血止痛作用。治療風濕痹痛等症。

 

19、牡丹膏:由牡丹花、芫花、皂莢、黎蘆、附子、莽草葉、大黃、蜀椒組成。將上述藥物切細,用布包好放入乾淨容器中,用1500g酒浸泡過夜,次日放入1500g臘月豬油內,文火煎熬,使藥質變為稀稠樣,絞去藥滓,裝入密封瓷器中備用。本品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作用。治療腳氣,痹痛,鼠漏惡瘡,風毒,腹中痛等症。

 

20.皂莢摩膏:由皂莢、醋組成。上述皂莢搗細成末,用陳醋調和成膏。本方具有祛痰開竅等作用,治療中風口喎。

21、摩臍膏:由杏仁、蔥、鹽組成。把上述3味同研成糊狀成膏。本方具有通便作用,常用於治療大便不通,腹脹。

 

22、杏仁膏:由杏仁、川椒、附子、細辛組成,把上述藥物(除川椒以外)切碎,用適量醋浸泡過夜,次日倒入250g豬油內,以文火煎熬,使藥色變黃成膏,濾去藥滓,盛入瓷器貯存備用。本方具有發散風寒,溫通鼻竅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小兒鼻塞,涕流不出等。

 

23、摩風膏:由附子、烏頭、防風、淩霄花、躑躅花、露蜂房組成。將上述藥物研為細末,放入適量豬油文火煎,用柳枝攪勻成膏,濾去藥渣,盛進瓷器內備用。具有涼血祛風,散毒消腫的作用。用於治療白癜風等。

 

24、雷丸膏:由雷丸、甘草、莽草、升麻、桔梗、白術組成。將上述藥物切成細末,放入適量豬油文火煎,用柳枝攪勻成膏,濾去藥渣,盛進瓷瓶備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由於治療小兒風痛,胸中蓄熱等症。

 

25、清潤黃連膏:由黃連、當歸、生地、黃柏、薑黃、生石膏、薄荷組成。將上述藥物用水煎,濾去藥渣,加少量冰片和蜂蜜,煉膏後備用。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消瘡的作用。用於治療熱毒風瘡等。

 

26、萬靈膏:由鸛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當歸、自然銅、血竭、沒藥、川芎、赤芍、半兩錢、紅花、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蒼術、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附子、半夏、石斛、萆薢、鹿茸、虎骨、麝香等組成,除血竭、沒藥、麝香三味各研細末另包外,其他二十三味。將香油十斤微火煨浸三日,然後將諸藥入油中,熬黑為度,去滓加黃丹五斤再熬,將至滴水成珠離火,待溫度降下後入血竭、沒藥、麝香,攪勻取出,去火氣。用於跌打損傷,有消瘀散毒,舒筋活血,袪寒除濕的功效。

 


 

(二)介質的選擇

1、辨証選擇:

本法屬於中醫外治範疇,與其他內治法一樣,也要根據中醫學理論進行辨証分型,所謂「內治之法即為外治之法,外治之法即為內治之法」。所以,在選擇介質時,要依據証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介質。總體上以寒熱和虛實為總綱。寒証,要使用由溫熱散寒作用的介質,如蔥姜水,冬青膏等;熱証用具有清涼退熱作用的介質,如涼水、醫用酒精等;虛証,用具有滋補作用的介質,如藥酒等。實証,用具有清瀉作用的介質,如蛋青、紅花油、傳導油等。其他証型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酌情制定相應介質,或使用一些中性介質,如滑石粉、爽身粉等。

 

2、辨病選擇:

根據病情的不同,病位的不同,選擇不同的介質。軟組織損傷,如關節扭傷、腱鞘炎等選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透熱性強的介質,如紅花油、傳導油、冬青膏等;小兒肌性斜頸選用潤滑性能較強的滑石粉、爽身粉等;小兒發熱選用清熱性能較強的涼水,酒精、薄荷水等。

 

3、根據年齡選擇:

對於成年人,一般水劑、油劑、粉劑均可以使用;老年人常用的介質有油劑和酒劑;小兒皮膚嬌嫩,所以常用的介質不能刺激性太大,主要選擇滑石粉、爽身粉、涼水、酒精、薄荷水、蔥薑汁、蛋青等。

總之,在選擇介質時,要本著因人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針,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選擇安全、有效的推拿介質。

 


 

介質推拿操作方法:

使用介質推拿,無論是單方或複方,何種劑型,其根本原則有三:

要方便手法的施行;

不能損傷皮膚;

要確保療效。

具體說來,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1、患者要選取適宜的體位,一是要利於手法的操作,二要令患者感覺舒適。施術部位要充分暴露。如果有皮膚破損,或有嚴重的皮膚病不能使用。

 

2、蘸取或挑取適量推拿介質均勻塗抹於施術部位,不能過多或過少。過多則太濕,使手法浮而無力;過少則太燥,使手法滯澀且容易損傷皮膚。

 

3、臨床介質推拿常用手法為摩法、擦法、推法、揉法、抹法。無論使用何種手法,均要以輕快柔和,平穩著實為原則,不可使用蠻力。也可以借助於器具,如《聖濟總錄》載:「以鐵熨斗,摩項一二千下」,「以鐵匙挑一錢許,塗頂上,細細用鐵匙摩之」。現代的刮痧療法即是其發展,經常使用牛角為推拿器具。大凡借助器具者,以刮為主,用力要適宜,刮至皮下微有出血點為度,有出血傾向者禁用;一般隔日一次。用手法者,可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鐘。

 

4、推拿術後要注意局部保暖,防止腠理開邪氣乘虛而入而加重病情。

 

二、熏洗與熱敷

熏洗法是將藥物置於鍋或盆中加水煮沸後熏洗患處的一種方法,即先用熱汽薰蒸患處,待水溫稍減後用藥水浸洗患處。具有舒鬆關節筋絡、疏導腠理、流通氣血、活血止痛的作用,多用於四肢關節的損傷,近些年來由於熏洗器械的使用,腰背臀部也可以此法治療。

 

熱敷法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熱敷法古稱「熨」,古代的熱敷方法很多,諸如藥熨、湯熨、酒熨、鐵熨、蔥熨、土熨等。熱熨的主要作用是達到「透熱」的目的,即通過熱兼之藥物所產生的共同治病因素由經入髒,輸布全身以達到調節靜脈、平衡陰陽的目的,加強溫經通絡、活血散瘀、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腰脊軀體熏洗不便之處。

 

熱敷可以分為乾熱敷和濕熱敷兩種,推拿臨床中以濕熱敷最為常用。濕熱敷一般在手法結束以後進行。濕熱敷不僅能提高推拿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減低因手法刺激過度對近提局部引起的不良反應。

 

(一)熏洗及熱敷的治療原理

1、局部的刺激作用

利用具有一定刺激性作用的藥物,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從而起到消炎退腫的作用。如運用溫熱性藥物對局部的刺激有類似灸法的作用,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效果。另外通過藥物作用於局部而引起的神經反射作用來激發機體的自身調節作用,促使某些抗體的形成,藉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總之,通過局部的直接作用來達到調整臟腑功能,防止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2、藥物直接作用

藥物通過熏洗熨擦的給藥方法,能直接迫近病灶,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活血止痛、疏通經絡、祛風止癢、拔毒祛腐等作用。

 

3、經絡調整作用

在體表給藥,通過經絡血脈和資訊傳遞,通過不同的藥物之氣味,由經脈入臟腑,輸布全身,直達病所,以達到補虛瀉實,調整陰陽,治療疾病的目的。

 

4、皮膚的吸收作用

以藥物通過皮膚吸收的方式進入人體,再通過經絡、臟腑的調整、輸布作用,或直接作用於病灶上的皮膚而起到全身或局部的治療作用。

 


 

熏洗及熱敷的操作方法:

1、溫熨法,又稱乾熱敷,即將所有藥物研成碎末,放入鍋內炒熱(或加白酒、醋等作料拌勻)或隔水蒸熱後,裝入一布袋中(如系蒸熱,宜先裝袋後再蒸),取藥袋趁勢熨摩特定部位或患處,多用來治療痛証、寒証。使用時藥注意藥溫適度,防止燙傷皮膚。

 

2中藥熏洗法,把中藥置於床面下的容器並在容器中加入適量的水,然後通過電爐加熱燒開,床面的床板上留置可調節大小的空洞,病人仰臥於床面上,使床的空洞對準腰背臀部的軟組織病變部位,使含有中藥成分的水蒸氣通過皮膚達到軟組織病變處而發揮治療作用。

 

3、外洗法,辨証選用一些針對病情的藥物加清水適量煎煮沸後,待藥溫適宜時(以不燙手為度),用手或毛巾浸透後擦洗患處。

 

4、浸漬法,又稱濕熱敷。浸,就是將患部(如四肢)浸泡在藥液中,一般2030分鐘為宜。漬,就是外洗後,再用毛巾浸藥液,稍擰幹趁熱敷於患處,以利加強療效,同行也可加以拍打。

 

(三)熱敷常用藥物

1、活血化瘀類:當歸、乳香、沒藥、川芎、鶏血藤、桃仁、紅花、牛膝、降香、赤芍、蘇木、血竭等。

 

2、祛風除濕類: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豨簽草、木瓜、徐長卿、海桐皮、透骨草、海風藤、千年健、松節、伸筋草、忍冬藤等。

 

3、散寒止痛類:桂枝、麻黃、生薑、防風、羌活、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等。

 

4、行氣通經類:木香、香附、沉香、檀香、橘皮、桑枝、路路通、麝香、冰片、地龍、絲瓜絡等。

 

5、強筋壯骨類 補骨脂、自然銅、續斷、天麻、鱉甲、杜仲等。

 

熱敷方組成時,可在以上各類藥物中,每類選取24味。一首方劑大約為1214味藥物組成,每味藥用量可1030g。具體用法為:將各味藥物先用涼水浸泡3040分鐘,煎沸後,再煎煮2030分鐘,倒出藥液約500毫升,以瓶貯存備用,藥渣用一20釐米x30釐米的布袋噴灑高濃度白酒少許,再以幹毛巾包裹敷患處,藥袋涼後,可隔物在鍋內蒸熱,如上述噴灑白酒,幹毛巾包裹重複使用23次。用後置藥袋於陰涼處或以塑膠袋封好放置冰箱內,再用時先以原貯存藥汁少許灑在布袋上,使其濕潤,後蒸熱灑酒再運用。如此,每袋藥可用57日。另外,貯存之藥汁,亦可每次以3050毫升入1000毫升熱水中浸洗患處,多以手足部適合。

 

熏洗熱敷常用方劑

1、五加皮湯當歸、沒藥、五加皮、芒硝、青皮、川椒、附子、丁香、麝香、老蔥、地骨皮、丹皮  有舒筋和血,定痛消瘀的作用。

 

 2、海桐皮湯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沒藥、當歸、川椒、川芎、紅花、威靈仙、白芷、防風、甘草等。主治一切跌打損傷,筋翻骨錯,疼痛不止。

 

 3、軟組織損傷洗方川芎、續斷、川木瓜、紅花、艾葉、伸筋草、透骨草均為1020g,若病變發生在上肢,則改川牛膝為桑枝或桂枝。主治上下肢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

 

使用方法

將上述方中各藥置於水中先行浸泡2小時左右,煎煮燒開30分鐘左右,濾出藥液,藥渣再煎煮一次,兩次藥液混合,用時將藥液加溫,早晚各浸泡一次,浸泡後藥液要放置於陰涼處。藥液地使用次數要根據存放地條件決定,如果變質要停止使用。

 

 

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