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的化膿性感染稱化膿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常見於兒童,最常發生於膝關節和髖關節。化膿性關節炎古代稱為「關節流注」或「餘毒流注」。 

 

一、病因病機:本病病機總的是機體正氣不足,邪毒壅滯關節。 

 

    1、邪毒感染:外感暑濕寒之邪,客於營衛,流於經絡,壅滯關節,蓄毒蘊熱;疔瘡癤腫失治,餘毒未盡,機體正氣不足以使其內消外散,邪毒走散,流注於關節;開放損傷,或因關節手術,關節腔檢查失當,邪毒隨之而人,注滯於關節,熱毒蘊結,腐筋蝕骨而發病。 

 

    2、氣血不足:正氣素虛,複感外邪,致使局部壅阻,日久化熱,內外合邪,注滯關節發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以血源性感染最常見。細菌也可經傷口直接進入關節發生感染。有時關節附近的化膿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關節而發病,這種情況多見於膝、髖關節。任何化膿性細菌均可引起本病,其中最常見者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等。

 

    關節感染後發生的病理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1、漿液性滲出階段:滑膜腫脹、充血,白細胞浸潤,滲出液增多呈清晰漿液狀,在此期間感染被控制,關節功能可恢復正常。

 

    2、漿液纖維蛋白滲出階段:炎症繼續發展,滑膜增厚並有纖維蛋白,關節軟骨尚未受累,關節液呈絮狀,在此期癒合後關節內有粘連形成,關節功能部分受損。

 

    3、膿性滲出階段:感染波及整個關節及周圍組織,關節內有大量膿液,滑膜腫脹、肥厚,白細胞浸潤,死亡的多核白細胞釋出蛋白分解酶使關節軟骨溶解,關節將發生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或並發病理性脫位(脫臼)。

 


 

二、辨證論治:

(一)辨證:依據

 

    1、患者可能身體其他部位有感染史或有外傷史。·

 

    2、起病常急驟,初期全身不適,納差,繼而寒戰高熱,脈緊數。高熱可達40℃以上。小兒往往發生驚厥,或表現為膿毒血症或敗血症。

 

    3、關節局部表現

    (1)關節疼痛:最早的局部表現是關節疼痛,程度因病情輕重而異,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髖關節化膿性關節炎可引起放射性膝關節疼痛。

 

    (2)關節腫脹:淺表的關節早期就可見局部腫脹,甚者按之波動,伴有紅、熱,如肘、腕、膝、踝關節,在膝關節可有浮髕現象。在髖關節等肌肉較多的關節,早期常不易發現腫脹。

 

    (3)關節功能障礙:由於炎症和疼痛的刺激和關節內膿液的增多,患肢肌肉發生保護性痙攣,肢體多呈屈曲位,關節常固定在關節間隙充分擴大的位置。髖關節往往處於屈曲、外展、外旋位,且關節不敢活動。由於關節囊積液膨脹而囊腔擴大,加之強烈的肌肉痙攣,常發生病理性脫位(脫臼)或半脫位(脫臼)。此時,關節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喪失。

 

    4、X光片早期關節間隙增寬,關節囊腫脹。以後骨質疏鬆、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骨質增生、硬化,關節間隙消失。

 

    5、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沉增快。血培養常為陽性,如早期陰性,可多次反復培養,有助於診斷。關節液大體檢查:早期可能為淡黃色澄清液體,繼而出現黃色混濁樣液體,晚期為膿性液體。顯微鏡下可見大量白細胞、膿細胞,和革蘭氏陽性球菌。

 

    (二)辨證鑒別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全身症狀相似,病變在於骺端,關節活動一般無影響。

 

    2、骨關節結核:病程長,發病緩慢,多呈慢性消耗性病容,關節疼痛不劇烈,局部不紅,壓痛不顯著。破潰後有乾酪樣絮狀膿液。

 

    3、小兒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患者髖或膝部疼痛,體溫稍高,髖關節呈屈曲畸形,腫脹不顯,一般症狀在1~2周後消退,X光片表現僅有關節囊腫脹,無骨質破壞,血常規撿查正常。

 

    4、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關節疼痛,全身與局部症狀沒有化膿性關節炎嚴重,關節穿刺液量少而清,細菌培養陰性。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試驗常為陽性。

 

    5、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為多關節發病,但無遊走性。多為手、足小關節受累。有關節腫脹,但不紅。患病時間較長者,常有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6、創傷性關節炎:常有創傷史。發病緩慢,逐漸加重。症狀與關節活動有明顯關係。活動多時疼痛加重,休息後緩解。

 


 

    (三)辨證

    1、熱毒內蘊:關節腫脹,皮膚紅掀,疼痛明顯,活動障礙,高熱寒戰,全身疼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

 

    2、氣陰兩虛:關節腫痛,肢體活動受限,形體消瘦,唇舌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四)論治

    1、外治

    (1)固定:採用夾板固定,或牽引,使患肢保持功能位,可減輕患肢的疼痛,防止感染擴散和關節的攣縮畸形,或病理性脫位(脫臼),並可減輕關節面的壓力和關節軟骨的破壞。

 

    (2)外敷膏藥:早期紅腫明顯者可外敷金黃膏、芙蓉膏。潰瘍期用九一丹,或二寶丹藥線引流。收口期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玉紅膏蓋貼。

 

    (3)關節沖洗:可作關節穿刺,吸盡關節液,用生理鹽水作關節內沖洗,並注入適當的抗生素,每日一次,既能減輕關節壓力,又能控制感染。

 

    (4)切開引流:採用非手術療法後,症狀未見緩解者,可考慮切開引流排膿術,以排除膿液和壞死組織,緩解症狀。

 

    (5)愈後如有關節功能障礙,宜用五加皮湯熏洗,同時積極作功能鍛煉,以促使關節的正常功能迅速恢復。

 

    2、內治

    (1)熱毒內蘊型:早期未成膿者,以消法為主。若初起有風寒表證者,宜辛溫解表,可用荊防敗毒散加減;因暑濕而發本病者,則宜清暑化濕、清熱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飲合五神湯;因餘毒而發本病者,宜以清熱解毒、涼血治之,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若見煩躁、壯熱、神昏,宜解毒清心,加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因瘀血而發本病者,宜和營逐瘀、清熱解毒,如活血散瘀湯加銀花、連翹、公英等;若膿已成者,宜托裏透膿,用透膿散加減。

 

    (2)氣血兩虛型:宜以清補為主。若膿潰後氣血兩虛者,可用八珍湯補益氣血,如傷口久潰不癒者,可用十全大補湯。若伴有陰虛火旺之象者宜養陰清熱,青槁鱉甲湯加味。早期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並應根據關節液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調整抗生素。對兒童和重症病人注意降溫,補液,糾正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增強營養,提高全身抵抗力。如全身中毒反應嚴重,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者,應積極抗休克治療。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及時、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及時正確的辨證內外施治,不僅能保護患者生命,還可保留肢體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患肢致殘。如果關節破壞嚴重,功能已喪失,必須使關節強直固定在功能位,以免關節非功能位強直而嚴重影響功能。對於關節功能強直在非功能位功能障礙明顯者,常需手術矯形,但手術必須在感染控制1年以後才能進行,否則易致感染復發。對於陳(舊)傷病理性脫位(脫臼),關節功能尚可,功能障礙不大,行走時局部不痛,或疼痛輕微者,可不做手術,給予內服、外用中藥消除疼痛。

 

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