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是指用藥物、手法、夾縛固定、牽引、手術療法和練功療法等對損傷部位進行治療的方法,在傷科治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一、外用藥物骨傷科外用藥物是指應用於傷患局部的藥物。臨床外用藥物大致可分為敷貼藥、搽擦藥、熏洗濕敷藥與熱熨藥。
(一)敷貼藥常用的劑型有藥膏、膏藥、藥散三種。使用時將藥物製劑直接敷貼在損傷局部,使藥力發揮作用。
1.藥膏:又稱敷藥或軟膏。將藥粉碾成細末,然後選加飴糖、蜜、油、水、鮮草藥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調勻如厚糊狀,敷貼患處。目前配製藥膏多用飴糖,主要取其與藥物作用,硬結後有固定和保護傷處的作用。飴糖與藥物之比為3:1,也有用飴糖與米醋之比為8:2調拌的。
凡用飴糖調敷的藥膏,氣溫高時容易發酵,梅雨季容易發霉,故一般不宜調製太多。若用於有創面的藥膏,常用藥物與油類熬制,製成油膏,取其有柔軟、滋潤的作用。
根據病情的變化、腫脹的消退程度、天氣的冷熱來決定換藥時間,一般2-3天換一次藥。生肌拔毒類藥物應根據創面情況每隔l一2天換藥一次,以免膿水浸淫皮膚。
少數患者對外敷藥膏過敏而產生接觸性皮炎,應注意及早停藥。藥膏按其功用可分為:
(1)消瘀退腫止痛類:適用於骨折、傷筋初期腫脹疼痛者。可選用消瘀止痛藥膏、定痛膏、雙柏膏、消腫散等藥膏外敷。
(2)舒筋活血類:適用於扭挫傷筋腫痛已減輕之中期患者。可選用三色敷藥、舒筋活絡藥膏、活血散等。
(3)接骨續筋類:適用於骨折整復後,位置良好,腫痛消退之中期患者。可選用接骨續筋藥膏、外敷接骨散、駁骨散等。
(4)溫經通絡、祛風除濕類:適用於損傷日久,複感受風寒濕邪腫脹疼痛加劇者。可用溫經通絡膏。
(5)清熱解毒類:適用於傷後感染邪毒,局部紅、腫、熱、痛者。可選用金黃膏、四黃膏等。
(6)生肌拔毒長肉類:適用於局部紅腫已消,但創口尚未癒合者。可選用橡皮膏、生肌玉紅膏、紅油膏等。
2.膏藥:膏藥古稱為薄貼,是中醫外用藥物中的一種特有劑型。將藥物碾成細末,配合香油、黃丹或蜂蠟等基質煉製而成。膏藥的煉製,是將藥物浸於植物油中,主要用香油(芝麻油),加熱熬煉後,再加人鉛丹(又稱黃丹或東丹,其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也有用主要成分為一氧化鉛的密陀僧制膏的),經過「下丹收膏」製成富有粘性、烊化後能固定於傷處的膏藥。要求老嫩合度,貼之即粘,揭之易落。膏藥熬成後浸入水中浸泡數天,再藏於地窖陰暗處以去火毒,可減少對皮膚的刺激,防止發生接觸性皮炎。
攤膏藥時,將已熬成的膏藥置於小鍋中用文火加熱烊化,然後均勻攤在膏藥皮紙或布上備用。根據組成膏藥的藥料的性質不同,摻合方法有三種:
第一是一般藥料在熬膏藥前浸在油中,使有效成分溶於油中。
第二具有揮發性、不耐高溫的藥物(如乳香、沒藥、樟腦、冰片、丁香·、肉桂等)應先研成細末,待攤膏藥時將膏藥在小鍋中烊化後加入,並攪拌均勻。
第三是將貴重的芳香開竅藥物,或特殊需要增加的藥物,臨貼時直接撒在膏藥上。
膏藥按功用可分為:
(1)治損傷與寒濕類:適用於損傷者的,有堅骨壯筋膏;適用於風濕者的,有傷濕寶珍膏、狗皮膏等;適用於損傷兼風濕者的,有萬應膏、萬靈膏、損傷風濕膏;用於陳傷氣血凝滯、筋膜粘連者的,有化堅膏等。
(2)提腐拔毒類:適用於創面潰瘍者,有陀僧膏、太乙膏。一般常在創面另加藥粉。
3,藥粉:藥粉又稱摻藥、藥散,是將藥物碾成極細的粉末儲瓶內備用。使用時可直接摻於傷口上或加在膏藥上敷貼患處。
藥粉按功用可分為:
(1)止血收口類:適用於一般創傷出血撒敷用。常用的有桃花散、如聖金刀散、花蕊石散、雲南白藥、金槍鐵扇散等,近年來研製出來的不少止血藥粉,都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一般損傷出血摻上止血粉後加壓包紮,即能止血,對於較大血管損傷出血常配合其他止血措施。
(2)祛腐拔毒類:適用於創面腐肉未去,竇道形成或肉芽過長的患者。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要組成是升丹,但純用升丹則藥性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藥,如熟石膏與升丹比例為9:1者稱九一丹,7:3者稱七三丹。對升丹過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藥,如黑虎丹等。
(3)生肌長肉類:適用於膿水稀少,新肉難長的創面。常用的有生肌八寶丹等,也可與.祛腐拔毒類散劑摻合在一起應用,具有促進瘡面收斂、新肉生長,促使創口迅速癒合的作用。
(4)溫經散寒類:適用於損傷後期,局部寒濕停聚,氣血凝滯疼痛患者。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散等,具有溫經活血、祛風逐寒的作用。
(5)活血止痛類:適用於損傷後局部瘀血停聚腫痛者。常用的有四生散,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四生散對皮膚刺激大,使用時注意對皮膚過敏的預防。
(二)搽擦藥,搽擦藥可直接塗搽於傷處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時配合推擦等手法使用,一般可分為:
1.酒劑:又稱藥酒或外用傷藥水,是用藥與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為4:1,也有單用白酒或乙醇溶液泡浸者。常用的有舒筋藥水、活血酒、正骨水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絡、追風祛寒作用。
2.油膏與油劑:將藥物與香油熬煎去渣後製成油劑·,也可加黃蠟收膏而成油膏。具有溫經通絡、消散瘀血的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關節筋絡寒濕冷痛等證,也可配合手法及練功前後作局部搽擦。常用的有跌打萬花油、傷油膏、活絡油膏等。
(三)熏洗濕敷藥
1.熱敷熏洗:熱敷熏洗古稱「淋拓」、「淋洗」、「淋渫」與「淋浴」。是將藥物置於鍋或盆中加水煮沸後熏洗患處的一種療法。應用時先用熱氣薰蒸患處,待水溫稍減後用藥水浸洗患處。冬天可在患肢上加蓋棉墊,以保持熱能持久,每日2次,每次15-30分鐘,每貼藥可熏洗數次。具有舒鬆關節筋絡、流通氣血、疏導腠理、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關節強直拘攣、酸痛麻木或損傷兼夾風濕者,常用於四肢關節的損傷,對腰背部疾患可視具體情況而酌用。新傷瘀血積聚者,可用海桐皮湯、散瘀和傷湯、舒筋活血洗方;陳傷風濕、冷痛者,用八仙逍遙湯、上肢損傷洗方、下肢損傷洗方等。
2.濕敷洗滌:古稱「溻漬」、「洗傷」等。在《外科精義》中有「其在四肢者,溻漬之,其在腰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浴漬之」的記載,多用於創傷,是用乾淨的布塊蘸藥水洗滌損傷處。現臨床上常把藥物製成水溶液,用於創口或感染傷口的濕敷洗滌。常用的有野菊花煎水、2%一20%黃柏溶液,以及蒲公英鮮藥煎汁等。
(四)熱熨
藥熱熨法是一種熱療的方法。《普濟方·折傷門》有「凡傷折者,有輕重淺深久新之異,治法亦有服食淋熨貼焴之殊」的記載。本法選用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的藥物,加熱後用布包裹,熱熨患處,藥物借助其熱力作用於局部,適用於不方便外洗的腰脊軀體損傷。
主要有下列幾種:
1.坎離砂·:又稱風寒砂。用鐵砂加熱後與醋水煎成的藥汁攪拌後製成,使用時加醋少許拌勻置布袋中,待數分鐘後自然發熱,熱熨患處,適用於陳傷兼有風濕證。
2.熨藥:俗稱騰藥。將藥放人布袋中,紮好袋口放在鍋中蒸氣加熱後熨患處,有舒筋活絡、散瘀消腫之作用,適用於各種風寒濕腫痛證。常用的有正骨熨藥。
3.其他方法:有用粗鹽、米糠、黃砂、麩皮、吳茱萸等炒熱後裝入布袋中熱敷患處,使用簡便有效,適用於各種風寒濕型筋骨痹痛、腹脹痛、尿瀦留等證。
二、理傷手法理傷手法在臨床上應用範圍很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常用於骨折、脫位及傷筋的治療。尤其對骨折脫位的整復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不用手法去正骨復位,則無法糾正其錯位、畸形,損傷難以癒合。有些損傷雖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有時仍須輔以手法,以提高療效。在秦漢以前已運用手法治療損傷,唐代藺道人總結前人的理傷手法經驗並加以發展,總結出「相度」、「揣摸」、「拔伸」、「捺正」、「撙平」、「蹀人」、「屈伸」等手法。以後經過歷代醫家不斷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內容,儘管各家流派不同,手法各有差異,但其原理和目的是一致的。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吸取了前人經驗,將各類理傷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後世通常稱之為「正骨八法」,並闡述了手法的適應症、作用及操作要領。解放後經過整理,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規範的手法,骨折、脫位的具體手法將在以後的各論中敍述,本節僅介紹常用的理筋基本手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