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學》防風(解表藥,發散風寒藥): |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防風植物的根。 |
【性味﹝nature_and_flavour﹞與歸經﹝channel_tropism﹞】: 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解痙﹝tetany﹞,止瀉止血。 |
【臨床應用】: |
01、用於感冒風寒﹝wind-cold﹞,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1d_with_fever﹞,頭痛﹝cephalgia﹞、身痛﹝pantalgia﹞。 以及感冒風熱、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1d_with_fever﹞、目赤﹝red_eyes﹞、咽痛﹝Sore_throat﹞等症。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wind-cold﹞,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
02、用於風濕痹痛﹝wind-damp_impediment_pain_pattern﹞: 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wind-damp_impediment_pain_pattern﹞等症。 |
03、用於破傷風﹝tetanus﹞、牙關緊閉﹝clenched_jaw﹞、角弓反張﹝opisthotonus﹞防風治破傷風﹝tetanus﹞,有祛風止痙﹝tetany﹞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於腹痛﹝abdominal_pain﹞、泄瀉﹝diarrhea﹞,常配合白芍、白朮、陳皮等同用;如用於便血﹝hematochezia﹞、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
【處方用名】:防風、青防風(生用,主要用於解表、祛風濕﹝Dampness﹞、解痙﹝tetany﹞)炒防風(炒至焦黃色為度,解表力緩和,用於止瀉)防風炭(炒至黑色為度,用於止血) |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
【按語】: |
01、防風一藥,顧名思義,是治風止痛的藥物。 它既能祛風寒﹝wind-cold﹞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 因它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癰盛、目赤腫痛﹝sore_red_swollen_eyes﹞、咽喉不利等症。 可與荊芥、薄荷、連翹、山梔、黃芩等同用。 至於祛風解痙﹝tetany﹞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tetanus﹞,本品只能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 |
02、荊芥與防風常同用於祛風解表,有如麻黃配桂枝以發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須﹝mutual_promotion﹞的作用。 但荊、防發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較為緩和。 至於荊、防兩藥相比,則荊芥發汗之力較強,而防風祛風止痛之功較好。 |
03、根據臨床體會,防風炒用可減緩它祛風的力量,卻有止瀉的功效,可用於腹瀉。 |
04、防風炒炭,又可用於崩漏而見血色清淡者,與溫經止血的炮薑相比,則功用相似而力較遜。 |
【方劑舉例】: 防風湯(《證治準繩》): 防風、葛根、秦艽、桂枝、甘草、當歸、杏仁、黃芩、赤茯苓、生薑治感冒頭痛﹝cephalgia﹞。 玉真散(《醫宗金鑒》): 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治破傷風﹝tetanus﹞。 涼驚湯(《醫宗金鑒》): 防風、鉤藤、青黛、黃連、牛黃、生薑治小兒痙﹝tetany﹞攣。 |
【文獻摘錄】: 《本經》:「主大風頭眩﹝dizziness﹞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joint_pain﹞。」 《千金方》:「解烏頭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upper_energizer﹞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 《菊人醫話》:「嬰兒周與耕涎生數月時,感受暑滯,脾陽不振,水泄多日,囟門下陷﹝sunken_fontanel_in_infant﹞,乳飲日少,脆弱萬分。投以小劑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易以煨防風,次日瀉止而囟門亦起。」 又說:「按東垣用升麻來升脾陽,每嫌其過;天士改用防風,比較穩妥。」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防風 |
【C】 |
防風應用於:※※A、風寒濕痹.外感風寒,喘咳;※※B、風寒濕痹,外感風寒。胸痹;※※C、風寒濕痹,外感風寒。破傷風;※※D、風寒濕痹,外感風寒,鼻淵;※※E、風寒濕痹,外感風寒,上半身疼痛。(中醫執業醫師,《中藥學》) |
【B】 |
防風通聖散的功用是:※※A、解表清裏,升清止瀉;※※B、疏風解表,清熱通便;※※C、清熱解毒,疏風散邪;※※D、發汗祛濕,兼清裏熱;※※E、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碩研,04,綜合科) |
【B】 |
防風通聖散的功用是:※※A、解表清裏,升清止瀉;※※B、疏風解表,清熱通便;※※C、清熱解毒,疏風散邪;※※D、發汗祛濕,兼清裏熱;※※E、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碩研,99,綜合科) |
【C】 |
防風可用以:※※A、疏散外風;※※B、平息內風;※※C、兩者均可;※※D、兩者均不可。(碩研,98,綜合科) |
【D】 |
痛瀉藥方中配伍防風的用意是:※※A、疏風解表;※※B、祛風止痛;※※C、祛瘀除濕;※※D、散肝疏脾;※※E、發散鬱火。(碩研,96,綜合科) |
【B】 |
防風通聖散中配伍薄荷的主要用意是:※※A、疏肝解鬱;※※B、疏散風熱;※※C、清利頭目;※※D、疏表透疹;※※E、散邪利咽。(碩研,95,綜合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