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wheezing_disease﹞:

哮病﹝wheezing_disease﹞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所引起的發作性痰鳴﹝coarse_rales﹞、氣喘﹝asthma﹞疾患。

 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Panting﹞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

哮病﹝wheezing_disease﹞是內科常見病證之一,在我國北方更為多見,一般認為本病發病率約占人口的2%左右。

 中醫藥對本病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方法多樣,療效顯著,它不僅可以緩解發作時的症狀,而且通過扶正﹝Support_right﹞治療,達到祛除夙根,控制復發的目的。

《內經》雖無哮病﹝wheezing_disease﹞之名,但有「喘鳴」、「喘」之類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

漢《金匱要略》將本病稱為「上氣」,不僅具體描述了本病發作時的典型症狀,提出了治療方藥,而且從病理上將其歸屬于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病中的「伏飲」,堪稱後世頑痰伏肺為哮病﹝wheezing_disease﹞夙根的淵藪。

 隋《諸病源候論》稱本病為「呷嗽」,明確指出本病病理為「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治療「應加消痰破飲之藥」。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創「哮喘」病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Support_right﹞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不僅把本病從籠統的「喘鳴」、「上氣」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病名,而且確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領。

 明,《醫學正傳》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

 後世醫家鑒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為哮與喘病區分故定名為「哮病﹝wheezing_disease﹞」。

根據本病的定義和臨床表現,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西醫學的喘息﹝Panting﹞性支氣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

哮病﹝wheezing_disease﹞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emotion﹞、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coarse_rales﹞、氣喘﹝asthma﹞聲。

 01、外邪侵襲:

 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於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

 《臨證指南醫案‧哮》說:「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他如吸人風媒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發,以致津液凝痰,亦為哮病﹝wheezing_disease﹞的常見病因。

 02、飲食不當:

 具有特異體質﹝constitution﹞的人,常因飲食不當,誤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魚蟹蝦等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Phlegm_turbidity﹞內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魚腥哮」、「鹵哮」、「糖哮」、「醋哮」等名。

 03、體虛及病後體質﹝constitution﹞不強,有因家族稟賦而病哮者,如《臨證指南醫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wheezing_disease﹞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復感冒﹝common_cold﹞,咳嗽﹝cough﹞日久等病,以致肺氣虧虛,氣不化津,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內生;或病後陰虛火旺,熱蒸液聚,痰熱膠固而病哮。

 體質﹝constitution﹞不強多以腎虛為主,而病後所致者多以肺脾虛為主。

上述各種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為每次發作的誘因,如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俱可誘發,其中尤以氣候因素為主。

 誠如《症因脈治‧哮病﹝wheezing_disease﹞》所說:「哮病﹝wheezing_disease﹞之因,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留伏,結成巢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wheezing_disease﹞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丹溪云:「哮病﹝wheezing_disease﹞專主於痰。」

痰的產生,由於上述病因影響及肺、脾、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因各種誘因而引發。

哮病﹝wheezing_disease﹞發作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邪氣觸動停積之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痰氣壅塞於氣道,氣道狹窄攣急,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而喘促﹝hasty_panting﹞,痰氣相互搏擊而致痰鳴﹝coarse_rales﹞有聲。

 《證治匯補‧哮病﹝wheezing_disease﹞》說:「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wheezing_disease﹞。」

 《醫學實在易‧哮證》也認為哮病﹝wheezing_disease﹞為邪氣與伏痰「狼狽相因,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齁有聲。」

 由此可知,哮病﹝wheezing_disease﹞發作時的病理環節為痰阻氣閉,以邪實為主。

 由於病因不同,體質﹝constitution﹞差異,又有寒哮、熱哮之分。

 哮因寒誘發,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屬寒痰為患則發為冷哮;若因熱邪誘發,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屬痰熱為患則發為熱哮。

 或由痰熱內鬱,風寒外束,則為寒包火證。

 寒痰內鬱化熱,寒哮亦可轉化為熱哮。

若哮病﹝wheezing_disease﹞反復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傷及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

 於是,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布津,則痰濁﹝Phlegm_turbidity﹞內蘊,並因肺不主皮毛,衛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脾虛不能轉輸水津上歸於肺,反而積濕生痰;腎虛精氣虧乏,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為痰,或陰虛虛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腎虛所生之痰上貯於肺,影響肺之宣發肅降功能。

 可見,哮病﹝wheezing_disease﹞為本虛標實之病,標實為痰濁﹝Phlegm_turbidity﹞,本虛為肺、脾、腎虛。

 因痰濁﹝Phlegm_turbidity﹞而導致肺、脾、腎虛衰;肺、脾、腎虛衰又促使痰濁﹝Phlegm_turbidity﹞生成,使伏痰益固,且正虛降低了機體抗禦誘因的能力。

 本虛與標實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故本病難以速癒和根治。

 發作時以標實為主,表現為痰鳴﹝coarse_rales﹞、氣喘﹝asthma﹞;在間歇期以肺、脾、腎等臟器虛弱之候為主,表現為短氣、疲乏,常有輕度哮症。

 若哮病﹝wheezing_disease﹞大發作,或發作呈持續狀態,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而痰濁﹝Phlegm_turbidity﹞又復壅盛,嚴重者因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喘脫」危候。

【臨床表現﹝Clinical_Situation﹞】:

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引起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甚則喘息﹝Panting﹞不能平臥等,是哮病﹝wheezing_disease﹞的基本證候特徵。

 本病呈發作性,發作突然,緩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間或清晨為最常見,多在氣候變化,由熱轉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高。

 發作前或有鼻癢、咽癢、噴嚏﹝Sneezing﹞、流涕﹝running_nose﹞、咳嗽﹝cough﹞、胸悶﹝Dyspnea﹞等先兆症狀。

 發作時病人突感胸悶﹝Dyspnea﹞窒息,咳嗽﹝cough﹞,迅即呼吸氣促困難,呼氣延長,伴有哮鳴,為減輕氣喘﹝asthma﹞,病人被迫坐位,雙手前撐,張口抬肩,煩躁﹝dysphoria﹞汗出﹝sweating﹞,甚則面青肢冷﹝cold_limbs﹞。

 發作可持續數分鐘、幾小時或更長。

 由於感受病邪﹝disease_evil﹞的不同,發作時病人除具上述證候特徵外,還可呈現或寒或熱的證候。

哮病﹝wheezing_disease﹞反復發作,正氣必虛,故哮病﹝wheezing_disease﹞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脾、腎虛的症狀。

【診斷﹝Diagnosis﹞】:

 01、呈發作性,發無定時,以夜間為多,但有個體差異,發作與緩解均迅速,多為突然而起,或發作前有鼻塞﹝Nasal_obstruction﹞、噴嚏﹝Sneezing﹞、咳嗽﹝cough﹞、胸悶﹝Dyspnea﹞等先兆。

 每因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疲乏等因素而誘發。

 02、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dyspnea﹞,甚則張口抬肩。

 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

 03、哮病﹝wheezing_disease﹞的發作常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于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則緩解。

 但也有常年反復發作者。

 04、緩解期可有輕度咳嗽﹝cough﹞、咯痰、呼吸急迫等症狀,但也有毫無症狀者;久病患者,緩解期可見咳嗽﹝cough﹞、咯痰、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短氣、疲乏、腰膝痠軟﹝Limp_aching_lumbus_and_knees﹞等症狀。

 05、大多起于童稚之時,有反復發作史,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06、發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噦音﹝Dry_Vomiting﹞。

 07、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塗片可見嗜酸細胞。

 08、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影像改變,查體可見肺氣腫體徵。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01、喘病:哮病﹝wheezing_disease﹞與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喘以氣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難為主要特徵;哮以聲響言,以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為主要臨床特徵。

 哮為一種反復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喘證﹝panting_patterns﹞併發於急慢性疾病過程中。

 02、支飲﹝thoracic_fluid_retention﹞:支飲﹝thoracic_fluid_retention﹞雖然也有痰鳴﹝coarse_rales﹞、氣喘﹝asthma﹞的症狀,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chronic_cough﹞經久不癒,逐漸加重而成,病勢﹝dynamic_of_disease﹞時輕時重,發作與間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於哮鳴,與哮病﹝wheezing_disease﹞間歇發作,突然發病,迅速緩解,哮吼聲重而咳輕,或不咳,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

【辨證要點﹝differentiation_of_deteriorated_syndrome﹞】:

 01、辨虛實: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時以邪實為主,未發時以正虛為主,但久病正虛者,發時每多虛實錯雜,故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狀以辨明虛實主次。

 虛證當進一步明確虛之陰陽屬性和虛之臟腑﹝zang-fu_viscera﹞所在。

 02、分寒熱實:證需分清痰之寒熱以及是否兼有表證的不同。

【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

《丹溪治法心要‧喘》:「未發以扶正﹝Support_right﹞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故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的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

 發作時痰阻氣道為主,故治以祛邪﹝dispel_evils﹞治標,豁痰利氣,但應分清痰之寒熱,寒痰則溫化宣肺,熱痰則清化肅肺,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

 乎時正虛為主,故治以扶正﹝Support_right﹞固本,但應分清臟腑陰陽,陽氣虛者予以溫補,陰虛者予以滋養,肺虛者補肺,脾虛者健脾,腎虛者益腎,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

 至於病深日久,發時虛實兼見者,不可拘泥於祛邪﹝dispel_evils﹞治標,當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寒熱錯雜者,當溫清並用。

 《景岳全書‧喘促﹝hasty_panting﹞》說:「扶正﹝Support_right﹞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

 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火。

 然發久者,氣無不虛……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為哮病﹝wheezing_disease﹞辨治的要領、臨證應用的準則。

【分證論治】:

【發作期】:

寒哮:

 【症狀﹝Symptom﹞】: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遇寒而發,形寒怕冷,或有惡寒﹝aversion_to_cold﹞,噴嚏﹝Sneezing﹞,流涕﹝running_nose﹞等表寒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medicinal﹞】:射干麻黃湯。

 本方:用射干、麻黃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細辛、半夏、生薑溫肺蠲飲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

 痰湧喘逆﹝Panting_counterflow﹞不能平臥者,加葶藶子、蘇子、杏仁瀉肺降逆平喘。

 若表寒裏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解表化痰,溫肺平喘。

 若痰稠膠固難出,哮喘持續難平者,加豬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竅以平喘。

若哮喘甚劇,惡寒﹝aversion_to_cold﹞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脈弦緊有力,體無虛象,屬典型寒實證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藥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對部分患者奏效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臨睡前冷茶送下,連服5~7日;有效需續服者,停藥數日後再服。

 由於砒石大熱大毒,熱哮、有肝腎疾病、出血、孕婦忌用;服藥期間忌酒,並須嚴密觀察毒性反應,如見嘔吐﹝vomiting﹞、腹瀉﹝Diarrhea﹞、眩暈﹝dizzy_head﹞等症立即停藥;再者本藥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節使用為宜。

病久陽虛,發作頻繁,發時喉中痰鳴﹝coarse_rales﹞如,聲低,氣短﹝brachypnea﹞不足以息,咯痰清稀,臉色蒼白﹝pasty-faced﹞,汗出﹝sweating﹞肢冷﹝cold_limbs﹞,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當標本同治,溫陽補虛,降氣化痰,用蘇子降氣湯,酌配黃芪、山萸肉、紫石英、沉香、訶子之類;陽虛者,伍以附子、補骨脂、鐘乳石等溫補腎陽。

熱哮:

 【症狀﹝Symptom﹞】:氣粗息湧,喉中痰鳴﹝coarse_rales﹞如吼,胸高脇脹﹝rib-side_distention﹞,張口抬肩,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sweating﹞,面赤,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口渴﹝Thirst﹞喜飲,舌質紅,苔黃膩﹝Slimy_yellow_tongue_fur﹞,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medicinal﹞】:定喘湯。

 【方用】:麻黃、杏仁宣降肺氣以平喘;黃芩、桑白皮清肺熱而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蘇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斂肺氣以定喘,且可防麻黃過於耗散之弊;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宣、清、降俱備,共奏清熱化痰,宣降肺氣,平喘定哮之功。

 若痰稠膠粘,酌加知母、浙貝母、海蛤粉、瓜蔞、膽南星之類以清化熱痰。

 氣息喘促﹝hasty_panting﹞,加葶藶子、地龍瀉肺清熱平喘。

 內熱壅盛,加石膏、銀花、魚腥草以清熱,大便秘結﹝constipation﹞,加大黃、芒硝通腑利肺。

 表寒裏熱,加桂枝、生薑兼治表寒。

若病久熱盛傷陰,痰熱不淨,虛實夾雜,氣急難續,咳嗆痰少質粘,口燥咽乾﹝dry_throat_and_mouth﹞,煩熱顴紅﹝hectic_cheek﹞,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又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

 偏于肺陰不足者,酌加沙參、冬蟲夏草、五味子、川貝母;腎虛氣逆,酌配地黃、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訶子等補腎納氣定喘。

若哮病﹝wheezing_disease﹞發作時寒與熱俱不顯著,但哮鳴喘咳甚劇,胸高氣滿,但坐不得臥﹝Insomnia﹞,痰涎﹝Phlegm-drool﹞壅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舌苔厚濁,脈滑實者,此為痰阻氣壅,痰氣壅盛之實證,當滌痰除壅,降氣利竅以平喘逆﹝Panting_counterflow﹞,用三子養親湯加葶藶子、厚朴、杏仁,另吞皂莢丸以利氣滌痰,必要時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瀉實。

若久病正虛,發作時邪﹝Seasonal_pathogen﹞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Phlegm_turbidity﹞壅盛,甚至出現張口抬肩,鼻煽氣促,面青,汗出﹝sweating﹞,肢冷﹝cold_limbs﹞,脈浮大無根等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病之喘脫救治。

【緩解期】:

肺虛:

 【症狀﹝Symptom﹞】:氣短﹝brachypnea﹞聲低,動則尤甚,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聲,咳痰﹝expectoration﹞清稀色白,面色皏白﹝bright_white_facial_complexion﹞,常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畏風,易感冒﹝common_cold﹞,每因勞倦、氣候變化等誘發哮病﹝wheezing_disease﹞,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補肺固衛。

 【方藥﹝medicinal﹞】:玉屏風散。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補肺;防風亦名「屏風」。

 《本草綱目‧防風》說:「防者,禦也,……屏風者,防風隱語也。」可見,防風有遮罩禦邪之功效。

 李東垣說:「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若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白芍、薑、棗調和營衛。

 陽虛甚者,加附子助黃芪溫陽益氣﹝benefiting_qi﹞。

 若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粘,口咽乾﹝dry_pharynx﹞,舌質紅者,可用生脈散加北沙參、玉竹、黃芪等益氣養陰。

脾虛

 【症狀﹝Symptom﹞】:平素痰多氣短﹝brachypnea﹞,倦怠無力,面色萎黃﹝chlorsis﹞,食少便溏﹝Sloppy_stool﹞,或食油膩易於腹瀉﹝Diarrhea﹞,每因飲食不當則易誘發哮病﹝wheezing_disease﹞,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弱。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健脾化痰。

 【方藥﹝medicinal﹞】:六君子湯。

 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補氣健脾;陳皮、半夏理氣化痰。

 若形寒肢冷﹝physical_cold_and_cold_limbs﹞、便溏者﹝Sloppy_stool﹞,可加乾薑、桂枝以溫脾化飲,甚者加附子以振奮脾陽。

 脾肺兩虛者,可與玉屏風散配合應用。

腎虛:

 【症狀﹝Symptom﹞】:平素短氣息促,動則尤甚,吸氣不利,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腰膝痠軟﹝Limp_aching_lumbus_and_knees﹞,腦轉耳鳴﹝deafness﹞,勞累後易誘發哮病﹝wheezing_disease﹞。

 或畏寒﹝fear_of_cold﹞、肢冷﹝cold_limbs﹞,臉色蒼白﹝pasty-faced﹞,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細。

 或顴紅﹝hectic_cheek﹞,煩熱,汗出﹝sweating﹞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補腎攝納。

 【方藥﹝medicinal﹞】: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前方偏于溫腎助陽,後方偏於益腎納氣。

 陽虛明顯者,腎氣丸加補骨脂、仙靈脾、鹿角片;

 陰虛明顯者,七味都氣丸加麥冬、當歸、龜膠。

 腎虛不能納氣者,胡桃肉、冬蟲夏草、紫石英等補腎納氣之晶隨證加入,喘甚時予人參蛤蚧散。

 有痰者,酌加蘇子、半夏、橘紅、貝母等以化痰止咳。

若平時無明顯症狀,可用平補肺腎之劑,如黨參、黃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蟲夏草、紫河車之類,並可酌配化痰之品。

另外,白芥子敷貼法對減少和控制哮病﹝wheezing_disease﹞的發作也有一定療效。

 其方法是將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共為末,加麝香0.6克、和勻,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薑汁調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約1~2小時去之,每10日敷1次。

【預後﹝Prognosis﹞】:

 本病:經常反復發作,病情頑固,遷延難癒,尤其中老年、體弱久病者,難以根除,可發展為肺脹﹝Lung_distention﹞。

 部分中老年患者,通過異地生活可以自癒。

 部分兒童、青少年至成年時,腎氣日盛,正氣漸充,輔以藥物治療,可以終止發作。

 若哮喘大發作,持續不解,可能轉為喘脫或內閉外脫,預後較差,應及時中西醫結合救治。

【預防與調攝﹝Prevention_and_health_care﹞】:

預防﹝Prevention﹞方面,注重宿根的形成及誘因的作用,故應注意氣候影響,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誘發。

 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

 宜戒煙酒,飲食宜清淡而富營養,忌生冷、肥甘、辛辣、海膻發物等,以免傷脾生痰。

 防止過度疲勞和情志﹝emotion﹞刺激。

 鼓勵患者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太極拳、內養功、八段錦、散步或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增強體質﹝constitution﹞,預防感冒﹝common_cold﹞。在調攝﹝health_care﹞方面,哮病﹝wheezing_disease﹞發作時,尚應密切觀察哮鳴、喘息﹝Panting﹞、咳嗽﹝cough﹞、咯痰等病情的變化,哮鳴咳嗽﹝cough﹞痰多、痰聲漉漉或痰粘難咯者,用拍背、霧化吸人等法,助痰排出。

 對喘息﹝Panting﹞哮鳴,心中悸動者,應限制活動,防止喘脫。

【結語﹝Summary﹞】:

哮病﹝wheezing_disease﹞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coarse_rales﹞、氣喘﹝asthma﹞疾病,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為臨床特徵。

 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痰伏於內,因感引發。

 發作時,痰阻氣道,痰氣相搏,肺氣失於肅降,表現為邪實之證;反復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為正虛之證,大發作時可見邪實正虛的錯雜表現。

 故辨治原則是根據疾病的新久,已發未發,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治療。

 發時治標,緩則治本。

 發時以祛邪﹝dispel_evils﹞利肺為主,但要注意證候的寒熱,以及寒熱相兼,寒熱轉化,是否虛實錯雜等情況,進行治法、方藥的調整。

 未發時以扶正﹝Support_right﹞為主,但要注意氣陰之異,肺、脾、腎之殊,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

 其中尤以補腎最為重要,因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根,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

 補肺可加強衛外功能,防止外邪入侵。

補脾可杜絕生痰之源。

 因此治本可以減輕、減少或控制哮病﹝wheezing_disease﹞發作。

 哮病﹝wheezing_disease﹞的預防﹝Prevention﹞,在於增強體質﹝constitution﹞,增強抗邪能力,減少宿痰的產生和避免觸發因素對患者的侵襲,以減少發作機會。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喘滿,氣行壅滯,喘息﹝Panting﹞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醫宗必讀‧喘》:「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能抬肩,但肺壅不能下。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證極當詳辨。」

《景岳全書‧喘促﹝hasty_panting﹞》:「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Support_right﹞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Support_right﹞氣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或于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眷眷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癒,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醫學統旨》:「大抵哮喘,未發以扶正﹝Support_right﹞為主,已發以攻邪氣為主。亦有痰氣壅盛壯實者,可用吐法。大便秘結﹝constipation﹞,服定喘藥不效,而用利導之藥而安者。必須使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藥,倘若受傷,追悔何及。」

《時方妙用‧哮證》:「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