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滎所屬-足太陰脾經﹝SP﹞五穴: |
一、隱白﹝SP01﹞:(井穴﹝Jing-Well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大指端內側白肉際。(側當作折。傳寫之訛已久。) |
【證治﹝Therapeutic﹞】: 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vomit﹞。食不下。暴泄。衄血﹝rhinorrhagia﹞。卒屍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三分。灸三壯。若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 |
【按】: 先師許公直祁傳授有云:足大指端內側。乃大敦穴﹝LR01﹞。非隱白穴﹝SP01﹞。 隱白﹝SP01﹞。在足大指下折紋中。其穴常隱而肉色白。故名隱白﹝SP01﹞。 |
二、大都﹝SP02﹞:(滎穴﹝Ying-Spring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大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際。 |
【證治﹝Therapeutic﹞】: 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按】: 大都﹝SP02﹞乃脾所溜之滎穴。 古者。邑有先廟曰都。周禮地官。四縣曰都。脾為土藏。乃四象之母。 滎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廟之義。 經脈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縣曰都之義。 其穴在足大指本節高起之後。赤白肉皆豐滿。故名大都﹝SP02﹞。 |
三、太白﹝SP03﹞:(腧穴﹝Shu-Stream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
【證治﹝Therapeutic﹞】: 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vomit﹞膿血。腰痛﹝lowback_pain﹞。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按】: 太白﹝SP03﹞乃陰腧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 足內側肉色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稱太白﹝SP03﹞。 穴在足內側核骨下。 核骨一作覈骨。一名腕骨﹝SI04﹞。《本輸篇》云:太白﹝SP03﹞,腕骨﹝SI04﹞之下也。俗名孤拐骨。 |
四、商丘﹝SP05﹞:(經穴﹝Jing-River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
【證治﹝Therapeutic﹞】: 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人不樂。身寒。太息心悲氣逆。痔疾。骨疽蝕。婦人絕子﹝sterility﹞。小兒慢風。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按】: 商丘﹝SP05﹞。乃陰經金穴。 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 商乃西金之高音。脾井滎腧經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內踝。乃與三陰交﹝SP06﹞會而入合于陰之陵泉。 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SP05﹞。 |
五、陰陵泉﹝SP09﹞:(合穴﹝He-Sea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與陽陵泉﹝GB34﹞斜對。稍高一寸。 |
【證治﹝Therapeutic﹞】: 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insomnia﹞。腰痛﹝lowback_pain﹞不得俯仰。霍亂疝瘕。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五分。不言灸。 |
【按】: 陰陵泉﹝SP09﹞乃脾合水穴。脾為陰中之至陰。陵高於丘也。泉高處之水源也。 故《靈樞經》曰: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蓋五腧合穴。下達於上。內通於外之要點。治病當求其源也。其穴不言灸者。以脾為土臟。土中含濕。則萬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則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
足太陰脾經﹝SP﹞五穴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