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醫內科疾病治療學要點:

治療學﹝Therapeutics﹞:是研究疾病的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治療方法和手段的一門實用學科。

 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是在中醫基本理論和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疾病治療的立法、選方、用藥等具有指導意義的法則。

 治療方法則從屬於治療原則,包括在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指導下制定的對某一疾病的治療大法和對某一證候的具體治法。

 前者如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法,後者如清熱化濕、理氣止痛、辛涼解表、益氣活血﹝benefiting_qi_for_activating_blood_circulation﹞等法。

 治療手段則指與治療有關的藥物、給藥途徑及其治療器具等。

 治療原則-治病宜早:

治病宜早有兩層意思:

 一是早期治療,輕病防重,即疾病的早期應及時治療,防止病情發展。一般情況下,疾病的發展總是由輕到重,由比較單純到錯綜復雜。

疾病的早期,機體正氣比較盛,及時地予以早期治療,容易收到較好的療效,能儘快地解除病人的疾苦。

 則,隨著疾病的發展,病情復雜多變,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給治療帶來許多困難,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

 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素問‧八正神明論》又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

 即不僅把早期治療視作應該遵循的基本治療原則,也把它作為衡量醫生服務態度和業務水準的一個標準。

 二是預治其疾病將影響的臟腑﹝zang-fu_viscera﹞氣血等,即治療「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熱經緯‧外感溫熱篇》)。

 這一精神又稱「治未病﹝preventive_treatment_of_disease﹞」。

 臟腑、經絡﹝meridian﹞:是相互聯繫的,疾病也是不斷變化的,機體某一部位發生病變,必然要向相鄰的部位或有關臟器發生傳變。

 這種傳變一般是有規律的,如《素問‧玉機真藏論》指出:「五臟受氣於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治未病﹝preventive_treatment_of_disease﹞的原則,就是要求醫生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從全局的觀點、動態的觀點,對可能受到傳變的臟器和可能受到影響的氣血津液,採取預防﹝Prevention﹞性的治療措施,阻斷和防止病變的轉移、擴大和傳變,把病變盡可能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以利於病變的最終治癒。

如《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法,即體現了這一治療精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