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vomit﹞:

嘔吐﹝vomit﹞是臨床常見病症,既可單獨為患,亦可見於多種疾病。

 古代文獻以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乾嘔。

 因兩者常同時出現,故稱嘔吐﹝vomit﹞。

嘔吐﹝vomit﹞可見于西醫學的急、慢性胃炎﹝acute_﹝chronic﹞_gastritis﹞、胃擴張﹝dilatation_of_stomach﹞、賁門痙攣﹝cardiospasm﹞、幽門痙攣﹝Pyloric_spasm﹞、胃神經官能症﹝neurosis﹞、膽囊炎﹝cholecystitis﹞、胰腺炎﹝pancreatitis﹞等。

【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以和降為順,若氣逆於上則發為嘔吐﹝vomit﹞。

 導致胃氣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風、寒、暑、濕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氣逆於上則發嘔吐﹝vomit﹞;

 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誤食腐敗不潔之物,損傷脾胃,導致食滯不化,胃氣上逆而嘔吐﹝vomit﹞;

 或因惱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使胃失和降而嘔吐﹝vomit﹞;

 或因勞倦內傷,中氣被耗,中陽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釀生痰飲,積於胃中,飲邪上逆,也可發生嘔吐﹝vomit﹞。

【辨證】:

1、實證:

【主症】:發病急,嘔吐﹝vomit﹞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熱。

兼見嘔吐﹝vomit﹞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頭身疼痛,胸脘痞悶,喜暖畏寒,舌白,脈遲者,為寒邪客胃;

 食入即吐,嘔吐﹝vomit﹞酸苦熱臭,大便燥結,口乾﹝dry_mouth﹞而渴,喜寒惡熱,苔黃,脈數者,為熱邪內蘊;

 嘔吐﹝vomit﹞清水痰涎,脘悶納差,頭眩心悸﹝palpitation﹞,苔白膩,脈滑者,為痰飲內阻;

 嘔吐﹝vomit﹞多在食後精神受刺激時發作,吞酸,頻頻噯氣﹝eructation﹞,平時多煩善怒,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

2、虛證:

【主症】:病程較長,發病較緩,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見飲食稍有不慎,嘔吐﹝vomit﹞即易發作,時作時止,納差便溏,面色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脈弱無力者,為脾胃虛寒。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和胃降逆,理氣止嘔。

 以手厥陰、足陽明經穴及募穴﹝front_Mu_point﹞為主。

【主穴】:內關﹝PC06﹞、足三裏﹝ST36﹞、中脘﹝RN12﹞、

【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RN13﹞、胃俞﹝BL21﹞;

 熱吐者,加合谷﹝LI04﹞,並可用金津、玉液﹝EX~HNl2,EX~HNl3﹞點刺出血;

 食滯者,加梁門﹝ST21﹞、天樞﹝ST25﹞;

 痰飲者,加膻中﹝RN17﹞、豐隆﹝ST40﹞;

 肝氣犯胃者,加陽陵泉﹝GB34﹞、太衝﹝LR03﹞;

 脾胃虛寒者,加脾俞﹝BL20﹞、胃俞﹝BL21﹞;

 腹脹者,加天樞﹝ST25﹞;

 腸鳴者,加脾俞﹝BL20﹞、大腸俞﹝BL25﹞;

 泛酸乾嘔:\者,加公孫﹝SP04﹞。

【操作】:足三裏﹝ST36﹞平補平瀉法,內關﹝PC06﹞、中脘﹝RN12﹞用瀉法。虛寒者,可加用艾灸。嘔吐﹝vomit﹞發作時,可在內關穴﹝PC06﹞行強刺激並持續運針1~3分鐘。

【方義】:

 內關﹝PC06﹞為手厥陰經絡穴﹝Luo-Connecting_point﹞,寬胸利氣,降逆止嘔。

 足三裏﹝ST36﹞為足陽明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

 中脘﹝RN12﹞乃胃之募穴﹝front_Mu_point﹞,理氣和胃止嘔。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auricular_acupuncture﹞:選胃、賁門、食道、交感、神門﹝HT07﹞、脾、肝。每次以3~4穴,毫針﹝filiform_needle﹞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acupoint-injection_therapy﹞: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穴位,用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按語】:

1、針灸治療:嘔吐﹝vomit﹞效果良好,因妊娠或藥物反應引起的嘔吐﹝vomit﹞,亦可參照本節治療。但上消化道嚴重梗阻、癌腫引起的嘔吐﹝vomit﹞以及腦源性嘔吐﹝vomit﹞,有時只能作對症處理,應重視原發病的治療。

2、注意飲食調節和情緒穩定。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