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補瀉手法:

補法:

 左手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cough﹞一聲,針入透於腠理,令病患吹氣一口,隨吹分寸,待針頭沉緊時,轉針頭以手循捫,覺氣至,卻回針頭向下,覺針頭沉緊,令病患吹氣一口,隨吸出針﹝withdrawing_needle﹞乃閉其穴(謂一手急然孔是也。)

 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

瀉法:

 左手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cough﹞一聲,針入腠理,複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氣至分寸,覺針沉緊,轉針頭向病所,覺氣至病退,便轉針頭向下,以手循捫,覺針沉悶,令病患吹氣一口,隨吹氣一口,徐出其針不閉其穴,命之曰瀉。

 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素問》瀉必用方補必用員,

夫瀉必用方,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

 及複後其方吸而轉針,及複後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

夫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

 行謂行不宣之氣,移謂移未複之脈。

 故刺必中其榮,及複後吸而推針至血,故員與方非針也。

 余不知聖人之意,請後之明達之士詳究焉。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

《內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正其理,無是其道。

 然春夏為陽,其氣在外,人氣亦浮,凡刺者,故淺取之。

 秋冬為陰,其氣在內,人氣在臟,凡刺者,故當深取之。

 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

 秋冬各致一陽者,謂春夏為陽,謂陰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陰。

 秋冬為陰,謂陽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陽。

 春夏溫必致一陰者,謂下針深刺至腎肝之部,得其氣針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謂下針淺刺至心肺之部,得氣﹝needling_sensation﹞推而內之良久出針﹝withdrawing_needle﹞,是推內之陽也。

 故《素問》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

呼吸補瀉:

補瀉者,言呼吸出內以為其法。然補之時,從衛取氣也。取者,言其有也。

 《素問》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

 外別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

 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也,置其氣而不用也。

 故《素問》曰: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有。

  吸則轉針,以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

 陽氣不足,而陰血有餘者,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以此則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寒熱補瀉:

假令補冷,先令病患咳嗽﹝cough﹞一聲,得入腠理。

 複令病患吹氣一口,隨吹下針,至六七分,腎肝之部,停針。

 徐徐良久複退針﹝withdrawing_needle﹞一豆許,乃撚針,問病患覺熱否?

 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患吸氣內針,撚針,使氣下行至病所。

 卻外撚針,使氣上行,直達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撚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夫病後熱者,治之以寒也何如?

 須其寒者,先刺入腸之分,後得氣﹝needling_sensation﹞推內至陰﹝BL67﹞之分。

 複令病患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患自覺清涼矣。

 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

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後得氣﹝needling_sensation﹞徐引針,至陽之分,複令病患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患自覺知暖矣。

生成數法(生五加),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患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

 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患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手指補瀉:

《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

 故動、搖、進、退、搓、盤、彈、撚、循、捫、攝、按、爪、切者是也。

 今略備於後。

 動: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withdrawing_needle﹞時,各先退針﹝withdrawing_needle﹞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裏臥針,根據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進者,凡不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搖者,凡瀉時,欲出針﹝withdrawing_needle﹞,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

 彈:彈者,凡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撚:撚者,以手撚針也。務要識乎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

 循:循者,凡下針於屬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是也。

《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

 攝: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按者,以手撚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針,有准也。

 切: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迎隨補瀉:

《經》云: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

 此實母瀉子之法,非只刺一經而已。

 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

 五臟皆仿此而行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