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別絡: |
一、列缺﹝LU07﹞: |
【部位﹝location﹞】:去腕側上一寸半。以手交叉。食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 |
【證治﹝Therapeutic﹞】:療偏風口喎。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善笑。縱唇口。健忘。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 |
二、偏歷﹝LI06﹞: |
【部位﹝location﹞】: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也。別走太陰。 |
【證治﹝Therapeutic﹞】: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䀮䀮。癲疾多言。耳鳴。口喎。齒齲。喉痹。嗌乾。鼻鼽衄血。 →【䀮﹝目巟﹞:音,荒】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
【按】: 列缺﹝LU07﹞、偏歷﹝LI06﹞乃手太陰手陽明陰交陽。陽交陰。橫斜而行之兩別絡穴。列缺﹝LU07﹞在兩手指交叉。食指盡處。以爪甲切之。若呈列一缺點在此。故名列缺﹝LU07﹞。特殊人有現反關脈者。其脈不行寸口之中。由尺中斜上列缺﹝LU07﹞。入陽溪穴而上食指。大淵經渠正關脈之位不動。而動列缺﹝LU07﹞之上。故名反關。有一手反關。有兩手反關。數百人中有其一。此得于有生之初。非為受病而有此脈也。列缺﹝LU07﹞內通任脈。為靈龜八穴之一。待時而取之。作用最大。須用臥針。斜向內。久留其針。補瀉寒熱升降。各種手法。皆可取用。列缺﹝LU07﹞上一寸半。腕後上三寸。即偏歷穴﹝LI06﹞。乃大腸手陽明經脈行至陽溪上。偏向臂內。別陽經脈。而曆絡于手太陰之經。故曰偏歷﹝LI06﹞。其十二經所行之次序。肺寅。大卯。胃辰。脾巳。手陽明從手走頭。交足陽明胃。精專營氣。一日一夜一周於身。只走列缺﹝LU07﹞。不走偏歷﹝LI06﹞。只走豐隆﹝ST40﹞。不走公孫﹝SP04﹞。偏歷﹝LI06﹞公孫﹝SP04﹞等別絡。乃二十八脈。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陰陽互相交錯。脈度十六丈二尺。乃行于偏歷﹝LI06﹞公孫﹝SP04﹞等交錯之別絡也。 |
三、豐隆﹝ST40﹞: |
【部位﹝location﹞】: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
【證治﹝Therapeutic﹞】: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痹不能言。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四、公孫﹝SP04﹞: |
【部位﹝location﹞】: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 |
【證治﹝Therapeutic﹞】: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四分。可灸三壯。 |
【按】:豐隆﹝ST40﹞與公孫﹝SP04﹞兩別絡。乃足陽明。足太陰脈度往還之要道。豐隆穴﹝ST40﹞位。在外踝中心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下三寸。胻骨外為三裏。複下三裏三寸。為巨虛上廉。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此穴在下廉胻骨外。以骨度推計之。豐隆穴﹝ST40﹞較高于下廉一寸。然穴與上廉非直線。別于陽明之正經之外。其肉豐滿而隆起。與巨虛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豐隆﹝ST40﹞。以骨度推之。內絡太陰。當在漏谷地機之間。公孫﹝SP04﹞別絡。在足大指本節骨後一寸。吾國古史。以火德旺者曰炎帝。以土德旺者曰黃帝。黃帝姓公孫﹝SP04﹞。名軒轅。公孫穴﹝SP04﹞。乃脾土別絡。人體五臟。脾居中央。中央黃色。入通於脾。以土德旺。此別絡穴。別于太陰土位。絡于陽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猶以土德旺之後裔。故名公孫﹝SP04﹞。由流溯原。賜其姓也。 |
五、通裏﹝HT05﹞: |
【部位﹝location﹞】:去掌後橫紋後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太陽。 |
【證治﹝Therapeutic﹞】: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六、支正﹝SI07﹞: |
【部位﹝location﹞】:在腕後五寸。小指動應手。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
【證治﹝Therapeutic﹞】:寒熱頷腫肘攣。頭痛。目眩。虛風驚恐。狂惕生疣目。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
【按】:通裏﹝HT05﹞支正﹝SI07﹞乃手少陰手太陽從陰出陽。從陽入陰之兩別絡穴名。通裏﹝HT05﹞者。以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若井裏然。心經穴靈道之前五分。陰郄﹝HT06﹞之後五分。腕之後一寸。即通裏﹝HT05﹞穴位。一有雲去腕一寸半者。蓋通裏﹝HT05﹞在手外側腕上折紋後。手向外側屈而取腕間折紋。則為一寸。如伸而取之。則有一寸半也。支正﹝SI07﹞乃小腸別絡。內注手少陰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曰正。支者離也。離小腸經脈而入絡於心之正主位。故其別絡穴。曰支正﹝SI07﹞。 |
七、飛揚﹝BL58﹞: |
【部位﹝location﹞】: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陰。 |
【證治﹝Therapeutic﹞】:血痔。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八、大鐘﹝KI04﹞: |
【部位﹝location﹞】:在足跟後踵中。大骨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
【證治﹝Therapeutic﹞】:實則小便淋閉。灑灑。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張喘息。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
【按】:飛揚﹝BL58﹞,大鐘﹝KI04﹞乃足太陽足少陰經。從陽入陰。從陰出陽之兩別絡。飛揚﹝BL58﹞在外踝上七寸。一名厥陽。厥盡也。陽至此而盡。則絡于陰也。飛揚﹝BL58﹞跋扈有好高之義。十二別絡。如內關﹝PC06﹞,外關﹝SJ05﹞。光明﹝GB37﹞,蠡溝﹝LR05﹞。在手足內外。皆成平線。而飛揚﹝BL58﹞與足跟後踵中之大鐘穴﹝KI04﹞較之上下懸殊矣。大鐘﹝KI04﹞之義有二。一鐘者重也。一鐘者飲器也。腎為立命之根。人之能立。賴有此後踵大骨。其責重大。故曰大鐘﹝KI04﹞。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水之精者曰津曰液。膀胱為州渚之官。津液藏焉。腎之精津。轉注膀胱之脈。不有此一大鐘﹝KI04﹞之飲器。則津液無所藏之處。故名其穴曰大鐘﹝KI04﹞。義至濃也。 |
九、內關﹝PC06﹞: |
【部位﹝location﹞】:在掌後去腕二寸。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陽。 |
【證治﹝Therapeutic﹞】: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惕惕。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
十、外關﹝SJ05﹞: |
【部位﹝location﹞】:在陽池﹝SJ04﹞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PC06﹞相對。此手少陽絡。別走心主厥陰脈。 |
【證治﹝Therapeutic﹞】:耳聾渾渾無聞。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痛不能握。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三分。灸三壯。 |
【按】:內關﹝PC06﹞,外關﹝SJ05﹞。乃手厥陰心包絡。與手少陽三焦經脈。別陰出陽。別陽入陰之絡穴。掌內腕後二寸曰內關﹝PC06﹞。在兩筋間。掌外腕後二寸。曰外關﹝SJ05﹞。在兩骨間。握拳取之。則兩筋明晰。外關﹝SJ05﹞伏手取之。則兩骨便於摩按。此外關﹝SJ05﹞,內關﹝PC06﹞。合於奇經。陰維陽維。乃靈龜八穴之二。待時取之。作用最大也。 |
十一、光明﹝GB37﹞: |
【部位﹝location﹞】: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 |
【證治﹝Therapeutic﹞】:熱病汗不出。卒狂。嚼頰淫濼。脛酸胻痛。不能久立。虛則痿痹。偏細。坐不能起。實則足胻熱膝痛。身體不仁。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
十二、蠡溝﹝LR05﹞: |
【部位﹝location﹞】:在內踝前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
【證治﹝Therapeutic﹞】: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杯。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帶下赤白。 |
【針灸﹝acupuncture﹞】: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
【按】:光明﹝GB37﹞,蠡溝﹝LR05﹞。乃足少陽膽。足厥陰肝。陽入陰。陰出陽之兩別絡穴。外踝上五寸曰光明﹝GB37﹞。內踝上五寸曰蠡溝﹝LR05﹞。蠡齧木之小蟲也。肝為木臟。膽為木府。經脈十二。始於肺而終於肝。肝臟之血。不能盡返於肺。男子生髭鬚。女子下月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思慮此回環十二經己周之營血。必有小數不潔者。不特無益於肝之經脈。而轉有損於肝之經脈。如蠡溝﹝LR05﹞之蝕木。因置此一蠡溝﹝LR05﹞穴與光明﹝GB37﹞穴。內外相應。膽有決斷。大放光明﹝GB37﹞。通於蠡溝﹝LR05﹞。是者存之。轉於上腹屬肝絡膽。非者去之。有如日月光明﹝GB37﹞。則蠡溝﹝LR05﹞之害木者自去也。 |
留言列表